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7日,东方甄选停播一天,其当家主播顿顿近日在直播间的一番讲话,在社交平台上持续发酵。

顿顿明确表示对公司“有一点点失望”,例如公司开号不跟主播商量,出现互联网舆情时公司的公关部门“怕这怕那”,自称对舆情公关和公司内部管理,“好像使不上力了”。

与之相对,6月27日14时52分左右,“钟薛高老林”直播间的女主播在直播介绍时晕倒。女主播倒下的瞬间,依旧在念台本。当时该直播间人数已达10.8万。一度传闻女主播猝死,后该女主播在朋友圈发文称晕倒可能是缺氧所致,并表示公司并未压榨员工。

热点事件的集中爆发,引发了许多人对主播行业的关注和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播的尽头是带货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 2023年中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市场营收规模达2095亿元人民币,较2022年增长5.15%。 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三个综合性内容平台,基于其用户基数优势,创作者数量与业务量领跑,处于行业头部位置;哔哩哔哩、YY、陌陌、虎牙等平台,内容与面向用户各有侧重,业务发展呈向好态势。

截至2023年底,中国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持证市场主体突破15000家,2023年新增近5000家。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已成为用户稳定的内容与消费渠道,并将长期处于稳定发展态势中。

直播俨然发展成了一条千亿赛道。然而这一赛道得以爆炸式发展,与当前经济形势不无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看, 所有的内容行业都是广告行业, 这在中国尤为明显。尽管中国内容行业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为内容付费”仍不是内容行业的主流。即使在内容付费赛道,“求打赏”也比付费制更普遍。大到女主播谢谢榜一大哥豪掷N万元,中到公众号文章付费赞赏,小到视频求赞求关注。

整个内容产业都以“免费”的逻辑在运转。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复归到变现问题,否则无法长久。 在不断演化的过程中,免费的内容终于发展出了它的“最高”形式——直播带货。其他的内容形式想要变现都需要植入广告,而直播带货,可以说是导购的线上化,实现了商品和内容的合一。

大家越来越多的看到,关注的才艺主播、博主,时不时来一段硬广,介绍某种产品,或者和商家连麦,更有甚者,直接“家人们上链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播火爆与价格突围

前两年,直播大火,催生了东方甄选、李佳琦等“超头”(超级头部)直播间,年均带货上百亿。许多论者不明就里,纷纷从主播的话术、直播间运营、选品等方面找原因。试图找到流量密码,复制成功经验。

但直播大火的背后,实质是渠道扩张推动的商家让利。 对于已有成熟渠道的商家而言,直播有望带来新客户,扩大销售规模和品牌营销;对于尚在发育的商家来说,进军直播同样是一个破局赶超的好机会。 然而到了今天,商家已经“回过味”来了。

商家给主播让利,短期内有助于带动销量,长期则会带来恶性的渠道竞争。 线上比线下便宜,一开始是线上线下同时增长,逐渐过渡到线下不增线上增,最后是线上线下都饱和。到了最后这一阶段,如果线上仍然比线下便宜,那么销售额必然下滑,越来越多的线下消费转到线上。

这一点,笔者在《》一文中,对三只松鼠等零食企业的经营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线上线下的渠道分化与竞争情况。 “零食越卖越亏”的现象,就体现了上述逻辑。

同理,直播间比旗舰店便宜,一开始是整体增长,最后直播间终归会抢了旗舰店生意。消费者并不傻,同品牌产品,肯定是哪个平台便宜去哪里。另一方面,直播的崛起和拼多多的飞速发展亦有共通的道理。 许多商品和行业,遭到疫情、地缘政治等的挤压,需要“清库存”,这也为直播间提供“全网最低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走到了直播间旗舰店同价的阶段,直播也就失去了它的最大优势,变成了一种常态化的产品推销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 :BOSS直聘

这一趋势已经反映在了主播的薪资上。前两年,成熟主播收入超过2万元是比较正常的,现在竞争愈发激烈,主播收入普遍下滑到15000元上下。

另据艾媒咨询数据,2023年一季度,全国带货主播的月薪从3000元至30000元不等,多数主播的月薪在6000元至8000元。 而今年,主播薪资水平同比下滑约30%。 除了主播,运营、直播中控等直播间“配角”的工资也出现了约20%的下滑。

与主播收入减少对应的,是主播带货能力的普降。

据《信息日报》报道,飞瓜数据显示,抖音今年“618”首场直播,几大头部主播如广东夫妇、琦儿、潘雨润的成交额分别为6114万元、1292.3万元、674.8万元,较2023年同期分别下跌86.4%、88.46%、77%。

这一现象背后, 一方面是因为平台的主动推动。 抖音调整算法推动达人分散化,今年5月起抖音直播投流规则由“密集成交”转变为“停留时长”,在过去的“密集成交”规则下头部主播可通过上架福利品在短时间内冲高单量、为直播间拉动流量,而在当前“停留时长”规则下更依赖主播个性化创作、推动达人分散化。

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主播用户粘性下降。

此外,笔者过去也为之困惑过,直播行业如此火爆,都是谁在买。 后来从朋友处了解到,这一领域的流量、销量注水也比较严重。既有主播方注水以图获得更多的广告费,也有商家,为了不打乱既有的渠道定价体系,托人把在直播间的全网最低价货源买空。

毕竟,所有的直播间和商家,对外都不会披露退货率、差评率等情况,只会宣传销量,这也就给相关方留下了操作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主播行业遵循马太效应。头部主播大口吃肉,腰部主播喝汤,中小主播“收入不如快递员”。 这样的行业格局和收入结构,显然和社会期待相悖。随着行业承压,更多的调整和变化也会出现,希望监管部门、平台和行业参与者形成合力,构建更加规范化的行业体系。

如此,也能少一些“科学家不如网红”的慨叹。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