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哲思,用灼热的观点启迪思想,用温暖的文字抚慰心灵。 每晚九点三十分,带你看清世界,认识自己,慢品人生滋味。

近期,很多咖啡厅、酒吧、民宿、农家乐都打出了“青年养老院”的牌子。这是由一群年轻人打造的“养老院”,吸引另一群年轻人来此喝咖啡、聊天、种地、晒太阳,放慢生活节奏,进入所谓的“养老”状态。

有人说,这是青年人面对社会巨大的竞争压力和自我的精神压力,主动逃避和躺平的体现,不值得提倡。也有人觉得,“暂时养老”是为了重新出发,应该对年轻人多一点鼓励与包容。“青年养老院”为什么开始流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轻人打造养老院火了

“青年养老院”主打的是氛围。虽然名字里带有“养老院”的字眼,但“青年养老院”并非传统意义上为人提供居住和照护服务的机构,而是专为年轻人设立的一种休闲放松场所。“青年养老院”是融合传统养老理念与现代青年生活态度的新鲜概念,独特之处在于不仅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的空间,还倡导了一种回归自然、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方式。

“青年养老院”是以现如今网络流行的“搭子文化”为基础,将原本一对一或者两三人为组的“搭子”,升级成了集体活动。“青年养老院”提供了集体“搭子”社交空间,既兼顾了社交的自由性和精准性,又保留了对社交广度和社交归属的需求。换句话说,在“青年养老院”里,年轻人会多一层集体身份,却不用承担集体义务;可以分享快乐,也可以分享郁闷;不用假装关心,也不用刻意回避。

“青年养老院”的核心是情绪价值。因为入住者通常是具备自理能力的年轻人,所以“青年养老院”不需要提供生活照料的服务,更注重营造一种社群感和精神层面的满足。“青年养老院”不仅满足了部分青年对逃离现实、寻求情感疗愈和生活质量提升的需求,而且体现了当代青年对于个性化和情感体验重视的趋势。

“青年养老院”吸引的主要是二十五六岁以上的中青年人,他们可以借此增加社交的机会,也可以疗愈心灵,从而实现内心的冲淡平和,为接续努力积蓄力量。

“青年养老院”以商业化的形态存在,却起着人文关怀的作用,自然会产生极强的吸引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年养老院是躺平还是新生

经历了“内卷”带来的内耗感、“佛系”带来的虚无感,以及“躺平”带来的迷茫感后,一些青年觉醒了:原来拼命“内卷”、假装“佛系”、彻底“躺平”实质上都是增加心灵的消耗,而自己真正需要的是给心灵提供能量,需要身心的彻底放松。于是,“青年养老院”兴起了。火热需求的背后,体现的正是真切的群体诉求。

渴望休息的社会情绪不断放大长期处于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环境中,每个人都会身心疲惫。尤其是青年处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若不能得到疏解和释放,久而久之就会诱发精神疾病。“青年养老院”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目前来看,在青年养老院里没有人会催促你,你可以跟大家一起交流娱乐,也可以一个人晒太阳看蓝天,还可以种地、饲养、做饭。“青年养老院”为青年进行自我疗愈、蓄力重新出发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希望探索和尝试新的生活方式。遇到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就不会让人生固化成唯一答案。在讲究优胜劣汰、市场效益的城市生活中,人们会在无意识中习惯和周围的人比较,形成不愿落后的心态,给自己强压了太多不必要的烦恼和压力。而“青年养老院”为年轻人探索和尝试新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机会,让年轻人可以摆脱社会要求和成功标准,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并逐渐找回自己的人生方向。

养老意识提早“觉醒”。当前,不少年轻人已经提早开始适应“老年生活”。在网络上,“90后养老”“29岁,开始给自己准备养老金了”“90后养老攻略”等话题已屡见不鲜。一项调查数据显示,90.3%的受访青年赞同养老准备在时间上越早越好。对于青年人群而言,随着长寿时代到来,他们或将面临更长久的老年生活,因此探索未来养老模式是必要的。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人们关注害怕的已不再是“变老”,而是如何“更好地老去”。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市场对于多元化、个性化养老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不限于青年群体,也包括如何更好地服务老龄化社会中的老年群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必过早对青年养老院标签化

目前,由于“青年养老院”大多规模不大,只能容下十几个人,整体上还是比较冷清的。随着“青年养老院”越来越火,可能会有更多成规模的“青年养老院”出现。一些人认为,入住青年养老院的年轻人只是“暂时休养”,目的是为了“重新出发”。但也有人担心,“暂时”会不会转化为“永久”?一旦有过“躺平”体验,那么下次遇到挫折再次选择“躺平”的概率便会提高,且青年养老院代表了“抱团取暖”的集体行动,成员之间真实社交,相互影响力显然更大。不可否认,有不少青年在“躺平”之后实现了原地起立;但也需要关注那些从此未能重新出发的青年。

事实上,当前“80后”“90后”还是社会的主要力量,还没到要“养老”的时候。所谓的“青年养老院”,其实只是给正处于压力中的年轻人一个放松身心的场所。因此,不必过早对“青年养老院”标签化。一方面,青年有能力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包括承担后果;另一方面,社会也需要给予青年更多包容,给青年探索不同类型“社会时钟”的时间和空间。只有给予宽容和理解,正视现象背后的问题,才能共同努力塑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雷开春研究员

本期编辑 | 孙渴

©人民论坛新媒体出品

点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