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华石鼓园(连载二/风水宝地石鼓山)

●作者:邹新社(陕西宝鸡)

来源公号/甘棠遗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鼓山是一块风水宝地。石鼓山的名字,最早见于汉代著作《三秦记》。梁刘昭《续汉书·郡国志》陈仓县下注引《三秦记》曰:“秦武公都雍,陈仓城是也,有石鼓山,将有兵此山则鸣” 。石鼓山海拔672米,三面临水,茵香河绕其东,石坝河环其西,是宝鸡市区段唯一延伸到渭河边的秦岭北麓分支鸡峰山(陈仓山)之余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鼓山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居住。迄今为止,石鼓山上共发现了3个遗址。年代最早的是1985年发现的位于现中华石鼓园西南侧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聚落——石嘴头一号遗址(陕西省人民政府1992年公布),其次,是2012年发现的位于石嘴头村四组的石鼓山墓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9的公布),第三,是唐贞观初年(627)在石鼓山发现的石鼓遗址。石嘴头一号遗址比北首岭遗址及福临堡遗址年代晚,与隔河相望的戴家湾遗址属同一时期。最著名的就是石鼓遗址和石鼓山墓地了。

因石鼓山上建有城堡(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60米,高10米,今古堡已毁),民国时,居住在山上的村子取名石鼓堡,1955年建立合作社时,因石鼓山远观蜿蜒如游龙,龙山嘴头似祥龙吞饮渭水之势,故取名石嘴头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村名从此称石嘴头。该村新中国建立后,归相家庄乡辖,该乡1961年改名为石坝河人民公社,1984年党、政分设,改为石坝河乡,1998年撤乡并镇时改名为石鼓镇。

1934年修建的长(安)益(门)公路穿村而过,过村庄段是盘山公路。1958年公路改名西宝南线,1997年公路更名为西宝线。山上住着两个村民小组,三组紧临渭河在公路北,四组靠山顶在公路南。1998年线路改造,将石鼓山开膛破肚,公路取直,两组之间架桥梁连接。2003年公路更名为G310连(云港)天(水)公路。2006年新修的D30宝(鸡)天(水)高速公路从G310北侧通过。现在从石鼓山西侧G310南侧去石嘴头村四组的通村公路2009年修通。每次公路动迁,市、区文物部门均安排进行前期考古,每次都有收获。

关于石鼓的发现情况,唐贞观年间(627~649),吏部侍郎苏勖(xù)的《叙记》是最早的文献记录。关于石鼓的具体发现地,宝鸡本地学者争论较多,先后有渭河南岸的石鼓山说、渭河北岸魏家崖石鼓寺说、岐山县岐阳说、凤翔区三畤原说共四种观点,其代表专家学者分别为李仲操、蒋五宝、曹宇、杨曙明,每种观点都有一定文献支撑。这四种观点总体地理位置大体在凤翔区以南、岐山县以西、千河以东,渭河南岸以北的区域。无论如何,宝鸡市把石鼓阁和青铜器博物院建在石鼓山上无疑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策。

石鼓山说主要依据的是石鼓山上石鼓寺,及唐李嗣真、张怀瑾、杜甫及《凤翔府志》《宝鸡县志》和清嘉庆十三年《重修石鼓寺记》等记载,也就是说,明、清的地方史志资料多采用石鼓山说。1965年,原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副馆长李仲操先生参与在今石鼓山东侧原石鼓寺旧址发掘出清嘉庆十三年(1808)《重修石鼓寺记》碑并拓片,后撰文《石鼓最初所在地及其刻石年代》。《重修石鼓寺记》碑文载:“周宣王之猎狩,太史籀之记载,作石鼓以志中兴之盛者,其地乃在是哉!……昔之石鼓实出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嘴头村三组原来居住的地方在今石鼓阁正南方,2008年51户村民舍弃家园,支持市里重点工程,从石鼓山上搬迁至石鼓山下茵香河西岸的原石鼓寺旧址附近。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谓:“宝鸡神祠在汉陈仓城中,今陈仓县东。石鸡在陈仓山上。祠在陈仓城。故言获若石云,于陈仓北坂祠之”。陈仓城正好与石鼓山相对,所以秦历代国君在陈仓北坂的活动,就在石鼓山上。

唐贞观初年(627)石鼓出土于陈仓北坂,陈仓北坂即现渭滨区石鼓镇石嘴头村,石鼓山是石鼓的最初出土地已形成共识。因而,石鼓山是名副其实的汉字之根系、书法之源头、书家之朝圣地。而石鼓山也可能是石鼓原料的采集地和制作地。

石鼓,就是10块上面刻有石鼓文的花岗岩质的石头,因形似鼓,故而称石鼓。每个石鼓重约一吨,径约三尺,高达二尺,上细下粗,顶部微圆,类似碣状。每个石鼓都精心篆刻了一首四言诗。按管辖州县,又被称岐阳石鼓、陈仓石鼓。石鼓文主要记载秦王狩猎,因而,亦称雍邑刻石、猎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初石鼓一发现就震惊朝野上下,历经千年迁徙辗转,石鼓成为保护收藏研究的传奇,因其富含考古学、历史学、文学、文字学、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等多重价值,使得石鼓成为文化学者、历代文人墨客竞相探寻的对象。

首先,从文字角度看,石鼓文字是“金文之嗣”,是“小篆之祖”,是秦统一文字依据的母体。它承载着中国汉字发展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不可逾越的。10面石鼓共计有718字,因年代久远,风化剥蚀,又屡经颠沛流离,现仅存铭文272字。因此,石鼓文的研究只能依赖古代的拓本。

