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脊骨汤、小米鱼肚羹、薄荷鸡丝……这两天,“我嘉餐厅”推出首张“时令菜单”,受到老年群体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嘉餐厅”,是嘉定区的社区长者食堂。推出“时令菜单”的这家食堂,位于嘉定工业区北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中心负责人陆莺秋说,现在天气越来越热了,根据地域与气候特性研制的这份菜单,主打松软、清淡的菜肴,以更好满足老年人的口味。消息一出,引来不少网友点赞,并希望全区乃至全市推广。

市人大专项监督调研曾显示,“助餐服务”是社区养老服务中老年人最在意的一项。上海也持续多年将老年助餐服务纳入实事项目。怎样让老年人吃得健康又实惠?这已成为社区食堂的一堂“必修课”。

社区食堂,“食”是根本。一些社区食堂凭借物美价廉的餐食赢得赞誉,甚至成为“网红店”。例如,徐汇区天平街道的“屋里厢”食堂每到饭点就排队,18元一条清蒸鲈鱼、12元一块红烧大排都是品质稳定的“王牌”大荤。“万体汇”社区长者食堂的特色则是中西融合,除了家常菜以外,还有肉酱意面、蛋挞等,每片仅售4元的蘑菇香肠奶酪披萨颇受欢迎。电视剧《繁花》热播之际,一些社区食堂还顺势推出了“宝总泡饭”“排骨年糕”套餐,尽可能满足市民味蕾。

为“天花板”点赞之外,不少网友也提出建议:有些食堂菜品质量一般,口感差,但价格较高;有些食堂餐品相对单一,中午主食只有米饭,希望能增加面条、馄饨等多样化供应;甚至,有些挂着所谓“社区食堂”招牌的其实只是私人饭店,被人诟病“大兴”……应当看到,部分食堂在管理服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优化。

开好了社区食堂,还要让老人能够更便捷地享受到服务。就在上周,普陀区宣布建成全市首个区级智慧助餐系统“普陀区智慧养老助餐服务管理平台”,从托底保障向精细化转型升级。目前,在线下,普陀区的老年人可以在全区25家社区长者食堂、2个老年助餐点实现跨街镇“一卡通吃”;在线上则通过“政府+企业+公益”的模式,借助外卖平台等解决困难老人送餐上门的刚性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上海尚未出台全市统一的助餐补贴政策,由各区各街镇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按照老年人经济困难程度、年龄差异、失能状况等给予一定的用餐补贴和送餐费用补贴。具体操作来说,有些食堂是直接“满减”,有些食堂是根据年龄推出打折优惠,有些食堂则需要办理专门的“社区服务卡”“老友卡”才能享受相应补贴。普陀区的实践,迈出了智慧助餐第一步。如果能够进一步利用数字化手段打通系统壁垒,让长者们在更大范围内“一卡通吃”,用餐体验想必会更舒心便捷。

诚然,由于公益性质,社区长者食堂本身都承担着不小的运营压力。运营方应当推出各具特色的市场化服务,求新求变、主动“造血”。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可以根据食堂具体服务人次、运营质量等,适当采取租金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助餐体系的建设与运营。

至2025年末,上海社区长者食堂将达到400家、老年助餐点达到2000个,老年助餐服务能力达到日均25万客。欢迎社区食堂“卷”起来,更加普惠、亲民,也把助餐服务的好事实事,办进更多长者的心坎里。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杨洁

编辑 |顾莹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