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盱眙县以“建设智慧警务”为引领,深入推进城市智慧交通系统建设和应用,全力提升城区道路管理水平,切实改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目前,城区打造绿波带10条、绿波控制率达68%,推出“双待”路口5个、解决堵点乱点12个,城市“六纵六横”主要干道通行效率提升15%-20%。

强化实时监管,优化指挥调度体系。一是强化科技支撑。积极争取县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在城区、国省干道完善安装电子抓拍系统、斑马线礼让行人抓拍系统,更新各类包括标志标线在内的交通设施,确保各类交通设施的科学规范、齐全有效,实现城区、国省干道主要路口、省市际出入口监控全覆盖、无盲区,有效提升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同时应用交通大数据等智慧交通前瞻技术,让城市交通管理模式由人工化向智能化迈进,全面感知城区整体、主要干道以及重要节点的交通运行特征状态。二是强化系统应用。打造“公安交通数据分析平台”“盱眙县交通数据中心”等智慧交通信息化系统,成立“道路交通规划研判中心”,建立路口组织规划研判、信号优化研判、交通违法研判、交通舆情研判的“四大机制”,圆满完成3月份“两会”安保,并为第二十四届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保驾护航。三是强化专业支撑。通过政府招投标方式引进专业技术团队,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理论和实践操作优势,通过交通大数据分析、交通仿真模拟、交通精细化设计以及智能交通应用等综合技术能力,全面掌握分析道路交通运行状态,有效提升辅助决策水平。

改善道路环境,深化防控体系应用。一是改善道路管理环境。积极优化城市道路规划,促进城市交通与城市融合发展,综合提升道路通行能力。目前,严审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改造方案20余起,完善《盱眙县交通设施设计建设规范指南》,逐步改善交警在道路交通末端管理的被动局面。二是提升道路通行能力。聘请专家对各主要路口信号灯控系统作出科学论证,按照“缓进快出、需求控制、区域协调”的工作思路,对常发性拥堵严重的路口进行溢出控制,有效优化路口的信号控制方案,全面提升城区道路通行能力。通过调整路口车道数、优化车道方向分布、科学合理规划设置“直行待行区”、规划设置交通信号灯等措施对城区金鹏大道——洪武大道、都梁大道——甘泉路等16个路口,山水大道、二环路等6条主要干道进行精细化调整,有效提升路口路段通行能力。三是回应群众需求呼声。以“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针对宣化路等道路限速问题、燕山路口交通安全隐患问题、实验小学附近路段堵塞等群众反映突出的47个舆情问题,通过科学分析决策,立行立改,解决群众实际交通需求,优化道路管理模式。同时,利用新改建的指挥调度系统,从视频监控、电子警察拍照入手精确打击违法行为,每天组织智能抓拍小组,流动抓拍各种即时违法行为,并指定专人每天负责及时录入,确保工作实效。

加强分析研判,全面应用智慧安保。一是研判布控。以情报主导实战,建立重点隐患车辆精准布控查缉分析研判专班,健全“研判-推送-查处-反馈”闭环实战化运行体制,常态化开展大数据分析研判工作。利用前端多源信息采集和感知,通过二次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梳理出各类假套牌、报废车等重点违法车辆,结合情报信息分析研判,通过车辆轨迹倒查、卡口图片比对,对嫌疑车辆进行精准布控。今年以来共研判布控嫌疑车辆53辆,有效消除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二是精准控制。通过城区智能交通建设,对城区146个路口实现联网控制,全天跟踪监控、实施调整优化,大力提升道路通行效率。针对路口交通流量变化情况,将重点路口的全天时段精细化划分为不少于8个时段的信号配时方案。对城区重要进出城干道采用不对称的交通信号配时方式,实现“快出慢进”控制总量。对城区10条交通干线32个路口的早、晚、平时段分别实施不同的绿波控制策略,高效分配路口时空资源、均分协调路网交通负荷。三是智能调控。投资建设社会治安防控及智能交通管控系统,设置22套电子警察、6处卡口系统,基本实现对辖区国省道及重点县乡道路的监控视频全覆盖。在城区制高点规划建设16处鹰眼系统,实现远距离、大范围图像精确监控,并整合社会面监控资源,使立体化智能交通管控体系更加健全,确保城区重点道路监控无死角。对葵花大道、新海大道、金桂大道构成的三角形区域中12个信号灯路口依托现有交通技术监控设备、高清卡口,记录分析红绿灯利用率、交通运行指标及排队长度等控制效益指标,实现区域信号协调控制,均衡路网交通压力,提高秩序管控的智能化水平。

(来源:淮安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