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俞惠芳(篮子装梦)

一直以来,很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一篇朴实无华的文章,像我母亲一样简朴;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像我那颗拳拳在念的心,然而,我粗浅的文字,只怕会亵渎了母亲,也不能承载这份思念之厚重。每一年,随着母亲节的到来,心,疼痛的感觉就会漫延而至,思念便多几分。

——题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母亲,出生在江苏泰州的某个地方,一个大户人家,听说有五房,上上下下有五六十口人。母亲,姓尹,名桂英。她在很小的时候就没有了亲娘,有过一个后妈。她的父亲是个军人,当过一点小官,身边有个勤务员,是他的外甥。母亲曾经在旧上海生活过一段日子,在大街上叫卖过油条。她的父亲带着她的姑姑和他们姐弟俩一路逃亡,途中,姑姑留在了嘉善乡下的一个小镇上。他们父子三人到了嘉兴乡下,在一个洋里安了家,局促一条船上,相依为命。后来,母亲不知怎么地嫁给了我的父亲,她的弟弟改姓留在了嘉兴,她的父亲不知了去向,听说死在了他的家乡,没有人知道。

关于母亲的身世,我就知道了这么一点,这一点还是断断续续地从亲戚那儿听来的。母亲和舅舅直至去世,也没有给他们的子女透露过一丁点儿有关他们的身世。

照片:姑奶奶,母亲,舅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知道母亲没识多少字,但见过世面。我知道,她来到偏远的山区,嫁给我父亲,成为了一个农妇,纯粹是为了她的父亲——我的外公。我知道,我们村里的人骂她是个江北佬(江北,指长江以北),在他们心里,江北是个穷地方,所以瞧不上我母亲。母亲从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也从不计较别人怎么说她,总是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我的奶奶也没好脸色给她看。下雨天,母亲赋闲在家,奶奶便会嘟噜半天,嫌她不干活,为此母亲宁可整天在外面田地里忙活。我的父亲似乎对她还可以,但有多少爱,我不能确定,他们做夫妻才不过十六七年的时间。记忆中,每当秋天,番薯成熟时,到了晚上,他们俩便会一起煮番薯汤当夜宵,我们同享。冬天,临近过年,他们也会在一起,做圆子,摊镬糍,准备年货,在我的印象中,他们夫妻俩相处和谐,从没拌过嘴,吵过架。他俩还一起自学裁缝,一个裁剪,一个缝纫,可谓珠联璧合,琴瑟和鸣。但无论如何,父亲早早地撒手人寰,把家庭的重担压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在我看来,这是父亲不够爱母亲的表现。而母亲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她的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革期间,父亲被打成“现行FGM分子”,被关进了公社的一个小房间里,不能见家人。有时白天头上戴着一个白色的高帽子游街示众,晚上脖子上挂着一块写着“现行FGM分子”的牌子站在台上挨批斗,受尽了屈辱。母亲四处奔波,无处求助。记得有一次我随母亲去公社给父亲送冬衣,衣服是被人转交给他的,我们不曾见上父亲一面。那年,我大概六七岁,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给我们家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困扰。两三年后,父亲得病去世,闭上眼睛之前,把我们三姐妹叫到他面前,说了一句“都是大队里害的”的话,便悠悠地吐出了最后一口气,消逝得无影无踪。我听着似懂非懂,担惊受怕。那一年母亲35岁,年纪轻轻地做了寡妇。父亲出殡的那天,我没哭,不想让村里人看到我悲泣的样子。为此,村里人说我“克”死了父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亲病逝之后,家庭的重担就落到了我母亲瘦弱的肩膀上,印象中我们家还欠了不少的债。奶奶缠着一双小脚,干不了田地里的活,挣不了队里的工分,无法帮我母亲还债。不过,她会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家务活也干得漂漂亮亮,无需母亲操一点心。姐姐和我都还在上学,妹妹还小,没到上学的年龄。几个亲戚一商量把妹妹过继给了母亲的姑妈——我们的姑奶奶,是自家人,母亲放心。家里就母亲一个劳动力,挣不了多少工分,况且母亲是女人,不是整劳力,不能像男人一样可以挣整工分。她一天挣的工分要打折,大概六到八分之间,于是我们家年年欠队里的债,成了不见天日的“倒挂户”。我们在贫穷和艰难中度日如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母亲忍辱负重,勤劳勇敢,慈悲善良。她为了这个家,为了年迈的婆婆,为了她的三个女儿,勤勤恳恳,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了她的一生。

