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型之一

也是“电台三烈士”中

大家不太熟悉的一位

没有“假夫妻”的浪漫

没有戏剧性的传奇

这位我们身边的烈士

只在简单的报道中

留下模糊的背景

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我愿牺牲我的一切——连我的生命!

——张困斋

今天

纪念张困斋烈士诞辰110周年活动

在他的出生地——

北仑区小港街道举行

生前做隐蔽工作

身后更该被清晰铭记

让我们一起追忆英雄过往

从永不消逝的电波中

听一听他用生命敲出的时代余音

01

情深意重的儒雅才子

人生最后时光

他在守护秘密电台

战友都是夫妻并肩作战

只有他,孑然一身,如履薄冰

承受着巨大的孤独和压力

在重叠交错的危机中

穿过最黑的夜

很多人劝他再娶

他说“上海不解放我不结婚”

但他没有等到这天……

还原一位早逝烈士的形象,照片是最直观的方式。

我们找到的关于张困斋最早的照片,是1918年其祖母七十大寿时的全家福。看得出来,这是一个生活优渥的大家庭,4岁的张困斋站在哥哥跟前,虎头虎脑一脸稚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8年张家合影,右起第二位是张承宗,张承宗正前方为张困斋。

祖父张汝蘅,是晚清一位教书先生,写得一手好字。当时上海很多宁波招牌,比如“老凤祥银楼”“三阳南货号”等都出自他的手笔。他见证着这些品牌诞生、亮相十里洋场,在自己的笔墨中熠熠生辉,一定鼓励过后辈去闯一闯。张困斋父亲张昌龄跟随前辈足迹到了上海,在银行当跑街,后来开了德兴钱庄,把家人接了过去。

根据哥哥张承宗的回忆,张困斋幼年随父母在上海爱而近路勤安坊和温州路耕畴里生活。这两个地方如今在地图上已找不到名字,但作为钱庄经理的孩子,他原本拿着“富二代”的人生剧本。只是父亲突然病逝,家境急转直下,接着,他又在南京路上看到五卅惨案血淋淋的现场。乱世风雨扑面而来,无忧无虑的童年戛然而止。

更多照片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二十多岁的张困斋风度翩翩,眼里有书生意气,也有款款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读过很多的书,张承宗在回忆录里详细列过弟弟的心头好:“从旧小说、礼拜六派文艺,到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从社会小说到普罗文学,以及外国文艺,如俄国的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高尔基、法捷耶夫、绥拉菲莫维奇,法国的莫泊桑、莫里哀、巴比塞,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美国的辛克莱、杰克·伦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承宗、张困斋兄弟合影

“我母亲说,没有他不会的事。”侄外孙沈小平说,“书法、绘画、篆刻,还喜欢音乐,善唱歌,民族乐器笙箫笛琴都会,哦,还有评弹。”

沈小平的母亲张培芬是张承宗的女儿,生前她曾无数次描述过一个场景:张困斋阿大(宁波话:叔叔)从外面回来,把孩子们叫在一起,在怀里掏啊掏,变戏法一样掏出巧克力,在孩子的欢呼声中得意地笑。直到八十多岁,张培芬依然记得阿大的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困斋与侄女张培芬

对张培芬来说,阿大比父亲更亲,小时候父亲忙于革命常不在家,反倒是阿大照顾他们多一些。13岁那年,她得了肺结核,当时相当于绝症。大家都觉得没救了,是阿大坚持让她住院治疗,还请了外国医生,并不惜成本给她打昂贵的“空气针”,这才将她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

如此不顾一切,可能是因为失去过至亲至爱。除了幼年丧父,张困斋在新婚燕尔不久失去了妻子。两人唯一合影是在上海远东饭店的结婚照,他坐在妻子身边,眼角眉梢都是笑意。但不久妻子返乡,突然染病身故,他痛不欲生,之后一生没有再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生最后时光,他在守护秘密电台。战友都是夫妻并肩作战。只有他,孑然一身,如履薄冰,承受着巨大的孤独和压力,在重叠交错的危机中,穿过最黑的夜。

很多人劝他再娶,他说“上海不解放我不结婚”,但他没有等到这天。

△滑动查看更多故事△

一个出生大家饱读诗书的人

一个兴趣广泛热爱生活的人

一个情深意重温暖顾家的人

原本该有更幸福的人生选择

为何甘愿隐姓埋名

在最好的年华献出生命?

