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执笔顾雨婷姜晓蓉

“去往寒江啊……”近日,在第八届“中非青年大联欢”活动中,23岁的莫桑比克小伙刘亦辰跟着浙江金华婺剧演员楼胜,学起了《三请梨花》中的薛丁山唱段,有模有样的架势,让楼胜直夸有天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莫桑比克小伙刘亦辰跟着浙江金华婺剧演员楼胜学唱戏。(受访者本人供图)

从说中文到唱中国戏,中文多元又美丽的表达方式,令刘亦辰倍感新奇。“讲汉语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刘亦辰曾在家乡蒙德拉内大学孔子学院学习中文,如今是浙江师范大学的一名留学生,说中文已成了他生活的日常。

中国话,正在全球“圈粉”。中国网文海外粉丝暴涨,国外企业家纷纷安排子女中文,海外中文培训机构招生火爆,中文歌曲、影视剧走出国门受热捧……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逐渐成为一股世界潮流。

始于文化

龙威认识中国,始于一部86版的西游记。“在我八九岁的时候,家乡引进了中国电视剧,我被剧情故事深深吸引。”龙威说,那时的中国电视剧普遍没有字幕,但通过演员的动作演绎,他也能看懂剧情。他追过的剧不少,《包青天》《还珠格格》《倚天屠龙记》,只要电视机里有中国电视剧,他逢剧必追,也因此埋下了学习汉语的种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缅籍专家、云南海外传播官龙威推介中国茶文化。(受访者本人供图)

为了看懂中国影视作品而学中文;热爱中国美食,点菜时希望能正确说出菜名;喜欢中国功夫,所以想学说中国话……外国朋友学习中文的起因不一而足,“汉语热”能持续升温,其背后是渊博的中国文化魅力在驱动。

“学习彼此的语言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对方的历史文化。”浙江师范大学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任吴强表示,语言是交流的媒介、文化的载体,也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多数人学习中文,是想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2010年,龙威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花了8年读完了硕士和博士。汉语桥世界大学中文比赛、北京市外国人唱中文歌曲比赛、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国际微电影展……闲暇时龙威就去参加各类活动,随着了解深入,他发现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悠久又渊博,文字记录着古代神话传说,也记录了朝代历史更迭,中国文字里藏着中国文化的厚度。

“只一个中国功夫,就有诸多派别,少林武当、峨眉昆仑,各具特色。”在龙威看来,中国文化多姿多彩、博大精深,能研究和学习的东西太多了,这是最吸引人的。

从试试看到刚需,令人着迷的中国文化,成为众多外国青年学习中文的强大动能。如今,全球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3000万,累计学习和使用人数近2亿,匈牙利、爱尔兰、英国、法国等国相继将中文纳入本国高考科目。

“学生每学一点,就会感受到不同的乐趣,这种探索发现的乐趣会让人忍不住越学越多。”吴强表示,汉字本来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记录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根脉。通过中文这座“桥梁”,中国拉进了与世界的情感距离。

沟通世界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徐丽华至今还记得自己的首次非洲之行。1995年,浙江师范大学与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合作共建了非洲首个汉语培训中心,次年,中方选派了3位教师赴任执教,徐丽华就是其中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6年,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徐丽华在喀麦隆执教。(受访者供图)

非洲气候炎热,但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每到上课,学生们总会穿上正装,有民族服饰,也有西装革履,这种尊重感让徐丽华意识到,她代表的是中国形象。自此后,中国老师们在上课时,也会穿上正装。“借助中文,我们走出去,一方面在了解世界,也敞开怀抱,让世界了解我们。”徐丽华说,中文的火热,表明发展中的中国,正在加速与世界的沟通。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综合国力提升,“中国经济奇迹”迈向更深层次的全球化。如今,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成为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贸易关系、文化交流的增强,语言作为工具的经济价值愈加凸显。

当中国企业纷纷“出海”,世界各国的企业也都想与中国企业“做生意”,这便催生了中文人才的需求。“在非洲国家,会说中文甚至能改变家庭命运。”徐丽华说。当地人学习中文的热情非常高,到2006年时,汉语培训中心学院人数从首期的7人发展到了2000多人,学员更是遍布尼日利亚、肯尼亚、尼日尔、加纳、贝宁等20多个非洲国家。

在非洲,当地人到外资企业工作,工资是普通岗位的2倍以上;在俄罗斯,会讲流利中文的专业人员,薪资要高出约20%;在泰国素万那普、法国戴高乐新西兰奥克兰等机场,中文成为“驻场语言”。曾在泰国担任过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的卢思羽,就曾为当地的空乘教授中文口语,帮助他们更好地服务中国乘客。

吴强认为,在国与国的区域互联互通中,中国坚持对外开放,与众多国外伙伴开展业务合作,机遇之下,更要以中文为媒介,持续让国际中文教育走出去,在服务各国地方发展中,促进中外经济社会合作。

走向全球

以前,外国人学的第一句汉语可能是“你好”,今年,换成了“倒车,请注意”。今年中国的“三蹦子”海外热销,熟悉的提示音不断回荡外国街头。有网友评论,这波文化输出,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9月30日,时任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的吴强与喀麦隆拉盖特国际学校校长贾斯汀女士就合作事宜进行会面。(受访者本人供图)

线下的路走得更早。官方数据显示,今年1-3月,累计110个国家的568个考点举办了HSK考试,考生人数达16.2万人,相较2023年同期增长34%。

“从布点到布局,国际中文教育已进入提质增效阶段,要关注本土化发展。”在吴强看来,国际中文教育长足发展,除了要促成各国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外,还应持续发挥综合平台的作用,注重本土中文教材的编纂、本土中文师资的培养与培训。如中喀共建的孔子学院,就形成了培训课程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实现外部“输血”为内部“造血”。

走向全球,服务世界,中文还要突出特色化。浙江就率先全国,在非洲等“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开展特色化的中文教育。在喀麦隆培养“中文+师范”职业人才,在南非有“中文+中医”人才培养,在中国企业较多的莫桑比克,培养中文翻译,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坦桑尼亚,培养中文导游。

在这场双向奔赴的语言大融合中,中外携手合作,我们相信,中文还将继续“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