我的母亲,身材娇小、瘦弱,却充满了无限的能量。母亲为了赚钱养家,日夜操劳,白天在生产队里出工,散工后在自家的自留地里干活,晚上给村里人做衣服。她独自裁剪,独自缝纫,没有了父亲的帮助和陪伴,母亲的心里肯定会感到孤独和辛酸。母亲干活做事手脚比较慢,但很勤快,她隔三差五地给自家地里的庄稼除草施肥、松土浇水,所以我们家的蔬菜长得最好,青菜最鲜嫩,豆荚最鼓胀。种植番薯、马铃薯需要施足底肥。有句谚语:“水深养大鱼,高垄结大薯”,垄头要做得高,做得宽大,土壤要疏松、透气,才能获得高产。这些活都是重活,母亲却能做得像模像样,甚至超过男人干的活。挑肥担、扛粮袋,舀河泥(捻河泥是壮劳力的活),秋天上山砍柴,担着柴需要翻过两三座山,非常累人。反正女人干的活,母亲干了,男人干的活,母亲也干了,且精益求精,有计划有打算,从不拖拉,做到“今日事今日毕”。这一点,母亲对我产生了好的影响,我做事也不喜欢拖拉,没有特殊原因,我要求自己必须“今日事今日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浙北水乡,运河两岸,蚕桑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农业产业,养蚕售茧是队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一年养春夏秋三季蚕。在我的印象中,养蚕是个非常辛苦的精细活。蚕宝宝异常娇贵,很难喂养,冷不得、热不得,风吹不得,需要细心呵护。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去桑树地里采摘最新鲜的桑叶给蚕喂养,一天三顿不能少一餐,半夜还要起来喂一次,半夜起来喂蚕最难受最痛苦了。每天除了必须要完成的农活以外,不是在桑树地里采桑叶,就是在屋里给蚕喂桑叶,蚕越大需要的桑叶越多,从采一篮或一筐,到砍多捆扛回家,下雨天采来的湿桑叶还需要晾干水分但不能使桑叶干瘪,一直养到蚕宝宝吐丝结茧,整个过程漫长且艰难,让人难熬。但是摘茧子是个轻松活、开心活。大家一边坐着摘茧子,一边家长里短的聊着,盼着能卖个好价钱。如果茧子收成好,能卖个好价钱,也不枉辛苦了一场。八十年代,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后,每家都自个儿养蚕了,虽辛苦但收入不错。从此,母亲每天更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起早贪黑,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母亲可从不叫苦也不抱怨,一直把人生的苦难和烦恼咽在肚子里。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母亲用自己的脊梁撑持着我们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苦难的岁月里,母亲给予我的是呵护与慈爱。我每天除了上学、割草,就是拆天拆地地玩耍。母亲从来没有让我做过家务活,只让我好好读书。即使家里穷,但她懂得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从不会让我饿着冻着,且每年总会给我做两套新衣服,一双新鞋子。在母亲的呵护下,我没有觉得生活有多大的苦,也不去体会母亲所受的苦,每天快快乐乐,疯疯癫癫的,所以我的童年还算过得无忧无虑。贪得无厌的我,还总想着母亲能多多地陪伴在身边,但是她一天到晚在外面忙活,农忙时节,只在吃饭的时候才能见上母亲的面,晚上说不了几句话我就早早地睡着了。于是盼望自己能生病,我一生病,母亲就会放下所有的活来照顾我,摸摸我的头,那一刻,我感到了极大的满足,暗自窃喜,希望自己能多生几次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是在村里读的初中,两个村办了一个初中班,两年制。毕业后,我们参加了高中升学考试,老师说我考了第一名。本以为自己可以稳稳地去县属学校读高中。然而,那一年,初中升高中,是最后一年实行“推荐制”。升学,不按成绩,也不按思想表现,而是按“政治面貌”即“家庭成分”——地主、富农、上中下农的排列顺序,按大队干部的嘴推荐哪家孩子能继续升学。为了我能去县属中学读高中,尽管家里穷,买不起昂贵的食材,但有自家养的鸡鸭,有自家地上母亲辛苦种植的鲜嫩蔬菜,还有奶奶烧得一手地道的农家美味,母亲宴请了大队干部,希望他们能够行行好,推荐她的女儿去县里上高中。然而,母亲哪里知道,自古至今“官官相护”的道理。我是很不屑于搞关系、走人情的,也很不赞成母亲这种“低三下四”地讨好巴结别人的行为,觉得这样做有损人格尊严。最终,不出意外,因我是上中农家的孩子而名落孙山,没能去县属学校上高中,名额被村妇女主任的儿子占了去。如果我想继续升学的话,只能上公社办的高中班就读了。我实在喜欢读书,无奈之下跟母亲说:“既然不能去县属中学读,那我就去公社中学读。”母亲是个有远见的农村妇女,她自己没认识几个字,闯荡江湖吃了不少苦,总认为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希望她的女儿能有出息,为此她坚决支持我继续深造。然而命运总是造化弄人,我们在公社高中读了一年,班级被叫停撤销,高中变成了初中。一年后,我重新报考高中,考上了一所县属中学。母亲曾经答应过我,只要我能考上高一级的学校,她累死累活,砸锅卖铁 也要支持我继续升学。由于我的学习基础差,刚进入高中读书的那会儿,感觉自己赤脚奔跑也赶不上其他同学的学习成绩,好在母亲的不断鼓励,加上自己的刻苦用功,最终考上了大学。其中的曲折艰难,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母亲有个好脾气。从小到大,她从来都没有叱斥过我们一句,也没有向我们诉说过她心中的苦,更没有流露过任何悲伤失落的情绪。我是个特别野的女孩子,经常会惹她生气。但她从不骂我,更不会打我,只是和我讲一些做人的道理。她不允许我们姐妹之间有谩骂,更不许打架。教导我们,出门在外,嘴巴要甜多叫叫人,不是说要讨好谁,“好话一句三冬暖”么。要懂得看人脸色行事,手脚要勤快等,怪不得有村里人说我会在眉毛底下看人。有一次,我的行为着实让母亲生气,她装模作样拿起一条凳子摆出要砸我的样子,于是,我跑她追,两个人绕着餐桌转着圈圈,母亲怎么也追不上我,更砸不到我,最终不了了之。对于我奶奶,母亲从来都是轻声软语。有时候,奶奶指桑骂槐地嗔怪她,母亲也从没理会过。她同情、心疼奶奶“白发人送黑发人”。一年到头,她自己没做一件新衣服穿,她穿的是好心人送给她的旧衣服。却总想着给我奶奶做件新衣服,绝不会亏待她的婆婆。有什么好吃的,也总想着我们。有一次,有人送给了她一只苹果,她竟然舍不得吃,拿回家分给我们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母亲的好脾气,深深地影响了我,长大的我,懂得善待他人,宽恕别人,善于换位思考,多想着他人身上的好,多替别人着想,有时忽略了自己。