我们重走他的成长奋斗之路

寻找答案——

02

为理想不顾一切的年轻人

在镇海县立中学堂

也就是后来的镇海中学

他接受了革命的启蒙

1937年10月

他入了党

决心为理想牺牲一切

1926年,失去父亲庇护的张困斋随母亲回到故乡。我们不知道一个11岁的孩子同时面对人生变故和乱世风雨时是怎样的心情,但可以肯定的是,四五年后再回上海的,是一个勇敢、坚毅、踌躇满志的青年。

在镇海县立中学堂,也就是后来的镇海中学,他接受了革命的启蒙。

当时镇海不断涌起革命风潮,学校很多老师都同情革命,还有一位就是中共党员,后来被称为“左联五烈士”之一的宁波作家柔石是教务主任。近一个世纪后的镇海中学,柔石亭与困斋亭两两相望,想来当年进步老师一定给张困斋描述过真理和理想。回到上海后,他很快投入到时代的大潮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镇海中学的困斋亭

第一份工作,是在河南中路的辛泰银行做练习生。九·一八事变后,他为抗日募捐,参加游行,成立文学社,组织救国同盟,创办半月刊《石榴》宣传抗日。

他是那样一个勇敢热情的青年,在哥哥的回忆里,1935年至1937年多次抗日救亡示威游行,他都参加。每次游行总在队伍前头开路,冲破当局军警宪特的包围和封锁,因而多次受到棍棒殴打。

“他是我们中间最会争论问题的一个,往往争得面红耳赤,”当年和他一起组织银钱业联谊会的梁廷锦回忆,“但发现别人的意见更正确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放弃自己的看法。”“他常到中小银行、钱庄中去征集会员,并且非常善于针对不同人的特点做工作,如:爱好读书的就介绍进步书籍,爱好歌咏的就一起唱进步歌曲,爱好看戏就介绍进步影剧,爱好体育的就通过打球等活动,由浅入深地把他组织到进步活动中来……一个大合唱100多人,领唱人就是困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职业界救国会读书会,右一为梁廷锦,右二为张困斋。

当年的银行旧址现在是一家不起眼的图文打印店,人来人往充满市井烟火气。多年前,这里最卑微的打工人,做着最热血的事。刊物一份份印出,人一个个聚集,抗日队伍越来越庞大。

直到现在,这份激情也会让很多人感同身受。这就是一个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年轻人该有的样子啊。

1937年,七七事变,山河破碎。10月,他入了党,决心为理想牺牲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困斋入党那年的誓言,在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展示。

△滑动查看更多故事△

但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

这个参与抗日游行冲在最前面的年轻人

变得谨慎、隐忍、思虑周详

顾全大局

那些变化与成长

是如何一步步发生的?

我们在无锡找到了一些线索——

03

他变了

回上海的时候

风度翩翩的儒雅青年衣衫褴褛

披发长须,疾病缠身

“我母亲吓了一跳,

当时家人都快不认识他了。”

1939年2月,张困斋被派到无锡梅村,化名秦国维,参加江浙游击军,之后主编抗日杂志《江南》。

无锡市档案史志馆党史工作部部长张知常告诉我们,当年《江南》杂志是新四军进入江南地带开展抗日武装斗争的一份重要思想舆论武器,在敌人炮火连天进攻的艰苦环境中起到了鼓舞士气、教化民众的作用。

杂志编辑部旧址现在已无迹可寻,张知常带我们走进档案室,根据索引查找,不少回忆录中都提到了“秦国维”这个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在无锡市档案史志馆查询资料

后来成为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委员的王庚唐,当过张困斋的助手,在刊于1986年出版的《上海“银联”十三年》的回忆录《忆国维》中,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斗争环境和两人的深情厚谊——

“我们所在的这支部队里有国民党在淞沪战役撤退时留下的散兵游勇,也有地方流氓靠着帮会关系集结起来的徒子徒孙……这支部队里却有我们党的秘密活动,参谋长、政训处主任和一般政工人员都是中共地下党员。他们在这里艰苦工作,要把它改造成一支真正的抗日武装。”

“国维在这样一种特殊环境里工作,初来时似乎并不顺手。他周围活动着各色各样的人物,这些人是很难按忠奸善恶的脸谱简单地加以区分的。工作中需要有多种多样的方式。而且他对农村落后贫乏的生活条件,一时还难以适应。总之,这时放在国维面前的担子是沉重的。但国维并没有辜负共产党员的称号,他咬紧牙关,脚踏实地地干下去,从没有丝毫畏难情绪。”

