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6月27日拍摄的思明区滨海街道黄厝社区塔头社城中村一角(无人机照片)。

厦门城中村居住人口227万,超过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万租房人员,以中低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包括工业园区工人、快递员、环卫工、司机、待业大学生等群体。

城中村的存在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够以较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安全风险隐患大、社会治理能力滞后等原因,城中村成为事故案件、矛盾纠纷多发的区域。

在系统谋划的基础上,2023年4月,厦门以“现代化治理”推动全市108个城中村进行改造,包括推动道路白改黑、强弱电缆线入地、雨污管网完善、拆除违章搭盖、腾出公共空间、引入民宿和会客厅等新业态……计划用3年时间把城中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现代化社区,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让昔日破败的城中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6月27日拍摄的思明区滨海街道黄厝社区塔头社城中村的水库(无人机拼接照片)。

厦门城中村居住人口227万,超过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万租房人员,以中低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包括工业园区工人、快递员、环卫工、司机、待业大学生等群体。

城中村的存在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够以较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安全风险隐患大、社会治理能力滞后等原因,城中村成为事故案件、矛盾纠纷多发的区域。

在系统谋划的基础上,2023年4月,厦门以“现代化治理”推动全市108个城中村进行改造,包括推动道路白改黑、强弱电缆线入地、雨污管网完善、拆除违章搭盖、腾出公共空间、引入民宿和会客厅等新业态……计划用3年时间把城中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现代化社区,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让昔日破败的城中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6月27日拍摄的思明区滨海街道黄厝社区塔头社城中村一角(无人机照片)。

厦门城中村居住人口227万,超过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万租房人员,以中低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包括工业园区工人、快递员、环卫工、司机、待业大学生等群体。

城中村的存在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够以较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安全风险隐患大、社会治理能力滞后等原因,城中村成为事故案件、矛盾纠纷多发的区域。

在系统谋划的基础上,2023年4月,厦门以“现代化治理”推动全市108个城中村进行改造,包括推动道路白改黑、强弱电缆线入地、雨污管网完善、拆除违章搭盖、腾出公共空间、引入民宿和会客厅等新业态……计划用3年时间把城中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现代化社区,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让昔日破败的城中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7日,居民骑着电动车行驶在思明区滨海街道黄厝社区塔头社城中村改造后的入村大道上。

厦门城中村居住人口227万,超过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万租房人员,以中低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包括工业园区工人、快递员、环卫工、司机、待业大学生等群体。

城中村的存在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够以较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安全风险隐患大、社会治理能力滞后等原因,城中村成为事故案件、矛盾纠纷多发的区域。

在系统谋划的基础上,2023年4月,厦门以“现代化治理”推动全市108个城中村进行改造,包括推动道路白改黑、强弱电缆线入地、雨污管网完善、拆除违章搭盖、腾出公共空间、引入民宿和会客厅等新业态……计划用3年时间把城中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现代化社区,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让昔日破败的城中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6月27日拍摄的思明区滨海街道黄厝社区塔头社城中村的一处居民楼。

厦门城中村居住人口227万,超过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万租房人员,以中低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包括工业园区工人、快递员、环卫工、司机、待业大学生等群体。

城中村的存在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够以较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安全风险隐患大、社会治理能力滞后等原因,城中村成为事故案件、矛盾纠纷多发的区域。

在系统谋划的基础上,2023年4月,厦门以“现代化治理”推动全市108个城中村进行改造,包括推动道路白改黑、强弱电缆线入地、雨污管网完善、拆除违章搭盖、腾出公共空间、引入民宿和会客厅等新业态……计划用3年时间把城中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现代化社区,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让昔日破败的城中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7日,摊贩在湖里区殿前街道马垅社城中村改造后的菜市场内贩卖水果。

厦门城中村居住人口227万,超过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万租房人员,以中低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包括工业园区工人、快递员、环卫工、司机、待业大学生等群体。

城中村的存在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够以较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安全风险隐患大、社会治理能力滞后等原因,城中村成为事故案件、矛盾纠纷多发的区域。

在系统谋划的基础上,2023年4月,厦门以“现代化治理”推动全市108个城中村进行改造,包括推动道路白改黑、强弱电缆线入地、雨污管网完善、拆除违章搭盖、腾出公共空间、引入民宿和会客厅等新业态……计划用3年时间把城中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现代化社区,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让昔日破败的城中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7日,游客在思明区滨海街道黄厝社区塔头社城中村会客厅玩纸牌游戏。

厦门城中村居住人口227万,超过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万租房人员,以中低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包括工业园区工人、快递员、环卫工、司机、待业大学生等群体。

城中村的存在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够以较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安全风险隐患大、社会治理能力滞后等原因,城中村成为事故案件、矛盾纠纷多发的区域。