母亲还乐于助人,只要村里人有需要她帮忙的,她会毫不犹豫地去帮助。我们家有上海亲戚,母亲每年都要去拜访。村里人常常托我母亲买白糖、肥皂之类的东西,她不辞辛苦地从上海搬回来,从无怨言。可恨的是,生产队长需要我母亲帮他买东西的时候,一个劲地“嫂子,嫂子”地叫 目的达成了后即刻改口,直呼我母亲的大名。母亲从没有计较,一如既往地客气做人。

母亲太过善良,从而忽略了她自己。她活着似乎只为他人而不为自己活,爱他人胜过爱自己。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我特心疼母亲。母亲离开后,我常常思考母亲的为人处事之道,觉得要“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读大四的时候,母亲得病。在我参加工作的那一年,母亲去世,享年五十五。没有享过女儿一天的福。

母亲的离世,我感觉自己被掏空,生命被剥离了一半,我的世界也坍塌了一半。没有了母亲,我成了孤儿,我所有的期冀、牵挂、寄托,一切都灰飞烟灭了,人生只剩归途。

我一直在母亲和蔼可亲、温柔的目光下,在绵绵的细语、谆谆的教诲中成长。在我心里,她慈爱、温柔、坚强、乐观,是个极其普通的农村妇女,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伟大母亲。她生前对我们的教导、疼爱、奉献以及作为母亲的精神,一直鼓舞、激励着我们勇敢地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母亲是我今生的最爱,是这辈子永远的亏欠。她一直在我的心里,从不曾离开。她的那些精神品质,已然渗入我的血液,我将传承、发扬光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俞惠芳(篮子装梦)

诗书文化编委。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学语文老师。喜欢文学,玩玩文字。

审稿 / 编辑:王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