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6月24日举行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山东农业大学用三项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证明了自己冲击“双一流”高校的实力。

6月26日,山东省教育厅网站介绍了山东农业大学荣获的三项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杨越超教授主持的“绿色生物基材料包膜控释肥创制与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万勇善教授主持的“花生抗旱高产优质新品种培育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李壮教授参与完成的“食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山东农业大学获奖数量在全国农业类高校、山东高校中名列前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花9号组图,此次获奖的“花生抗旱高产优质新品种培育与应用”育成了山花9号等6个突破性新品种。图源:科技日报。

冲击“双一流”,是许多高校的梦想。“双一流”建设是国家2017年1月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简称,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旨在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双一流”高校名额有限。2017年9月,教育等部门发布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所,驻址在山东的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42所A类高校。山东大学的数学、化学,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科学、水产,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六个专业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2022年2月,教育部更新发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山东3所高校8个学科入选,分别是山东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临床医学,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科学、水产,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在前两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中,山东入选高校在北方省份中居于前列,但和山东在全国的综合实力并不相称。教育部官网显示,山东高校数量(156所)排在全国前四位,本科高校数量(70所)更是高居全国第2位,但“山多峰少”的情况比较突出。山东是人口大省、文化大省、经济大省、农业大省,生产总值长期位居全国前三位,高等教育一流学科建设相对不足。

鉴于此,2022年11月,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动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山东将实施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内容可以概括为两方面:提优和扩面。提优,就是在巩固基础上提高,支持数学、海洋科学等8个现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创建世界一流学科;扩面,就是建设更多的一流学科。2022年年底前,确定10个左右优势学科,冲击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确定10个左右潜力学科,打造冲击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后备梯队。

正是在提优和扩面的进程中,山农大成为山东率先冲击“双一流”的“下一个”。2023年12月,学校“冲一流”建设方案论证会在济南召开,会议透露,山东将坚定不移、全力支持山东农业大学“双一流”建设,集中力量为学校冲一流提供坚实的服务和保障。山东农业大学也顺势而为,发出《决战“十四五”、决胜“冲一流”,为全面建设一流农业大学而努力奋斗》的倡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双一流”既然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必须靠实力,尤其像山东农业大学这样的高校,必须在农业科技上有新突破。改革开放以来,山农大的科研实力在全国优势比较突出。建校以来,培养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印象初、朱兆良,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山仑、于振文、李玉、李培武,12位国家杰青等为杰出代表的各类优秀人才40万余人。

山东农业大学力争将作物学、园艺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在作物学上,李晴祺、包文翊教授团队潜心研究26年,“冬小麦矮秆、多抗、高产新种质‘矮孟牛’的创造及利用”获得1997年唯一一项国家发明一等奖。于振文教授是作物栽培学专家,他系统研究小麦产量与品质生理和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出调控小麦衰老进程提高粒重的高产栽培等理论,农业部定为主推技术,在黄淮海麦区推广,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山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在园艺学上,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束怀瑞院士是果树学专家, 2008年担任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成为“双一流”高校,关键是不断攀越科技高峰,有持续科研攻关能力。在2023年1月,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段巧红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大白菜获得了“择偶”自由。2024年1月,李媛媛教授科研团队首次揭示氮素对苹果重要外在品质——表皮蜡质的调控机制,也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在线发表。5月,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山东农业大学李传友教授团队重大突破:成功发现细胞受伤而产生的再生因子REF1,是引发组织修复和器官再生的原初受伤信号分子。

成为“双一流”高校,关键是“论文写在大地上”,突出成果的实用性。本次全国科技大会获奖项目,杨越超教授团队“绿色生物基材料包膜控释肥创制与应用”成果,以揭示生物基材料成膜机理为切入点,以发明膜材改性技术、生产工艺和温敏控释技术为突破口,历经10余年联合攻关,成功创制生物基材料包膜控释肥。万勇善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花生抗旱高产优质新品种培育与应用”成果针对花生抗旱与高产协同改良的技术难题,育成山花9号等6个抗旱高产新品种,其中山花9号和山花7号入选国家骨干型品种。山农大植保学院李壮教授参与完成的“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成果,在我国率先开创了“一区一馆五库”菌物保育技术体系,创建精准育种技术,创制新品种42个;实施“南菇北移,北耳南扩”,黑木耳种植面积增长1000倍;突破全株高质利用技术,食用菌可食化率从70%突破至100%……一系列成果提供了世界菌物资源保育的中国方案。这个成果的实用性很强,山东食药用菌业发展迅速,像聊城是食药用菌生产大市、强市,年产量和产值均在全省占十分之一左右,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冠县的灵芝、临清的桑黄已享誉全国。

本次三个获奖项目,用新成果证明了山农大冲击“双一流”的实力,为成为“双一流”的“下一个”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在最近的上海软科大学排名中,山东高校排名有所跃升,除了驻址在山东的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排名比较靠前之外,山东农业大学排到第144名,显示了该校的综合实力。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周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