在系统谋划的基础上,2023年4月,厦门以“现代化治理”推动全市108个城中村进行改造,包括推动道路白改黑、强弱电缆线入地、雨污管网完善、拆除违章搭盖、腾出公共空间、引入民宿和会客厅等新业态……计划用3年时间把城中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现代化社区,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让昔日破败的城中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6月27日拍摄的思明区滨海街道黄厝社区塔头社城中村的一处居民楼。

厦门城中村居住人口227万,超过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万租房人员,以中低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包括工业园区工人、快递员、环卫工、司机、待业大学生等群体。

城中村的存在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够以较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安全风险隐患大、社会治理能力滞后等原因,城中村成为事故案件、矛盾纠纷多发的区域。

在系统谋划的基础上,2023年4月,厦门以“现代化治理”推动全市108个城中村进行改造,包括推动道路白改黑、强弱电缆线入地、雨污管网完善、拆除违章搭盖、腾出公共空间、引入民宿和会客厅等新业态……计划用3年时间把城中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现代化社区,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让昔日破败的城中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6月27日拍摄的思明区滨海街道黄厝社区塔头社城中村的一家特色民宿。

厦门城中村居住人口227万,超过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万租房人员,以中低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包括工业园区工人、快递员、环卫工、司机、待业大学生等群体。

城中村的存在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够以较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安全风险隐患大、社会治理能力滞后等原因,城中村成为事故案件、矛盾纠纷多发的区域。

在系统谋划的基础上,2023年4月,厦门以“现代化治理”推动全市108个城中村进行改造,包括推动道路白改黑、强弱电缆线入地、雨污管网完善、拆除违章搭盖、腾出公共空间、引入民宿和会客厅等新业态……计划用3年时间把城中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现代化社区,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让昔日破败的城中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7日,游客在思明区滨海街道黄厝社区塔头社城中村的一家餐馆内用餐。

厦门城中村居住人口227万,超过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万租房人员,以中低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包括工业园区工人、快递员、环卫工、司机、待业大学生等群体。

城中村的存在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够以较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安全风险隐患大、社会治理能力滞后等原因,城中村成为事故案件、矛盾纠纷多发的区域。

在系统谋划的基础上,2023年4月,厦门以“现代化治理”推动全市108个城中村进行改造,包括推动道路白改黑、强弱电缆线入地、雨污管网完善、拆除违章搭盖、腾出公共空间、引入民宿和会客厅等新业态……计划用3年时间把城中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现代化社区,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让昔日破败的城中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7日,游客骑着租用的电动车在思明区滨海街道黄厝社区塔头社城中村内游玩。

厦门城中村居住人口227万,超过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万租房人员,以中低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包括工业园区工人、快递员、环卫工、司机、待业大学生等群体。

城中村的存在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够以较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安全风险隐患大、社会治理能力滞后等原因,城中村成为事故案件、矛盾纠纷多发的区域。

在系统谋划的基础上,2023年4月,厦门以“现代化治理”推动全市108个城中村进行改造,包括推动道路白改黑、强弱电缆线入地、雨污管网完善、拆除违章搭盖、腾出公共空间、引入民宿和会客厅等新业态……计划用3年时间把城中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现代化社区,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让昔日破败的城中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7日,游客在思明区滨海街道黄厝社区塔头社城中村内游玩。

厦门城中村居住人口227万,超过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万租房人员,以中低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包括工业园区工人、快递员、环卫工、司机、待业大学生等群体。

城中村的存在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够以较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安全风险隐患大、社会治理能力滞后等原因,城中村成为事故案件、矛盾纠纷多发的区域。

在系统谋划的基础上,2023年4月,厦门以“现代化治理”推动全市108个城中村进行改造,包括推动道路白改黑、强弱电缆线入地、雨污管网完善、拆除违章搭盖、腾出公共空间、引入民宿和会客厅等新业态……计划用3年时间把城中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现代化社区,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让昔日破败的城中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拼版照片:上图为湖里区殿前街道马垅社城中村垃圾投放点改造前的景象(资料照片);下图为同一地点改造后的景象(6月27日,新华社记者周义摄)。

厦门城中村居住人口227万,超过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万租房人员,以中低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包括工业园区工人、快递员、环卫工、司机、待业大学生等群体。

城中村的存在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够以较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安全风险隐患大、社会治理能力滞后等原因,城中村成为事故案件、矛盾纠纷多发的区域。

在系统谋划的基础上,2023年4月,厦门以“现代化治理”推动全市108个城中村进行改造,包括推动道路白改黑、强弱电缆线入地、雨污管网完善、拆除违章搭盖、腾出公共空间、引入民宿和会客厅等新业态……计划用3年时间把城中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现代化社区,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让昔日破败的城中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新华社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拼版照片:上图为思明区滨海街道黄厝社区塔头社城中村大广场仓库改造前的景象(资料照片);下图为同一地点改造后的景象(6月27日,新华社记者周义摄)。

