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画面中,国潮版黔灵山猕猴神气地蹲在贵阳贯城河上北门桥桥头,旁边游人熙熙攘攘,复原的北门昭示了城市老地标,以及城市悠久深厚的历史。远处,玉带桥和高高低低的建筑,透着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带给人无尽的想象。

这幅画里的场景正是改造后的太平路潮汇街区北门水街入口处。是八旬老画家袁富义,用了两个月时间,所画的一幅水彩画。这幅画,其实是袁老众多关于太平路和贯城河画作中的一幅。这些画作,从最早的1960年代至今,真实地记录了这片区域不同年代的历史变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0年代的大同街。

1943年,袁富义出生在大同街,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贯城河原住民,一辈子未曾离开过。少年时代,他在贯城河里捞鱼捞虾,之后在河道中开挖的沟里学习游泳,后来在铺了水泥板的河道里踢球疯玩,直到整个河道封盖,四周的高楼大厦雨后春笋般建起来,再到如今的全新改造,他都是真正的见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所画的北门桥。

面对笔者,袁老特意从箱子里,翻出了一幅幅精心封装的画作,然后讲述了相应的场景和背后故事。最早的一幅画作,是1963年的大同街: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两层的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瓦房,朴素简单的街道让人很难和省会城市的繁华对应起来。而这,恰是城市飞速发展的见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旬老画家袁富义在创作。

难能可贵的是,画于1972年的一幅画,真实地再现了龙井桥当时的样子。画中,龙井桥上有一个四角亭,亭子下就是横跨在贯城河上的龙井桥。一二十个人或坐在亭子底下,或坐着周围的河坎、木材上,悠闲自得。为了回忆那段时光,今年2月,袁老在时隔52年后,又画了一幅龙井桥的水彩画,算是时隔半个世纪的呼应。

除了这些画作,他还清晰地向记者讲述了贯城河及太平路一带的旧貌。如当时分列在他家房前房后的龙井庙和城隍庙,大同街人来人往的繁华景象,以及办庙会耍龙灯时的热闹场面……记忆和画作相互印证,让几十年前的贯城河北门桥一带,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井桥。

“为什么要画贯城河和太平路一带?因为我从小就喜欢画画,画画就得练习,就要写生,画得多,才有长进嘛。当时这些都是最近、最熟悉的场景,所以就画下来了。”袁老说。

他告诉笔者,自己的作品《沙井》,就真实地再现了北门桥往西南,贯城河旁边的第二口井。这幅画曾经送去参展,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通过画作可以看到,由众多方石砌成的沙井颇大,四周挂满了晾晒的衣服,以及众多瓦房和草房,给人带来满满的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经位于贯城河边上的沙井。

“龙井被米粉厂圈起来后,附近的居民都在沙井打水吃,水非常甘甜,特别好喝。”采访中,其老伴也加入进来,一起回忆沙井的过去以及当时更多的场景和生活。

令袁老当年没想到的是,几十年前的那些画作,在今天不仅具备艺术价值,更多了一份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因为这幅画,袁老特意带记者到贯城河边,再次锁定沙井的位置。他希望,这幅画作能做成展品挂在贯城河边上,让更多的年轻人,直观地了解那段过去的历史。

“作为土生土长的贯城河原住民,对这片街区特别有感情。现在回头看,城市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些画,恰好记录了原来的样貌,确实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袁老说。

他对记者表示,改造后的太平路街区一片欣欣向荣,不仅市场火起来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也改善了。比如自己,就每天到河边观光、散步、打太极拳,这些都是过去不敢想象的。

如今,尽管已经八十高龄,袁老还是喜欢到户外写生、钓鱼和唱歌 。不仅如此,他还把绘画的过程录下来剪辑,配上优美的纯音乐,发到视频号分享,并获得众多好评。慢慢看那些留言,仿佛一群老友围坐在一起,共同回忆当年的贯城河和大同街,方言俚语中,尽是浓浓的回忆。(图/文 赵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