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7年,一些美国陆军士兵正在因为一种新式步枪而牢骚满腹。从当年开始,在竞标中获胜的M1加兰德步枪开始陆续配发美军。

虽然M1加兰德可以半自动射击(一次装填后,连续射击八发子弹,不需要再拉枪栓),这在当时是领先世界的,但士兵们却并不买账,因为他们正在使用的M1903春田步枪一直令人满意,基层士兵并没有“换枪”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M1903 春田步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M1加兰德步枪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在被人接受之前往往都会面临阻力,改变习惯很难。M1加兰德也是如此,它的服役步履蹒跚,饱受30年代美军“保守”风气的困扰。

当时军队中很多人认为:长期服役的一代传奇——M1903斯普林菲尔德(春田)步枪,是世界上最好的战斗步枪之一,没有必要进行改变,但美军中还是有一些有识之士,在积极推动步枪的“半自动化”。

这里不得不提到二战前美军的军事思想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设计师加兰德正在向军方讲解M1步枪

在20-30年代,美国军队看似守旧,但却有一大批积极进取的中高级军官。他们密切观察欧洲、日本的军备发展,严密追踪着最前沿军事技术,并积极推动美军的装备发展。

比如,巴顿将军在三十年代就已经注意到,坦克的价值是大规模集中使用。这和当时德国军队的认识一致,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对坦克的理解。

战争爆发前十多年,巴顿已经开始在美军中尝试演练装甲集团冲锋战术,并且和德军一样,非常重视坦克间的无线电通讯和空军的配合。而这些正是后来德军“闪电战”的主要特征。这些有价值的探索,让美军对坦克的运用,大大领先于号称“欧洲陆军第一强国”但思想僵化的法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加兰德觇孔式瞄具的照门,这个设计一直延续到M14

美国海军对当时新出现的航空母舰也保持高度关注、不断摸索。美军不但率先装备了航母,也对“海空一体”战法做了充分的探讨,虽然后来被日本打了个措手不及,但回血进行得特别快,这些都离不开战前的积累。

在步兵枪械方面,三十年代美国也几乎和德国同时研发出了中间威力短弹,美军依托此弹研制了M1卡宾枪,德国则在二战末期推出了突击步枪的鼻祖Stg44。

尽管当时美国军队规模不大,装备也不算最先进,但军方高层的思维却始终很活跃。M1加兰德步枪也正是这种背景的产物,遥遥领先甚至显得有几分唐突。

当时,世界强国的主流还是栓动步枪,半自动武器虽已出现,但却没有哪个大国愿意大规模列装,主要原因还是观念,他们认为步枪的远距离精确射击比半自动更重要,这是“一战”时的思维方式。

当第一批M1步枪进入军营后,很快招来批评的声音,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精度不够、浪费弹药、重量太大;但M1最大的优点“火力持续性好”,却很少有人认同。

此外,陆军中的一些士官还有其他担心,因为新式M1会让他们失去"专业神枪手"的资格认证,而评级一旦下降,他们将失去每月5美元的奖金。为此,这些士官们甚至开始抵制使用加兰德步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M1步枪工艺出色,在国内被称作“大八粒”

虽然现在我们认为当时对加兰德的不接受,是保守和官僚的做法,但也不得不承认,早期的M1的确有一些工艺方面的不足。在收到部队的负面评价后,工厂也对一些细节做了改进,不过也仅仅是“改进”而已,并没有伤筋动骨:M1加兰德仍然是一支坚固、笨重的半自动发射步枪。

到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爆发时,M1的初期改型已经完成,这时距离美国卷入“二战”还有两年时间。随着战争阴云的逼近,M1步枪的产量一直在稳步增加,它在“争议”中等待着证明自己的机会。

菲律宾的第一滴血

1941年,日本在偷袭珍珠港后不到24小时,大举入侵菲律宾,M1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首次征战。

当时,驻菲律宾美军中M1加兰德的数量并不算多,部队处在M1903和M1两种步枪混用的状态。

到1942年5月8日和日军的争夺战大爆发之前,美军终于获得了不少新补充的M1。不过,在用M1作战时,士兵们却遇到了短暂的混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兵训练

