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油菜“花海”吸引众多游客拍照。省文旅厅供图青海,地大物博、山川壮美、历史悠久、文化多姿多彩。青海的美,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昆仑巍峨,绵延千里,江河奔流,万古不息,正是青海山河的生动写照。

今天的青海,不仅有“绿色”“生态”等亮眼标签,还有畅通的道路、完善的设施、周到的服务。近年来,青海在“引客入青”、丰富业态、擦亮品牌等方面持续发力,文旅市场呈现出人气旺、消费热、活力足的景象。

6月26日,首届青海省旅游发展大会(青海湖)暨青海湖高水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旅游发展观摩会(简称“旅发大会”),将在海南藏族自治州拉开大幕。

首届旅发大会的召开非比寻常,是青海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生态旅游强省,推动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提速提效的一次庄严宣誓。

序幕已然拉开,一场文旅盛宴正徐徐展开。可以预见,青海文化和旅游产业将借此契机,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夯实根基,优化文旅产业发展格局

仲夏的西宁夜晚,古乐悠扬,光影迷离。

6月24日晚,走在豹街·西海路美食街,雪豹元素生动地展现在眼前,精彩纷呈的民俗巡游嘉年华带来震撼的视觉盛宴;网红美食、地方特色美味让市民、游客尽享舌尖上的欢畅……一个个特色街区火爆出圈,让人们淋漓尽致地感受“西宁夜”被“烟火气”包裹的激情与活力!

徜徉在街区内,来自深圳的游客杜建强兴奋地说:“真没想到,西宁也有这么有特色的街区,老长沙的臭豆腐、老北京的手工糖,还有大连海鲜,好多地方特色美食,太值得来了。”

这是西宁市锚定打造生态旅游中心城市目标,依托青海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抢抓机遇,高起点高定位高品质推进街区建设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青海省强基础、优服务、提品质,多维度发展“旅游+”的一个缩影。

一直以来,青海坚持补短板、强整治、扩业态、优服务,推动旅游提质增效。今年1月至5月,累计投资13.13亿元,实施“一环”沿线集镇风貌、基础设施等适旅化改造和12个观景点、旅游专用公路、生态停车场等项目,持续改善设施条件,着力提升服务水平。

同时,不断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推进景区提档升级,大力发展“互联网+旅游”“演出+旅游”等新场景新业态,建设国家级生态旅游线路和风景道,持续激活文旅消费市场,全力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将旅游服务质量视为“生命线”,苦练“内功”,以“环境大整治、服务大提升”“双百攻坚”等专项行动为有力抓手,通过跨部门联合执法、“体检式”暗访督导等,扎实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持续净化旅游市场环境,同步健全完善游客满意度评价体系,在确保全省文旅市场安全平稳有序运行的同时,用细致暖心的服务让更多“头回客”变为“回头客”。

“这次来青海玩得实在太开心了。风景特别美,故事也很多,而且各方面设施完善、服务温馨,体验感非常好,以后有机会还要约朋友一起来度假。”来自杭州的游客宋岩赞不绝口。

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8.94万公里,实现84%的A级景区通达二级及以上公路,全部5A级景区高速(含一级)公路通达,全部4A级景区通达二级及以上等级公路,有效提高了景区通达性和便捷性。

惟有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品质,补齐旅游发展短板,才能把景区景点变为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才能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为此,青海努力的脚步从未停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海翡翠湖。省文旅厅供图   “家底”丰厚,激活文旅发展强劲动能

青海,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5000多个湖泊星罗棋布,42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每年向下游输送600至900亿立方米源头活水。青海的源头活水,成就了青海,改变着中国,也影响着世界。

青海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一批世界级的高品质生态旅游资源。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使青海既有终年积雪的冰峰,又有一望无际的草原;既有坦荡无垠的茫茫戈壁、沙漠,又有桃红柳绿的河湟谷地。山水林田湖草冰沙等各类资源一应俱全,各展风姿,构成了一幅幅原始、纯净、雄浑、壮观、神奇的秀美画卷。

这些让青海具备了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资源禀赋,特别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列入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青海湖国家公园正在加速创建、可可西里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为青海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当前,全省上下正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以“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的实际行动,加快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岁月不居,古道流芳。青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这里,昆仑文化源远流长,宗教文化庄严神秘,热贡艺术、青海“花儿”、“青海刺绣”等非遗文化底蕴深厚……无不彰显着青海先民的文明与智慧,无不呈现出青海民族民间艺术的神秘、粗犷、成熟和庄重,让人心驰神往。

青海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代表性项目3016项。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6项,国家级非遗88项,省级非遗335项。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245名。有国家级非遗就业工坊2家、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8家,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7家,省级非遗传承基地42家,省级非遗工坊15家,省级“青绣”工坊、培育工坊108家,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厚植了沃土,涵养了“活水”。

截至2023年底,全省有A级景区188家。其中5A级4家、4A级48家、3A级115家、2A级21家,景区品位品质品相持续提升,筑牢了旅游产业发展的坚实根基。

古代北有丝绸之路、中有唐蕃古道、南有茶马古道,今天更有青藏公路、铁路和青新公路、铁路贯通,遍布青海域内的交通网络,构成了连通城市、集镇、景区、山川和旷野的“毛细血管”,更让无数自驾、骑行游客感受大美青海的净美与厚重,享受穿行其间的宁静与从容,继而成为这里的忠实拥趸。

依托东西部协作、对口援青等机制,青海这一千百年文化交融的“生态净地”,愈发被世人关注、引全球瞩目。

有朋自远方来,缘于我们有丰厚的“家底”,有吸引游客的“硬货”。今年1月至5月,全省接待游客1615.77万人次,同比增长24.86%;旅游总收入138.31亿元,同比增长21.1%,生态旅游方兴未艾、风头正劲。

  感恩奋进,推动文旅发展行稳致远

如果说,资源禀赋是先天赋予青海的“金山银山”,那么党中央、国务院对青海工作的高度重视,对青海人民的关怀厚爱,省委、省政府对生态旅游的科学谋划和高位推动,则为青海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努力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

6月18日至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青海时指出,青海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产业发展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继习近平总书记前两次到青海考察调研,为新时代青海发展擘画蓝图、指明方向之后,又一次领航定向,把握战略定位、结合本地特点,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新篇章作出的前瞻性、战略性谋划部署。

为加快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不断提升“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文化旅游品牌的国际影响力,青海从引以为傲的绿色生态入手,以生态和谐之美亮相国际社会,向全世界人民展示青海生态发展建设新成果,积极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充分发挥生态价值,履行生态责任,大力推进生态旅游高质高效发展。

行动,是最好的证明。青海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创建青海湖示范区破题开局,围绕构建“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加快推动西宁市国际生态旅游中心城市建设,打造环青海湖生态旅游精品环线,依托全省生态旅游资源,优化推出多条生态文化旅游带,加速形成“一芯引领、一环示范、多带串联”的生态旅游发展。并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提质提升年”为契机,加快推进金银滩-原子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构建旅游市州、旅游县区、特色旅游乡镇、乡村旅游重点村四级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新评定A级旅游景区38家,新增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9家。“天境祁连”“河湟民俗文化”等11条线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同时,将文艺创作、公共服务、非遗传承、文博场馆等文化类资源融入旅游环线建设,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促进文化和旅游多业态深层次融合发展。

大势所趋、正当其时、大有可为。这三个关键词概括了青海文化旅游发展的趋势和前景。逐梦生态旅游强省,青海已扬帆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