“国维做思想工作,总是抓住问题的要害,细致地加以分析,娓娓而谈,使人心折。我当时还是稚气十足,做起事来容易冲动,也容易泄气……我也看不惯他们的旧军队的习气,有改变工作环境的念头。国维发觉后,常来找我谈心。竹篱茅舍之间,夜晚一灯如豆,我们相对倾吐肺腑之言。这种情景,今天还历历在目。”

“我们有4个人,组成了一个小集体。白天在一个村庄的土地堂里办事,晚上背着油印机四处流动宿营。4个人轮流做饭,大家都不会料理生活。好在那时生活极为简单,我们也就生的熟的,半生半熟的,将就着过去。因为那时大家都有一股劲,一个信念,以艰苦朴素为光荣。当时国维是掌笔政的人,他要审阅每一篇稿子,还要设计刊物的版面。遇到稿子不够,还得跑腿组稿,如果最后还缺少那么几百字,他就得自己动手,或者指导我们写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锡博物院陈列的《江南杂志》

“正是在这样的考验中,张困斋同志浴火重生,从一个满怀理想的青年,成长为一个深沉坚韧、富有策略的革命者。”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二师分会副秘书长高坚骏分析。

回上海的时候,风度翩翩的儒雅青年衣衫褴褛,披发长须,疾病缠身。“我母亲吓了一跳,当时家人都快不认识他了。”沈小平回忆,“他变了,或者说,担当使命让他成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沈小平接受采访时回忆往事

△滑动查看更多故事△

艰苦的基层锻炼对有志青年来说

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

张困斋蛰伏于市井

斗争在隐蔽战线

因为工作的特殊

很多故事语焉不详

时间似乎淹没了一切

但盛世繁华中,又处处有他的迹印——

04

那些看不见的惊心动魄

1949年3月

张困斋按约定时间

正想敲秦家大门时

发现情况不对

立即转身离开

走到弄堂口

被特务逮捕……

抗战胜利后,中共上海市委在上海设立秘密机关和联络点。乍浦路123号的“联合西服号”就是其中之一,由张困斋负责。这也是他和母亲、弟弟的住处,如今已变成高楼林立、人来人往的打卡地。外白渡桥和外滩就在不远处,在其间行走有如历史中穿行。黄浦江轮船的汽笛声声一如既往,仿佛还在回忆烈士当年的守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沈小平带记者寻找当年的乍浦路123号

关于乍浦路123号的斗争,我们查到的史料不多。但隐蔽战线的惊心动魄,可以从张困斋被捕后家人的行动中窥得一二。

根据妹妹张玫卿和侄女张培芬的回忆,那晚张困斋没有回家,家人都睡不踏实。突然特务破门而入,把所有人叫起来软禁,一顿翻箱倒柜。那天刚好张玫卿带着出生不久的孩子来看母亲,小毛头被吓得哇哇大哭,她便借哄孩子出了后门,又趁特务不注意溜到隔壁工厂,借电话通知丈夫。

丈夫马上打电话给侄女张培芬,约她到静安公园见面。张培芬见过姑父后,回家告诉了母亲。母亲早产生下最小的弟弟张亚林,偏偏父亲张承宗又不在家,还好楼下住着父亲战友、同样从事情报工作的刘长胜夫妇。

张培芬便悄悄下楼通知了刘太太。不久,她从窗口看到刘太太换上黑色旗袍出去了,一刻钟后她接到刘太太电话,说已经通知到了该通知的人,不要再联系了。

因为没有接到消息,张培芬的弟弟张亚圣第二天带着情报来到乍浦路123号,张困斋的母亲冷静应变:“他母亲生孩子了,叫他来告诉我的。”张亚圣也装作不知所措的样子配合,所幸情报藏在鞋底,没被搜出,得以脱身。事后他又回家和姐姐一起在小婴儿的尿布里找到秘密文件,送到安全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外滩附近的乍浦路

在最短时间内,多条线索紧急启动,所有与张困斋有联系的人都得到了通知。除了家人的反应迅速,福煦路(今延安中路)916号“丰记米号”也功不可没。米号工人刘志荣在张困斋被捕后,马上通知了相关同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展示的“丰记米号”

