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题

感谢诸位挂念,今天为止三天的休假期限到了,开始更新了,休假三天也没闲着,其中第二天更累,只睡了两个小时,因为搞不定会员发文号,心急如焚,好在终于解决了,在此致谢诸位读友和“独行兽”的朋友,接下来开始今天的正文。

已经有不少朋友让我写写姜萍的事,坦白说,我毫无兴趣,因为姜萍的出现不能改变我国的教育现状,也不会改变人才没有女又才受欢迎的环境,相比姜萍这件事,我更关心关于税务方面的新闻,但是我写税务的那篇已经不见了,我本人也受到了特别关心,所以对接下来那些关于倒查多少年的信息,我就不写了,还请诸位原谅,今儿单纯就说说姜萍这件事。

姜萍这件事,目前吵得比较厉害的两种观点,一种是说姜萍配合阿里的团队涉嫌造假,另一种观点是说姜萍没有造假,全凭真才实学拿到名次。

我看了挺多关于这件事的叙述,说姜萍造假的人,他们基本上都是数学专业人士,他们说得那些话我看不懂,因为太专业了,但是从他们的不涉及专业部份的文字里我没有看出来嫉妒或者有失风度的表述,39名2024年阿里数学赛入围者发给大赛组织者的公开信,字里行间体现了礼貌理智和冷静客观,他们没有任何谩骂,他们冒着被网暴的风险请求组委会公开姜萍和王闰秋(姜萍的老师)的预赛答卷,并展开独立调查。

我认为他们的行为最多是质疑,不是造谣,因为他们并没有一口咬定姜萍抄袭或者阿里团队协同造假,所以很多自媒体说质疑姜萍的人是造谣、抹黑,其实只是在利用出身草根的姜萍被太多普通人当成草根英雄的心理,然后给姜萍树一个敌人,通过攻击这个敌人的目的,完成流量作业罢了。

坦白地说,质疑姜萍事件是否造假,绝大多数人没有这个能力,因为数学不是其他东西,你要是不懂的话,完全没有质疑的资格,而那些质疑姜萍的人,他们提出来的很多证据,是咱们普通人完全看不明白的,而普通人相信姜萍没有造假,也没有能力“证真”,除了无条件无原则相信,我们没办法拿出证据。

那么多人即使不懂数学,即使拿不出姜萍独立完赛的证据,但依然愿意相信姜萍是天才,是凭真本事取得好成绩,其实心理活动也很简单:在这个普通人活得憋屈的时代,姜萍以一个草根的顽强塑造了自由生命的形象,以一个毫无背景的普通人的身份,创造了一个正在跨越阶层的典型案例——大家不是因为姜萍热爱数学而感动,而是沉迷于普通人通过拼搏终于可以逆袭改命的励志故事。

其实姜萍这个故事,换个地方可能结果会完全不一样——今天我问阿may和其他几个人一个同样的问题:如果姜萍是出国参加国外组织的比赛,并且评委全是外国人,然后拿了大奖,请问还会有人质疑吗?

大家的答案出奇地一致:那我就不怀疑了。

还有个奇葩读友,也是我的老伙计,他追加了一句:如果是换成梅贻琦他们那帮人组织这次比赛,那不管谁得第一我都绝对心服口服。他指的是曾经的清华校长梅贻琦的小女儿梅祖芬没考上清华,最后只能去了其他学校上学一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365/81399.htm

以上为清华大学网站资料。

那这里就有问题了,为什么梅贻琦他们组织比赛或者外国人组织比赛,这些人就不质疑了?

我想这里的原因是不说自明的,那就是我们这片土地上这么多年来发生的那些事,早已经把人们的信任透支干净了。

尽管自己拿不出证据,但是愿意相信阿里达摩院,也相信姜萍是真本事,这种现象的背后就是我刚说的:沉迷草根逆袭的励志神话;而不相信的人,却有更深层的原因:他们太了解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事情了,而且他们的专业背景让他们坚信在任何不能弯道超车的领域,必须只能凭扎实的功底和经年累月的训练才能出好成绩——天才也不例外,关于这一点,也是本次事件里数学专业人士和非数学专业的自媒体圈子观点冲突的重要原因:数学专业人士认为姜萍在两年的时间里把高中三年和大学四年的数学课程压缩到两年之内完成并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太不可思议,而自媒体圈子则认为姜萍是天才,没什么不可能的,一个是凭自己的经验做出判断,一个是凭情绪无条件相信,当然说不到一起。

(同样也是初中毕业的华罗庚用了5年时间自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数学课程,比姜萍多用了三年)。

我不懂数学,不敢置评,我能说的就是:我希望这件事经得起推敲,因为这么高规格的数学竞赛要是都敢玩儿猫腻,我艹,那就真完犊子了!——数学是什么?数学是真理,是几乎是仅次于上帝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万物最核心的内核,容不得一点儿的虚假和亵渎。

我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数学和医学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医学之所以不是科学,作者的意思是因为每个病人的身体素质、得病原因都不一样,经常出现相同的病不同的人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的局面,人类其实无法从治疗上总结出来规律,至于说数学不是科学,那是因为数学表述出来的任何结果都有唯一性、不可推翻,数学无法被证伪,而科学可以被证伪,数学是科学的载体,是表述工具,更是科学大厦的一砖一瓦,数学是人类目前为止发明的最伟大的真理,不容置疑(科学还有一个载体,那就是逻辑,这方面我国是极为匮乏的,所以我国的科技进步也受到了这一基础教育缺失的巨大影响)。

数学和逻辑都能用来证伪,都能用来戳破谎言,但是数学的门槛非常高,而且主要应用在普通人难以触及的科学领域,但是逻辑不一样,逻辑也可以出现在普通人的生活里,以及文学作品里,历史描述里,现实生活里,所以逻辑学的命运可想而知。

综上,数学这东西,真的不容亵渎——李森科那么牛的人,当年都没敢把手伸到数理化的领域里来。

虽然我很确信再有几个韦神或者姜萍这样的人也无济于事,但我还是祝福他们能保持自己的热爱,能有更高的学术成就当然最好,即使不能取得更高的成就,能度过平安幸福的一生也是极好的。

现在说个延伸话题,那就是随着姜萍事件,又有很多人提出“高手在民间”这个观点,并指出只要好好发掘、培养民间的好苗子,国家的科技事业就能取得突飞猛进,对此我有点儿自己的看法。

“高手在民间”有道理,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领域,在文学艺术、绘画音乐、烹饪、武术运动等强调个人天赋的范围内确实在民间隐藏着很多高手,但是放到理工类领域,无一不是专业人士才能胜任,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和专业培训、只是知道部份知识的民间高手,在理工类领域完全没有影响力。

我们可以看到民间有踢毽子高手、毛笔字高手、烹饪高手、太极拳高手,个人发明高手,甚至能诞生大作家,但是最高精尖的芯片行业,AI行业,制药行业……这些需要大量数据和大量实验室以及大量高端设备,最重要的是更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领域,这里并没有民间高手的影子。

所以我的意思很明确:民间确实存在高手,但在能改变、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科学进步的重要领域里,我们还是必须依靠成体系的教育系统,人才培养系统,以及更重要的:一个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天才和人才成长的环境。

曾经看过一位国内科学家的访谈录,在谈到中国不可能出现马斯克的时候他说:马斯克这样的人出现在中国,那就是骗子,必须要坐牢的,怎么可能给他靠近火箭的机会?

想起了南德集团的牟其中,还有英年早逝的杨小凯,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