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超越亲情的生命担当!您给予了菲菲二次生命,这就是没有血缘的‘血缘’,因爱而生的亲情……”6月26日,湖南城市学院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大三学生何晴收到了一封特别的来信,字里行间充满着感激之情。

6月21日,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何晴完成了大学生涯的第二次造血干细胞采集,捐献212毫升淋巴细胞混悬液给同一血液病患儿。她也成为了益阳市首例、湖南省第10例完成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2022年10月23日,何晴在献血过程中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让更多患者重拾生命希望,于是她毫不犹豫地报名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2023年6月28日,何晴接到湖南省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自己的血型和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女童血型初配相合。经过高分配配型和体格检查,何晴符合捐献条件,这让她激动不已。在询问其意愿时,她坚定地回答:“我愿意!”

“是你的身体重要,还是当志愿者重要!”何晴将要捐献的事告诉了父母,遭到了父母反对。

“那时我从他们的脸上看出了担忧,但我更想拯救这个小妹妹的生命。”何晴说。她依然坚持,“我一定要捐献!”“我不能看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每天忍受病痛的折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11月4日,何晴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完成了她的首次造血干细胞捐献,成功挽救了一名血液病患儿的生命,成为益阳市第42位、全国第16320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她的大爱善举,让她获评益阳市红十字会优秀志愿者,她献髓救人的英勇事迹被益阳市红十字会搬上了“人道的力量—红十字故事汇”舞台,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宣讲员。

“菲菲的身体状况不太好,可能又会出现危机!”就在今年5月,何晴又一次接到益阳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之前的那位小妹妹病情出现变化,急需输注淋巴细胞。她再次勇敢地站了出来,面对父母的再次担忧,她坚定地说:“我之前没有想过二次捐献的事,也曾担心过自己的身体,但想到只是从身上提取部分细胞就能够拯救一个生命,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

6月21日上午9时许,何晴积极配合医生完成了捐献采集的各项检查和准备工作,她双手扎着针,血细胞分离机持续运转,深红色的血液从她的左手流出,经过机器分离与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后,再从右手返回体内,历经3个多小时的采集,212毫升的淋巴细胞混悬液被顺利采集出来,再次给患儿送去了生的希望。

“这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弥足珍贵的一段经历,也希望通过我的经历能够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行列中来。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献出一份爱心,更多的患者就有了希望。”何晴的话语充满了力量,她用实际行动传递着爱心与温暖,诠释着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通讯员李谌涵 潇湘晨报记者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