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出国现在对于我们来讲已经不是什么特别稀奇的事情了,很多国家都对我们开放免签。一二万块钱就可以到日本,韩国去旅游,再多点钱可以去欧洲旅游。并且每一次出国的时候拿着手里的护照都有种安全感,这是国家强大所带来我们的安全感。

不过大家知道吗?清朝的时候我国的护照当中也有一段文字给国人带来了坚韧和自信,虽然当时国家力量薄弱,但清政府还是尽了他们最后一丝力想办法维护国家的尊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末护照的诞生

我国的护照最早已经追溯到唐朝,不过当时并不是喊护照,而是“通关文牒”。也就是《西游记》当中唐僧每到一处地方就要求当地最高领导层给自己盖章的那个小册子。

但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我国对于护照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从明朝末年开始禁止海运,到清朝只允许广州一个通商口岸。在这一过程当中,护照其实真没有什么用,至少对于大部分人来讲都没用。

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我国的国门被打开,数十条不平等条约签订,外国人来我国进行贸易也越来越频繁。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和外国之间的商业合作也越来越多,这也就导致了不少国人开始渴望出国经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这种情况,清政府也无法去阻挡,所以他们决定开启护照作为身份证明,并且对于有需要出国的人发放护照。当然这里面也有西方列强施加的压力,但更多的也是考虑到贸易方面的需求和人员流动性的考虑。

不过第一次发布的护照是专门给外国人使用的,并且这个护照的使用范围也十分有限,只允许传教,买卖货物等等,不允许进入到内地。而且对于外国人所允许进入的地区也十分有限。

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当时我国边境并没有一套周密的边防检查系统。不少打着冒险家旗号的外国人会进入到我国搜集情报,这对于我国的国防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护照还不叫护照,而是叫“信函式集体护照”,采用的是单人单纸的格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地游历护照”,另一类是“华工护照”。内地游历护照主要是给外国人来中国旅游使用,华工护照则是用来给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或者贸易的人使用。

一开始清政府并没有考虑到要给国人发护照,一方面是担心有人拿到护照之后就直接跑到国外去再也不回来了,另一方面则是担心有人跑到国外学习到先进的知识内容之后回来打自己。

但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和西方列强多次交手的惨败。清政府也意思到必须要想发展学习西方的一些先进知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护照才开始发放给外国人,允许外国人正式进入到我国内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了护照之后的外国人虽然在我国获取了大量的情报,以及通过各种方式夺走了我国不少文物,但从某一个角度上来讲,对于当时清政府统治下的我国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首先在通商方面,我国商人和外国商人之间的合作开始变得广泛。其次在文化交流方面,外国人进入到我国内地之后改变了对我国的认识,在客观上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罗斯的《变化中的中国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

清政府的尊严,护照上的霸气

在多项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也意识到了距离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为了弥补这一方面的差距,清政府开始鼓励国人前往西方国家留学,同时也开始着手准备专门为国人所制定的护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清政府所发明的护照和现在有着极大的区别,我们现在的护照是一个可折叠的小本,而清政府时期的护照则是一张竖版的纸。从现在的角度上来看当时清政府的护照有着太多的缺陷和漏洞了。

首先是护照上并没有照片,不过这一点可以理解,毕竟在当时只有王公贵族才有机会拍照,平民百姓几乎没有这样的机会。即使是在清朝灭亡之后,也只有一些大城市里面有照相馆,所以在护照上没有照片大家还可以理解。

其次就是护照的格式并不算严格,护照当中对于持有人的信息描述得比较模糊。因为没有照片的原因,所以对于个人信息的登记基本上都是用文字来描述,一个人的身高如何,长相如何,家住如何等等。由于所记载的东西比较多,并且使用单纸,所以护照比较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历史记载,当时的清政府所发布的护照,一纸长度为87厘米,宽度为56厘米,是近代历史护照当中最大的一纸。

另外一点也是对于护照管理不够严格,可以办理护照的机关部门十分杂乱,不像我们今天一样统一。当时想要办理护照除了去总理衙门办理之外,在我国国境内的各国领事馆都可以办理,并且还不需要清政府的认真,在上海租界甚至是只要你想就可以获得一本护照。

当时清政府的护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份护照只允许你去一个地方,不能让你随便去哪里。在护照上有明确写明了使用者要前往的目的地,从某一方面来讲确实有着不方便之处。

不过护照上最令人注意的是有一段27字的描述,而也正是这27字在为清政府最后的尊严做为支撑。

这27字就是——持照者乃大清帝国子民,请沿途各地方关卡予以放行,无需额外阻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文字上可以看出一股霸气,也算是在维护清政府在外交方面最后的尊严了。

不过这样的强硬如果是在盛世的话,确实是对于国人的骄傲,但在当时清政府混用无能且多次签订不平等协议的背景下,这样的文字也不过是一个遮羞布而已。

护照所带来的移民浪潮

如果要说护照的出现给清政府带来了什么?那也就只有两方面的回答。第一就是为国家培养出了一大批知识分子,近代史上不少名人都是曾经拿着清政府的护照出国留学的,学成归来之后报效国家。第二就是刺激了移民浪潮。

虽然当时的社会制度还不够完善,但最基本的一些制度还是有所建设的。没有护照那去到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属于非法入境,无法获得一个合格的身份,清政府的护照就给了不少人移民的机会和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当时对于移民并没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即使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他们的看法也不过是认为只要合法来到美国的人就是美国人。而护照就是给了清朝人“合法”来到美国的一个机会。

在很多西方关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一些黑帮电影当中都会出现“华人帮”,这些华人帮基本上都有一个特征。老一辈人的身上都会穿着清朝时期的大褂,年轻一辈还会保留着清朝人的发型。这些人都是通过清政府的护照进行移民的。

虽然当时的清政府很反对移民,可国力衰落,对于这些移民情况也没有办法提出任何有效的反对措施。只要到达国外,用护照登记了信息之后,再将护照给销毁,他们即使被遣返最终也无法被清政府所接受,只能重新去国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起初最开始的移民热潮是下南洋,也就是今天的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主要的原因是距离够近,路途也不算远,并且由于当时清政府手确实没钱,也允许国人前往国外务工,但并不支持移民。

也许当时清政府也没有想到,在自己还没有来得及阻止移民的时候,他们的统治就已经被推翻了。在清政府倒台之后,这些在海外务工的华人也无法获取到新的护照回去,只能留下来作为移民的一份子。只有极少数人克服了重重困难,重新回到祖国。

不过移民这条路对于当时的国人来讲并不算好走,特别是前往美国移民的华人。下南洋的移民人群当中还有一些精英人士和商人,可千万美国的华人基本上都是华人劳工。他们大部分都被安排去修建铁路或者去从事各种苦力活,有不少人将其称之为新奴隶贸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由于美国“淘金热”的谣言不断传播,越来越多的国人选择来到美国务工。但最终等待他们的并不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发财,而是成为铁路下的累累白骨,甚至还遭受到了美国人的各种虐待。

他们移民到国外时所拿着的还是清朝所发的护照,在美国的很多华侨当中的家里依旧有他们祖上当时来到美国务工时所携带的清朝护照。这一张小小的护照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同样也是无数华侨想要回到祖国的一个心愿。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清代中国的出入境证件考述——顺议“护照”一词的出现及护照用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