由于不熟悉这种新型半自动步枪,军械人员把M1903步枪使用的弹药配发给了装备M1的部队,而没有配发漏夹,而漏夹恰恰是M1步枪的设计灵魂。

在紧张的战斗中,士兵们只能手动一发发地把子弹压进弹仓,这实在是太尴尬了。

尽管如此,面对M1的密集火力,日军还是受到了震撼,这些入侵者一时弄不明白,为何美军单兵火力如此凶猛,还以为他们使用了大量冲锋枪。

不过,虽然M1加兰德步枪首次实战表现出色,但菲律宾战役仍然以失败和痛苦告终,将近2.3万名美国士兵和10万菲律宾人被杀或被俘。

迪耶普突袭

从1942年初开始,M1步枪开始装备部署在冰岛、爱尔兰和英国的美军作战部队中。这些部队中,有一支是由威廉·达比少校指挥的“第一游骑兵营”,他们是在欧洲作战的第一批美国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军陆战队

1942年8月19日,50名美国“游骑兵”参加了对法国迪耶普港口的大规模进攻,游骑兵与第4突击队一起,袭击了位于迪耶普镇西部的德国海岸炮台“赫斯”。

在这次行动中,有一部分美国士兵携带了M1步枪投入作战。战斗中有6名美军士兵阵亡,4人被俘,7人受伤。这是有记录可查的M1首次与德军遭遇。

瓜岛和所罗门群岛

1942年8月7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瓜岛登陆。在原始丛林岛屿中,美日两军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拉锯战。

当时,海军陆战队还大量装备着M1903年式步枪,直到1943年初,M1步枪才开始陆续将“春田”替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加兰德的各种演化版

在和M1903步枪的并肩作战中,M1在严酷的丛林中,为自己赢得了“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双重口碑。

在丛林,日军龟缩在洞穴里和美军争夺每一寸阵地。这种残酷的争夺战中,M1表现优异:它可以有效压制在地堡里狂热射击的日军,尤其是在近距离遭遇时,射速慢、尺寸过长的三八式步枪显得力不从心。

加兰德步枪的弹药在步枪弹中威力较大,子弹可以穿过浓密的丛林击中敌人。在视野不佳的密林中,半自动持续射击也更强悍。

二战后期,甚至日本人也开始仿制加兰德了,可见鬼子的心灵受到了很深的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跳岛作战的马润

欧洲

随着战争的进行,大量新兵源源不断地走向战场。这些新兵最先开始接受的是M1903的初级训练,之后需要接受M1加兰德步枪的高级训练。

新兵们抱怨最多的是M1步枪的重量,它比M1903重了整整四磅。不过,走向战场后的新兵很快发现,这些增加的重量是值得的。

在“诺曼底战役”前期,绰号为“小弟弟”的M1卡宾枪因为重量轻而大受欢迎,因此M1卡宾枪在法国战场的数量几乎与M1步枪相等。但随着战斗深入,士兵们发现使用卡宾枪“短弹”的M1,缺乏足够的射程和威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洲战场

1944年夏末,很多老兵、有经验的士官和军官都把手里的卡宾枪换了M1加兰德。

加兰德发射全威力步枪弹,在城市战斗中可以击穿建筑物厚重的木质大门,甚至能打穿一些墙体,在树林中枪弹也可以穿过树枝和杂物命中目标,而这些障碍卡宾枪都无能为力。

实战出真知

在实战中人们发现,M1饱受诟病的“精度不足”问题并不存在,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半自动射击会带来“附加”优势。

首先,士兵在使用半自动步枪时会知道,即便第一枪未中,还可以马上补射。因此,他们往往能够更从容地开火,并快速修正弹道,从而间接提高了射击精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准备登陆日本的美军

其次,半自动射手不需要分心拉栓,可以更有效地观察和跟踪目标,也容易捕捉到稍瞬即逝的射击窗口,因此更容易击中目标。

到大战结束时,M1加兰德已经成为美军的象征,他弹出漏夹时发出的“叮叮”声响遍欧亚各地。士兵们信任、喜爱手里的这支步枪,刚刚装备部队时所有的诟病,此时都已烟消云散。

战后,美军向各国提供的军援也包括大量的M1步枪,加兰德成为众多国家军队的制式步枪,甚至在几十年后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当地人还在使用加兰德。

战场,成为了M1证明自己的最好舞台。

乔治·巴顿将军曾给予加兰德步枪最高赞誉,称其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战斗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