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药王殿”古朴肃静、关于“药王”的传说在民间口口相传、相关的祭拜活动连年上演……日前,记者在寿光市古城街道南孙云子村采访时发现,尽管“药王”孙思邈已过世一千多年,但其第二故乡的乡亲们依然深深怀念他,学习践行他的美德善举,把村庄振兴事业不断推向新高度。

“药王殿”面积不大,夹在民房中间,里面供奉着孙思邈的塑像,摆放着介绍他生平的展板,小院里有不少石碑,有的是人们送给孙思邈的,有的镌刻着为“药王殿”捐款人士的名字。该村村民郭士亭老人义务看护此处多年,他告诉记者,孙思邈原籍并非本地,据传隋末唐初年间,他曾经在村里行医和生活过,世世代代的村民都把孙思邈当作村里的一员,视为善良和健康的化身。据考证,“药王殿”历史悠久,在岁月更迭中遭到损毁,20世纪60年代,在村里的号召下,人们捐款出力,在原址重建“药王殿”。依托庙宇,村里每年从孙思邈农历四月二十八生日这天开始,连续多日举办祭拜和文化演出活动,以此纪念这位历史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聿修(左)和村民一起探讨“药王”的史料。

该村退休教师郭聿修老人发挥余热,义务整理孙思邈在南孙云子村的生平和史话。在他家里,数千字的史料散发着浓浓墨香,印证着“药王”与这方土地的不解之缘,折射出老人对“药王”的崇敬之情。据郭聿修介绍,当年村庄附近有一座三教寺,据传,孙思邈曾经在三教寺行医和传播道家、儒家等思想,他医术高明,上到贵族人家下至黎民百姓,都慕名而来找他求医看病。在当时条件下,孙思邈为解除病痛而发明的“大葱导尿疗法”至今被村民们津津乐道。

后来孙思邈离开了南孙云子村,但他的思想和医术在村里薪火相传,影响了不少后人。“清末年间,南孙云子籍的郭士迎在寿光城行医,名声不小,被誉为当时的‘四大名医’呢。”郭聿修自豪地说。

在寿光市中医医院工作的董月奎是山东省名中医,老家距南孙云子村不远,对“药王”这位前辈,他极为钦佩:“孙思邈在中医药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小时候我也从老人口中听说过他在寿光悬壶济世的佳话。”

南孙云子村党支部书记宋广民告诉记者,“药王”是村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药王殿”他们会做好保护工作,让人们记住乡愁,吸取前进的精神力量。“作为村级基层党组织,我们传承‘药王’精神,就是要心怀苍生,多为群众办好事实事,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宋广民说。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希明/文图

责任编辑:瓶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