“丰记米号”也是张困斋负责的秘密联络站。对面的花园洋房就是国民党宪兵司令部和军统特务机关。被捕前,张困斋每天在敌人眼皮子底下进出,情报在米袋间传送。

如今这家米号的模型已经搬到了愚园路81号的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旁边陈列着一副围棋,当时鲜有人知道,掌柜对弈是在商议大事、传递消息。此外,他还有一个重要工作是管理电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困斋当年所用围棋

上海解放前夕,我党有2座承担重要情报发送任务的核心电台,分别由李白夫妇和秦鸿钧夫妇负责,后者的直接领导就是张困斋。他为了熟悉业务,自己也学习无线电通讯技术。

1948年,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战线逼近长江,秦鸿钧和张困斋的工作也随之加重。因为在无锡落下的病根,张困斋渐渐体力不支。而电台所在的阁楼又小又闷,遮住天窗的双层窗帘和封住木墙缝隙的层层厚纸,避免了夜晚透出的灯光,也挡住了电键声响和努力压制的气喘与咳嗽,但不利于病情控制。市委领导建议,是否要启用别的电台,他一口拒绝:“不要,我们能够完成任务。”

1949年3月17日深夜,国民党特务测定了秘密电台的位置,将其包围。秦鸿钧发出最后一串电波后,将机器藏匿,翻身从阁楼爬上屋顶,想趁天黑突围。可惜正值阴雨,屋顶瓦片长了青苔,他脚底一滑跌了下来,被蜂拥而上的特务捕获。

两天后,张困斋按约定时间正想敲秦家大门时,发现情况不对,立即转身离开,走到弄堂口,被特务逮捕。

△滑动查看更多故事△

05

生为“人杰”,死亦鬼雄

1949年5月7日

35岁的张困斋

与秦鸿钧、李白一起

被国民党枪杀

牺牲前他们举起戴镣铐的手

唱着歌,高呼口号

举枪的人,手都在抖

5月27日,上海解放

张困斋倒在了

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张困斋生命的最后一站,是上海浦东戚家庙。他和战友唱着歌慷慨赴死。如今就义地变成了繁忙的写字楼,当年一起牺牲的12位烈士纪念碑设在了不远处的世纪公园。我们去探访时正值初夏,一路鲜花灿烂,游人如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世纪公园内,12位烈士纪念牌

75年前的初夏,烈士被秘密杀害。上海解放后,李白夫人裘慧英,张困斋母亲张老太太,秦鸿钧夫人韩慧如到处奔走,寻找烈士遗体,终于在戚家庙得到线索。张老太太年事已高,被劝留在家等消息,她怕别人认不出,对韩慧如说,“困斋的裤脚是我亲手缲的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世纪公园内,李白烈士像

铁锹挖开戚家庙后战壕上的浮土,张亚圣找到了张困斋的遗体,身上弹痕累累,烈日下乌黑的镣铐格外醒目。张老太太听到消息晕了过去。

韩慧如曾和丈夫一起被捕,后来在回忆录里,她写下了张困斋在监狱的最后时光:

“不管敌人看管得多么严紧,我们会利用一切机会用手势表情彼此示意,或悄悄地对答几句。张困斋同志看到我第一句话就问我‘你受过刑吗?’我点点头,他又问:‘身上伤得怎样?’我回答不要紧。我看到他俩身上受伤那么严重,每一个动作都要忍受着极大的痛苦。秦鸿钧同志不断吐出带血的痰,张困斋同志不停地咳嗽,我知道他们的肺部已被辣椒水灌伤了。这时我真不知道怎样才能分担或减轻他们一点肉体上的痛苦。我想自己省下一点开水,给他们多喝点,润一下喉咙,可能会好点。他们说不能多喝水,免得多上厕所,增加肉体上的痛苦。有一次,我抓紧机会多讨了一点开水,想用热毛巾给他们捂一下被打伤的腿,稍微活活血。当我端着热水放到张困斋同志身边的时候,他小声对我说:‘你给老秦弄吧,不要照顾我了。在敌人面前,你要表现出极端恨我的样子才行。’(意思是要我装着恨他,表示是他牵累了我们。)我的热泪止不住簌簌地流了下来。

“又一次,我们三个人被提去审问。鸿钧首先被叫进去。我和困斋默默地坐在灰暗的小房间里等着。我仔细地看看困斋同志,看到他苍白消瘦的脸上布满了红点。我问他:‘这是怎么弄的?’他说:‘这是臭虫、虱子、蚊子咬的,没什么了不起,拷打都不怕,还怕这些小虫子吗?’他接着说:‘思想上要有准备,这次审问可能还要受刑。’我听了,心里一下子揪紧了,天哪,可别再折磨他们了,他们经不起再次受折磨了。最后,困斋同志劝告我不要惦记两个孩子,会有人照顾他们的。这几句话,给了我莫大的安慰。”

