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流程陌生复杂令患者晕头转向,书写病历繁琐重复让医生力不从心,这是医患人群非常头疼的问题。6月28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宣布通过支付宝“AI就医助理”解决方案,以大模型、数字人等技术为基础,为患者提供交互陪伴式就医服务,打造上海市首个基于大模型的语音交互的“AI陪诊师-公济小壹”;利用AI大模型能力辅助医生生成电子病历,这在全国医疗行业内尚属首次应用。

AI“数字陪诊师”,打破老年患者的数字鸿沟

“眼睛干涩挂什么科?”65岁的李阿姨在上海市一就诊时,打开手机支付宝向“公济小壹”提问后,便收到了相关就诊建议和挂号服务推送。在完成挂号后,李阿姨继续向“公济小壹”询问当前候诊信息,便收到了语音和文字提示:“当前您需要就诊,前面排队4人,当前叫号66号,地址位于7号楼1楼B区眼科检查一区……”李阿姨在点击“院内导航”的连接后,通过手机摄像头沿着实景AR的导航路线前往诊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说:上海市一医院“AI陪诊师 采访对象提供(下同)

全流程的规划指引,是“公济小壹”的“看家本领”。市一医院上线的AI就医助理“化被动为主动”指引患者就医,患者每完成一个就诊环节,系统会主动提示患者如何完成下一步操作。从诊前预约挂号、在线取号,到诊中院内导航、排队叫号、扫码支付,再到诊后的报告查询、用药注意等线上服务的“一站式”串联,为患者提供“虚拟陪诊、现实感知”的就医体验。

市一医院内有很多李阿姨这样的老年眼科患者,他们不便于阅读文字,不熟悉复杂的线上操作流程,而这也是医院引入这位“数字陪诊师”的初衷。市一医院信息处副处长范骏翔表示:“AI就医助理‘公济小壹’采用数字虚拟人作为交互载体,以语音输入输出和识别作为主要的交互方式,并以大语言模型作为其核心智能引擎,旨在为患者提供全天候的陪伴和指导,精准理解和快速响应患者的需求,从而改善他们的就医体验。”

近年来,上海持续开展“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1.0、2.0和3.0场景建设和落地应用,聚集服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再造,成功打造了许多提升患者就医便捷度的服务应用场景,如精准预约、智能预问诊、医疗付费“一件事”、智能院内导航、电子病历卡服务等,市一医院希望通过AI陪诊师的落地见效,进一步整合和串联这些便民应用场景,降低数字鸿沟,切实为人民群众带来就医便捷,提高满意度。

据了解,今年4月,支付宝正式面向全国医院、医疗机构推出了“AI就医助理”解决方案,利用数字人+AI技术,助力医院提升诊疗前中后的就医服务体验,除上海市一医院外,这套方案也助力了浙江卫健委推出数字健康人“安诊儿”,已覆盖浙江全省92家医院,服务上百万人次。

从10分钟缩减至15秒,借助AI大模型医生有更多时间诊疗患者

在整个就医流程中,除了患者有“智慧就医”的需求,医生也有“智慧诊疗”的需求。眼科是市一医院的优势学科,而眼科的一大特点是日间病房患者数量多,日间病房即患者当天完成入院、手术并出院的一种医疗模式。对于眼科医生而言,工作节奏快、强度高,除了要进行日常手术和诊疗工作外,还需要处理大量繁琐却相似的病史书写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说:上海市一医院医生使用大模型生成电子病历

“机械化的工作耗费了年轻医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何举措能够将他们从重压之下解脱出来,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上海市一医院副院长、眼科中心主任孙晓东表示。

为此,市一医院引入蚂蚁百灵大模型能力进行提高病史书写效率的创新应用,通过关键信息的给定、语音输入等多种形式结合自动生成病历,简化入院记录的填写过程,将原本需要5到10分钟的工作缩减到了15至20秒,显著节省了医生 “敲键盘”的时间。以白内障为例,目前医院抽取了1万份历史病历,将其输入到大语言模型中进行微调。在这一过程中,开发部门设计了相应的提示词,训练模型学习如何撰写病史。

孙晓东表示,后续医院会进一步基于大语言模型进行病历质控,帮助医生快速定位病历书写错误,不断提高病历生成的准确率。

新民晚报记者 金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