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更希望奇瑞做第二,越靠近比亚迪越好。”在日前2024 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比亚迪(BYD)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公开呼吁:“因为奇瑞可以帮比亚迪分摊点火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相信李云飞是真心的,因为比亚迪最近遭受了太多的“火力攻击”,希望有人能分担点。

奇瑞已经成为市场“老二”

事实上,自从2021年开始销量大涨后,比亚迪在舆论场上就遭受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尤其是在秦L参数图片)、海豹06上市后,比亚迪更遭受了口诛笔伐,甚至在一些大型论坛上,就差被点名批评了,各种内涵、暗喻更是层出不穷。

比亚迪也忍不住反击了,最近宣布最高悬赏500万元征集黑公关线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奇瑞事实上成为国内汽车“老二”。根据乘联会的统计,今年1-5月,奇瑞汽车的批发销量达87万辆,同比55.4%,在销量上仅次于比亚迪屈居第二,但增速远超比亚迪。

根据奇瑞自己公布的数据,1-5月份累计销售汽车900,209辆,同比增长51%。不管哪方数据,奇瑞已经成为中国车企的“老二”。

在原本薄弱的新能源赛道上,奇瑞也正奋起直追,1-5月份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135,861辆,同比增长168.9%,且连续三个月的单月销量同比增长超1倍,其中5月份增长超过2倍。

于是问题就来了:都是龙头车企,销量排名第二、利润不亚于比亚迪的奇瑞,为何承受的压力远没有比亚迪大?在日益紧张的6月底,奇瑞汽车副总经理李学用甚至还参与了填报高考志愿的直播,相当淡定。

论“卷”价格,奇瑞不输比亚迪

现在大家都在说卷,在汽车行业尤甚,最主要体现在消费者能感知的价格上,因为价格背后涉及成本、管理等各方面的体系竞争力,被称为“卷”的集大成者。

比亚迪被喷,是因为被外界认为太“卷”了。秦PLUS以7.98万元、秦L以9.98万元起的价格震撼了业界,也被冠予“卷”的头衔。

若论卷价格的能力和声势,奇瑞一点都不亚于比亚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以奇瑞刚上市不久的风云T9为例,这是一款插混版的中型SUV,起售价是多少?12.99万元,相当于一款紧凑型SUV。

奇瑞的定价很巧妙,以众筹的形式来推进,上市前订单每多1万就降1万,在上市时的订单达到5万,因而定格在不到13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价格到底有多卷?比亚迪与之类似的车型是比亚迪唐DM-i,起步售价为17.98万元。风云T9的尺寸稍小一点,电池相差不大,采用了更强的1.5T发动机,但起步售价足足低了5万元。

如果说5座版的风云T9与7座版的唐DM-i不太可比,7座版的风云T9总算可以PK一下,但售价只要14.69万元,还比唐低了约3.3万元。

比亚迪有一款号称是“798”的秦PLUS DM-i非常有竞争力,奇瑞有一款与之类似的风云A8,由于后者纯电续航是127KM(CLTC工况),与之相匹配的是秦PLUS DM-i 120KM领先型,该版本的风云A8为11.99万元,秦PLUS的价格是10.59万元,但前者在市面上有2万元的优惠,用的是更强的1.5T发动机,两者完全可以一拼。

躲在背后,奇瑞闷声发大财

作为国内整车企业的领头羊,比亚迪吸引了最多的眼光,当然也会承受最多压力,这也符合“枪打出头鸟”的逻辑。

首先,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谦逊和低调,人们往往对与众不同或过于突出的个体产生警惕和嫉妒心理,“出头鸟”容易受到批评和打压。

其次,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出头的个体可能被视为威胁到其他人的利益和地位,一些人会选择通过打压来减少竞争压力。

“出头鸟”往往成为众矢之的,一旦出现错误或失误,就会被放大和传播,从而遭受更多的指责和攻击。

所以,奇瑞现在处于老二,位置相当有利,比亚迪在前面挡了很多子弹,奇瑞还可以借助自身领先者的品牌影响力,快速吸引目标客户群体,节省大量的市场推广费用。

其次,老二可以充分利用领导者的成功经验,避免走弯路,快速实现业务增长。

另外,奇瑞不是上市公司,可以做到闷声发大财。坊间传闻,由于海外市场丰收,奇瑞2023年的总利润不亚于比亚迪;而比亚迪是上市公司,一举一动都会被对手拿着放大镜来观察。

奇瑞去海外卷,国内压力轻

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经卷出了天际,如果非要找一个词语,与“价格战”的热度一比高下,那非“出海”莫属。

出海不仅给中国车企带来了市场,更多的是最缺乏的利润,奇瑞在海外市场耕耘多年,2023年的出口93.7万辆,约占总销量的5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今年1-5月,奇瑞实现出口43.5万辆,接近总销量的半壁江山,同比增长31%。

正因为海外获得的不菲利润,奇瑞高层私底下声称“奇瑞是唯一有实力与比亚迪打价格战的厂商。”

海外市场相对分散,竞争远没有中国市场激烈,能保住不错的利润。正因为海外市场的托底,奇瑞在国内显得比较从容,也更有了“卷”的资本。

相比之下,比亚迪90%的销量集中在中国市场,容易在国内遭遇到狙击。

事实上,从2022年开始,比亚迪已经开始大力拓展海外业务。

今年1-5月,比亚迪出口17.9万辆,同比增长1.6倍,增速远超对手。

也许有一天,海外市场占比到一定程度后,比亚迪在国内被“虎视眈眈”的感觉可能会有所改观。(文|DA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