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董淑健

通讯员 陈珏 贺诗雨

进入6月,一阵阵热浪扑面而来,一声声爽朗的笑声也从湖北省麻城市夫子河镇陶家寨红薯种植基地传来。

“看着这一排排‘苕’种下去,一想到下半年丰收的场景,晒得再黑我都干劲十足。”湖北读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陈礼怀每天穿梭在田间,最近又黑了几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麻城市一家红薯种植基地

苕,是麻城当地人对于红薯的俗称,大概是因为它全是实心,颜值也不高,被用来比喻比较死心眼、傻透了的人。恰恰就是这么一根不起眼的苕,却在夫子河镇这片土地上大放异彩,带领群众致富增收。

3年前,夫子河镇的红薯粉90%以上是从河南、宜昌等地采购。“过去我们种‘苕’,行情最好的时候也只卖到7毛钱一斤,一亩地最多产3000斤,扣除成本根本挣不到钱。”种植户戴平说。红薯卖不出价,农户种植意愿也不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礼怀每天穿梭在田间,脸上很快晒黑了几度,

让这一切发生转变的,源自湖北省农科院杨新笋教授团队的一次技术支持。

夫子河镇位于大别山南麓,沙河、李家河交汇,经过河水的长期冲刷,造就了疏松透气、半沙半土的土地特性,种出来苕的淀粉、甜蜜度和口感都要优于土壤种植出来的。但这里靠近省城武汉,年轻人都外出经商务工,时间一长,土地就撂了荒。

“这样下去不行,要改变现状必须要有支柱产业。”怎么“变”,他们有自己的盘算。2020年底,夫子河镇通过广泛走访、调研,发现种植红薯有基础、有条件。经过充分论证,最后镇党委锚定了种植有机红薯的发展战略。

如何解决技术难题?夫子河镇党委书记朱贤花首先想到了农业学术权威——省农科院,结识了薯芋类研究室主任杨新笋教授。“我们经过实地察看,发现夫子河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植红薯,但是要产生经济效益,还需要政府提供一点支持。”杨新笋说。

让杨新笋没想到的是,夫子河镇的“这点支持”远超他的预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技赋能,让红薯透出科技范

2021年,夫子河镇出台了《关于支持红薯产业发展的奖补办法》,对流转土地种植红薯给予“真金白银”的奖补,以此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和农户参与红薯种植,扩大产业规模。

杨新笋教授团队在这里培育西瓜红、红薯-19粉薯及鲜食薯等甘薯品种,为市场主体和农户提供优良品种。为提高坐果率,杨教授亲自传授农户种植技术,改原来的竖插为斜插。

“用了改良后的红薯种苗和种植技术,去年我家一亩地增收近2000斤,可以产5000斤,收入大大提高了,没有想到我们也吃上了科技饭。”种植户戴平说。

红薯的产量提高了,怎么卖出价格,又是困扰种植户的一大难题。为此,夫子河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用市场化思维撬动产业发展。引进湖北读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建“夫子河·蜜”品牌,高温糖化处理提升红薯甜度,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产品价格一下子就上来了,还供不应求。

“仅仅卖红薯,附加值太低,红薯还有剩余价值可挖。”2023年,湖北薯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000余万元,开发“冰烤薯”,将自主研发的无损清洗、快速灭菌、快速愈合、快速分选与包装、快速糖化以及微波与远红外综合烘烤等专利技术转化为企业生产的核心竞争力,特色红薯透出科技范。同年入驻夫子河鱼面产业园的夫子味食品公司创新开发鲜鱼面、零食鱼面等新产品,每斤售价达25元。附加值高,红薯的收购价格也随之提高。

一颗“苕”带动多方共赢、千家致富。目前,夫子河镇已经建立了“企业+村集体+群众”三方利益共享机制,红薯和鱼面全产业链可带动周边300余户群众增收,户均增收1.6万元。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