1949年5月7日,35岁的张困斋与秦鸿钧、李白一起,被国民党枪杀。牺牲前他们举起戴镣铐的手唱着歌,高呼口号,举枪的人,手都在抖。

5月27日,上海解放。张困斋倒在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张困斋墓

75年后,上海交大博士生导师、教授、国家重大社科项目课题组首席专家陈挥在烈士家乡总结他的一生:“他穷其一生,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融入了生命,也融入了我们党百年进程的血脉根基。”

张困斋,又名人杰。生为“人杰”,死亦鬼雄!壮哉,“人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雕塑

△滑动查看更多故事△

06

那片土地上的家国天下

寻找张困斋

我们回到了他的出生地

北仑区小港街道衙前村康乐桥

在英雄的出发地

我们血脉相连,骨肉偎依

康乐桥,衙前村一座不起眼的桥,不过数米长。1914年,张困斋就在这出生,在小桥流水边留下过蹒跚学步的脚印。但他两岁就跟着父母去了上海,张家旧宅也早在数十年前就归尘于岁月。

目前衙前村已整体拆迁,即将取而代之的是甬江科创区北仑片区。要在时代巨变中寻找一个世纪前的印迹,很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衙前村康乐桥

但这里人人都知道张困斋。

“宗谱上有啊。你看,我和他不但同一族,而且同一房。”小港《衙前村志》编委会顾问、张氏属人张培龙拿出了《清泉张氏宗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泉张氏宗谱

《镇海县志》记载,这片区域唐代就开始制盐。宋代设清泉盐课司衙署,元后期安徽人张子忠任清泉场司盐令,为官廉正,百姓称颂,这是“清泉张氏”的由来。

最早的宗谱完成于清康、雍年间,之后多次续谱。第三次续谱的正是张困斋的祖父张汝蘅。他夙兴夜寐两年续成的宗谱里,记载了一个地方早期宁波帮的奋斗足迹,也留下了一个家族爱国诚信、开拓进取和乐善好施的传统:比如因为拾金不昧受到赏识赢得第一桶金的酱园老板张梓林,比如事业有成后在家乡修桥铺路、浚河、筑海塘的张锡伟,比如一门三举人的佳话和实业救国弃仕从商的抉择……

这一版宗谱1909年完成。那是宣统元年,张困斋还没有出生,末代皇帝刚登基,改天换地的革命还在酝酿,时代的风起云涌,改变着每个人的命运走向。

第四次续谱2009年完成,出资和组织者是海天集团创始人张静章。他也是清泉张氏后人,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创业,在全球化浪潮中,讲着宁波话将事业做到全世界,然后组织编委会历时三年搜集后代4500余人完成宗谱四续。

两次续谱,百年光阴,换了人间。

四续宗谱完成后每家都有一本,很多人翻开后才惊讶地发现,童年看过多遍的《永不消逝的电波》,英雄原型之一竟是他们同祖同根、血脉相连的亲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宗谱中关于张困斋的内容

张困斋父母和妻子的墓还在故乡,亲人后代每年都回来,清明也有村民自发祭扫。2013年,衙前村成立了北仑第一家文化礼堂,张困斋的照片陈列在最醒目的位置。

6月28日,张困斋烈士诞辰110周年活动在这里举行。人们从各地赶到小港,寻找、追忆、挖掘、传播……关于张困斋烈士的纪念馆正在他的家乡——宁波北仑小港积极筹建。

世事变换,白云苍狗,但有些东西代代相传从未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仑区小港街道 王金忠/摄

从甬江到黄浦江,即便烈士只有短暂的时光留在家乡,但你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个脊背直、目光远、胸襟大的身影来自哪里,看到那些坚持与勇敢、热爱与眷恋的源头,看到这片热气腾腾的土地,如何源源不断地孕育生机。

在英雄的出发地,我们血脉相连,骨肉偎依。

△滑动查看更多故事△

来源 | 甬派(记者 樊卓婧 陈烨 通讯员 陈超伶)

编辑丨章琦

审校丨沈焰焰 刘姗 王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有北仑人的故事!寻找隐姓埋名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