厦门城中村居住人口227万,超过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万租房人员,以中低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包括工业园区工人、快递员、环卫工、司机、待业大学生等群体。

城中村的存在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够以较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安全风险隐患大、社会治理能力滞后等原因,城中村成为事故案件、矛盾纠纷多发的区域。

在系统谋划的基础上,2023年4月,厦门以“现代化治理”推动全市108个城中村进行改造,包括推动道路白改黑、强弱电缆线入地、雨污管网完善、拆除违章搭盖、腾出公共空间、引入民宿和会客厅等新业态……计划用3年时间把城中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现代化社区,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让昔日破败的城中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新华社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拼版照片:上图为思明区滨海街道黄厝社区塔头社城中村入口处改造前的景象(资料照片);下图为同一地点改造后的景象(6月27日,新华社记者周义摄)。

厦门城中村居住人口227万,超过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万租房人员,以中低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包括工业园区工人、快递员、环卫工、司机、待业大学生等群体。

城中村的存在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够以较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安全风险隐患大、社会治理能力滞后等原因,城中村成为事故案件、矛盾纠纷多发的区域。

在系统谋划的基础上,2023年4月,厦门以“现代化治理”推动全市108个城中村进行改造,包括推动道路白改黑、强弱电缆线入地、雨污管网完善、拆除违章搭盖、腾出公共空间、引入民宿和会客厅等新业态……计划用3年时间把城中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现代化社区,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让昔日破败的城中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新华社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拼版照片:上图为思明区滨海街道黄厝社区塔头社城中村知青楼侧路改造前的景象(资料照片);下图为同一地点改造后的景象(6月27日,新华社记者周义摄)。

厦门城中村居住人口227万,超过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万租房人员,以中低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包括工业园区工人、快递员、环卫工、司机、待业大学生等群体。

城中村的存在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够以较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安全风险隐患大、社会治理能力滞后等原因,城中村成为事故案件、矛盾纠纷多发的区域。

在系统谋划的基础上,2023年4月,厦门以“现代化治理”推动全市108个城中村进行改造,包括推动道路白改黑、强弱电缆线入地、雨污管网完善、拆除违章搭盖、腾出公共空间、引入民宿和会客厅等新业态……计划用3年时间把城中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现代化社区,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让昔日破败的城中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新华社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拼版照片:上图为思明区滨海街道黄厝社区塔头社城中村大广场改造前的景象(资料照片);下图为同一地点改造后的景象(6月27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周义摄)。

厦门城中村居住人口227万,超过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万租房人员,以中低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包括工业园区工人、快递员、环卫工、司机、待业大学生等群体。

城中村的存在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够以较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安全风险隐患大、社会治理能力滞后等原因,城中村成为事故案件、矛盾纠纷多发的区域。

在系统谋划的基础上,2023年4月,厦门以“现代化治理”推动全市108个城中村进行改造,包括推动道路白改黑、强弱电缆线入地、雨污管网完善、拆除违章搭盖、腾出公共空间、引入民宿和会客厅等新业态……计划用3年时间把城中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现代化社区,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让昔日破败的城中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新华社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拼版照片:上图为思明区滨海街道黄厝社区塔头社城中村一处海鲜大排档改造前的景象(资料照片);下图为同一地点改造后的景象(6月27日,新华社记者周义摄)。

厦门城中村居住人口227万,超过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万租房人员,以中低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包括工业园区工人、快递员、环卫工、司机、待业大学生等群体。

城中村的存在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够以较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安全风险隐患大、社会治理能力滞后等原因,城中村成为事故案件、矛盾纠纷多发的区域。

在系统谋划的基础上,2023年4月,厦门以“现代化治理”推动全市108个城中村进行改造,包括推动道路白改黑、强弱电缆线入地、雨污管网完善、拆除违章搭盖、腾出公共空间、引入民宿和会客厅等新业态……计划用3年时间把城中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现代化社区,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让昔日破败的城中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新华社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拼版照片:上图为思明区滨海街道黄厝社区塔头社城中村会客厅改造前的景象(资料照片);下图为同一地点改造后的景象(6月27日,新华社记者周义摄)。

厦门城中村居住人口227万,超过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万租房人员,以中低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包括工业园区工人、快递员、环卫工、司机、待业大学生等群体。

城中村的存在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够以较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安全风险隐患大、社会治理能力滞后等原因,城中村成为事故案件、矛盾纠纷多发的区域。

在系统谋划的基础上,2023年4月,厦门以“现代化治理”推动全市108个城中村进行改造,包括推动道路白改黑、强弱电缆线入地、雨污管网完善、拆除违章搭盖、腾出公共空间、引入民宿和会客厅等新业态……计划用3年时间把城中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现代化社区,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让昔日破败的城中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