其次,从书法角度看,它又是书法瑰宝。石鼓文字“形体卓然,殊今异古”,用笔圆活,折直劲迅,体稍方扁,自有奇彩。在古文字书法中独具神韵,成为书法家临摹的法帖,有“书法第一法则”之称誉。唐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都临习过拓本,近代临习石鼓文的大家唯吴昌硕是举。

再次,从文学角度看,石鼓文是《诗经》未载的文学名著。每个石刻四言诗一首,既有联系,又单独成章,和《诗经》可以相互印证。证明305篇《诗经》是靠得住的。10首诗,意在“刻石表功”“托志传远”。10面石鼓分别为车工、汧殹、田车、銮车、零雨、作原、而师、马荐、吾水、吴人。名字是按每面石鼓的前两字取的。它记述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的一次猎祭活动。这也便是作为文物的石鼓文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是从文物保存角度看,石鼓独特地迁徙辗转历程,收藏保护奇遇,显示出其显赫身世。唐初贞观年间出土,宋迁汴京,金运燕京,抗战南迁,再回北京,珍藏故宫。一个石鼓的命运竟然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其尊贵可见一斑。

五是从学术角度看,形成了“石鼓学”。石鼓自出土以来,历代方家对它的探究不辍,出版的著作已有200多种。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肃泐严重,文句深奥,顺序排列难定,释文争论较大,成为千古之谜。千百年来,备受尊崇,格外引人关注,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然而,却如大诗人苏轼在《石鼓歌》中所言:“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钳在口”“强寻偏旁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

2013年1月1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创刊号隆重推出九大镇国之宝,石鼓名列第三位,被冠为大秦帝国的“东方红”。 2017年12月3日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推出的第一件文物就是石鼓。10面石鼓现存放故宫博物院宁寿宫(位于皇极殿后)。

关于石鼓制作年代,从最早由周宣王制作到最晚由后周年代制作,历代专家学者各执一念。2023年1月3日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的通知》,明确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10面石鼓刻石年代为战国(前475-前221),按此推算石鼓至少有2245年历史。最早接近这个结论的学者是南宋郑樵。他认为石鼓文是秦惠文王之后秦始皇以前的作品,从而奠定了石鼓文是秦刻石的基础。

原宝鸡市博物馆副研究员官波舟老师认为石鼓始作俑者为秦惠文王。秦惠文王是秦孝公的儿子,石鼓刻于公元前325年,即秦惠文王十三年。秦惠文王出行时间为公元前325年4月16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鼓吾水诗中“天子永宁,日隹丙申”“天子”为周显王姬扁,其在位总共48年,这是其第44年,长期在位,可谓“永宁”“日隹丙申”中的“隹”通“唯”,“日隹丙申”即“日唯丙申”。就是说,秦惠文王出行的这一天为“丙申日”。用《中国先秦史历表》推算,战国五月的合朔时为公历4月5日的五时零三分。合朔即每月新月初现和朔前残月消失的时刻。此日的干支为“乙酉”“乙酉”的干支序号为22,“丙申”的干支序号为33,相差11天。那么“五”加“十一”便为十六。吾水是秦人第一鼓,依次为而师鼓、銮车鼓、作原鼓、吴人鼓、车工鼓、田车鼓、汧殹鼓、零雨鼓、马荐鼓。专程拜会官老师并赠送个人散文集《闲谝宝鸡》1本,获赠其专著《石鼓文诠释》1本和瓦当拓片1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幸得老战友苏腾蛟赠其老岳父归之春(西泠印社社员)老先生《石鼓文研究文集》2本,1本代赠宝鸡图书馆收藏。归老先生经过对石鼓文书体的比较与研究,认为:“石鼓文应该是处于战国晚期至秦同文期间相过渡中的文字,其年代的判断不宜过早,当在秦始皇之前的惠文王时为是”。2023年年底陈仓下站密畤遗址的发现,证明李仲操先生考证的秦宣公四年来石鼓山作密畤、刻石记事的可能不存在。归老先生作了许多集石鼓字诗及楹联,录两首如下:“时贤人乐道,清平世安宁”“中华逢大治,世代永金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让人惊奇的是石鼓山上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开馆一年半后,2012年3月20日,同年6月22日,石破天惊,石嘴头村4组村民建房时先后挖出青铜器,经过一年多清理,发掘出墓葬15座,出土青铜器92件,这组青铜器规格很高,组合完整,保存完好,种类丰富、造型别致、铸工精湛、时所罕见,尤以户方彝、户卣、禁最为珍贵,几乎可以说件件都是青铜艺术的杰作,是“真正具有时代特征的青铜器”。对深入研究宝鸡地区乃至周原、关中地区商周之际姜戎考古学文化及西周古文字文化的面貌意义非凡。

经考古专家推断,墓主人为西周早期高级贵族户氏家族墓地。荣获201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文物部门对5位护宝农民进行了表彰奖励。(未完待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资料:

1.《金石铭周秦》 翟惠萍 编著

2.《石鼓文诠释》 官波舟 著

3.《石鼓文研究文集》 归之春 著

4.《中华石鼓园》 李耀虎 主编

5.《石嘴头村村史影像》 家史摄影创始人王杰 编著

6.《渭滨区乡村“一村一册”丛书》 渭滨区乡村“一村一册”丛书编纂委员会

7.《渭滨区志(1991-2010)》 宝鸡市渭滨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8.《听我讲宝鸡》 宝鸡市文物事业管理局

9.《石鼓阁说石鼓》 张亚炜 编著

10.《石鼓阁赏对联》 蒙卫国 编著

11.《追寻陈仓古国》 辛怡华

12.《青铜器与宝鸡 周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系》 张润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简介:邹新社,男,汉族,中共党员,陕西扶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毕业,从军26年,先后5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获5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被原四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参谋,现供职于宝鸡市政府机关。发表学术文章40余篇,散文散见于报刊及网络平台。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