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14日,101岁高龄的张学良,在儿女和孙子的哀伤低泣中,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病逝于美国檀香山。

张学良在临去世之前,做出了一个决定令很多人不理解,他既没有把大额遗产留给自己的子女,也没有捐给故乡,而是把大量文物遗迹以及生前的照片、信件和文稿全部捐给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这些来自于故乡的财富和文物,却全部捐献给了美国,这让很多人不理解,张学良这样做是为何?其实,如果了解情况后,或许就不会怪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学良的遗产并不只有房产或者钱财,更多的是文物资料,这些资料分为东北时期、西安事变时期以及在软禁时期,有张学良数十年珍藏的善本和孤本图书,各种文物,当年研究明史、研读《圣经》时的手记、基督教研究心得、包括日记、照片、字画和书信,以及获得自由后的活动记录。

如果从常人的思维来看,故乡是生他养他的地方,权势地位以及财富文物都来源于故乡,特别是古董字画等,都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理应归还故乡,本来张学良想将自己身后的这些字画等交给东北博物馆,本来正在沟通这方面的事宜,但是赵一荻告诉他,已经多年不回国,离开故土太久,对国内形势不了解,不了解情况,如果把遗产捐给故乡,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后来张学良听从了赵一荻的意见,决定不把遗产捐给故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学良的遗产大部分是生前的书信以及文物,其中关联的历史人物很多,他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卷入曾经的事件当中,也不愿意子女带着沉重的历史记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过平淡的日子,于是同样没把遗物留给他们。

最终张学良把自己的遗产交给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之所以张学良选择将这些遗产交给哥伦比亚大学,不仅仅是因为哥伦比亚大学是专门研究近代史人物的学校,更多的是因为当时张学良和哥伦比亚大学有较深的渊源,而且和教授唐德刚很熟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德刚是一位美籍华人学者和历史学家,1920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52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1959年获得史学博士,后来一直留校任教,并且兼任哥伦比亚大学中文图书馆馆长。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前后达15年,1962年初起,在哥大东亚研究所做研究员的他兼任哥大中文图书馆馆长达7年,从整理、抢救史料的重要性、紧迫性考虑,唐德一直从事于名人口述历史的整理。

在现存的很多张学良晚年定居美国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唐德刚和张学良交往非常密切,1989年秋冬之交,两人曾经首次在台北会面,张学良邀请他为自己录制口述历史,因为张学良曾经看过唐德刚写过的名人回忆录,认为写的很好,而张学良本人有写传记的需要,因此选中了唐德刚教授,此后两人关系密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学良的娓娓叙述,使得口述历史著作完成,在口述历史进行的同时,另一项工程也宣告完成,张学良顺理成章把他一生珍藏的文献手稿赠给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善本手稿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专门为这些资料辟出了陈列室,以“毅荻书斋”命名,这是张学良的名号“毅庵”和夫人赵一荻的名字组成。

综上所述,张学良的遗产大多是字画和书信以及回忆录,这些都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在张学良看来,他认为最理想的方式是不捐给故乡也不留给子女,而是给了哥伦比亚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在当时的张学良眼里,哥伦比亚大学是数十年关注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高等学府,他深知如果把他的文物文稿送给这家学校,对他本身无疑有一种引以为豪的安全感,字画书信等可以更好地保存下去,更好地发挥历史价值。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张学良最后选择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为他文稿的最后收藏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