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提及那些为了私利而不择手段的无良商家,真是恨到后槽牙都咬碎了!

6月28日,一则记者暗访福寿螺黑色产业链的新闻,震醒了沉浸在美食世界中的食客们。

原来,餐桌上的许多所谓“田螺肉”,竟是福寿螺乔装打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福寿螺,是外来入侵物种,繁殖速度惊人、体内还携带大量寄生虫,未经充分烹煮的福寿螺,简直就是藏在美食背后的隐形杀手,随时可能诱发脑膜炎,还有可能危及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官方未曾明令禁售,但它早已是食客心中的禁忌符号。

然而,面对利益的诱惑,一些商家无视福寿螺的风险,大玩变身游戏,将福寿螺脱壳后,经过一番精心伪装,让其冒充田螺,堂而皇之地摆上了餐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了解更多行业内幕,有记者不顾生命危险,亲自卧底福寿螺加工厂。

据加工场老板称:福寿螺价格便宜得惊人,要多少捞多少,不过福寿螺没有人工饲养的,人工都划不来,都是野外水域随意捕捞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螺肉市场原本不温不火,但在网红美食小龙虾的引领下,各种水产品也开始走俏,这其中就包括了这些经过精心包装的“伪田螺”。

一番交谈后,卧底记者向对方提出了批量购入螺肉的需求,老板见状,热情满满地邀请他前往自己的生产基地,进行一次实地的“商业考察”。

踏入工厂大门后,记者瞬间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只见仓库之内,螺肉堆积如山,周转箱里基本都是令人闻之色变的福寿螺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板自豪地介绍,他们的螺肉产品十分畅销,串串店、麻辣烫店、预制菜厂家的生产线,都是他们的客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些商家的“力挺”下,工厂年销售量惊人,轻轻松松突破数百吨大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记者转战汉寿县的菜市场,一位摊主在谈及福寿螺肉时,眉宇间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直言不讳地说:“福寿螺,那玩意儿吃不得,对身体有害。加工时味道,能把人臭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商贩心知肚明,但在利润的驱使下,他们还是选择了视而不见。

顺着网络上的蛛丝马迹,卧底记者又潜入了湖南衡阳祁东县的一家食品加工厂。

这里,生产线忙碌地运作着,产出的罐装螺肉酱菜,是电商平台上炙手可热的商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厂的负责人,满脸堆笑,炫耀着自家厨师的精湛手艺,声称其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网上好评如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真相却是,这些看似诱人的螺肉制品,大多源自那些被忽视的福寿螺。

还有加工环境——脏乱差,仿佛是被时代遗忘的灾难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系列的暗访经历,让卧底记者深刻体会到,使用福寿螺作为原材料,几乎是这一行业的“潜规则”。

在利益的驱动下,食品安全的底线被一次次践踏,而消费者的健康,似乎成了最不被重视的那一环。

为了深入探究福寿螺这条错综复杂的供应链,记者又穿梭于熙熙攘攘的麻辣烫店、烟熏火燎的烧烤摊,甚至是螺肉原材料销售的隐蔽角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出所料,这些看似平常的美食聚集地,无一例外地将福寿螺乔装打扮,以田螺之名,行欺骗之举。

面对记者的明知故问:“这是田螺还是福寿螺?”

商家们似乎都有着一套标准的回避话术:“你就记住,是好吃的螺!”

记者不甘于此,又自掏腰包入手了一些风靡网络的螺肉小吃,比如螺蛳粉、牙签田螺肉、吮指螺肉、螺肉串串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所谓的螺肉,无一不是福寿螺的化身,即便包装上赫然标注着“田螺”,实则不过是以低廉的福寿螺滥竽充数。

据了解,福寿螺价格十分低廉,带壳的仅售5毛一斤,经过粗加工后的螺肉价值陡升至4元一斤,成为了不良商家眼中的“香饽饽”。

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这些从野外随意捕捞的福寿螺,居然能瞒天过海,通过食品安全的层层关卡,检测报告上用“大螺肉”这个名称含糊其词,这无疑是对监管漏洞的一记讽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这一连串的暗访揭露,我们不得不感叹,食品安全的防线在某些角落竟脆弱得如此不堪一击。

消费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还要练就一副辨别真伪的慧眼,这无疑是社会的悲哀。

食品安全,是关乎每个人生命健康的大事,不能仅靠“3·15”一天的警醒,它需要的是全天候、无死角的守护。

相关部门应当以此为契机,加大执法力度,完善监管体系,让那些企图在食品安全上动歪脑筋的商家无处遁形,让消费者的餐桌真正安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