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网(记者 李慧颖)6月28日报道 昨日,历时30余载,数代电网建设者锲而不舍地接力推进,全国首创“电网建设+文物保护”模式、西部首座220千伏地下变电站——成都后子门220千伏变电站顺利投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悉,后子门220千伏变电站是2024年成都电网迎峰度夏重点工程,也是成都三环内11年来投运的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变电站位于成都天府广场东北侧,西接明蜀王府遗址,占地面积4408平方米,较同等规模常规变电站节约用地面积约50%。变电站新建3台主变,总容量72万千伏安,220千伏出线2回,110千伏出线12回,10千伏出线24回。

记者了解到,成都中心城区负荷密度高,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二环内原有3座总容量为96万千伏安的220千伏变电站,最大负载率已接近100%。城市核心区域亟需一座220千伏变电站作为负荷、电压支撑,在天府广场附近建设一座220千伏地下变电站的构想在上世纪90年代应运而生,相关部门联合开展规划论证,由于中心城区地面寻址极其困难,八易其址,才最终确定站址位于天府广场东北侧的后子门片区。

全国首创“电网建设+文物保护”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提出设想到规划落地、具备开工条件,后子门地下变电站走过了20余年,随后又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建设过程。项目原计划2016年12月进场施工,因“成都中心”统一规划暂停项目。重启后,因站址开挖发现文物,由文物保护部门介入进行地下文物抢救性发掘,开工时间更改为2017年12月。之后,又因文物发掘中有明蜀王府遗址的重大发现,需要更多时间开展文物抢救性保护工作,项目建设再次延后。2019年12月,文物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变电站正式开工建设。

变电站采用全国首创“电网建设+文物保护”模式。站址周边区域有汉代蜀郡官署、隋(唐、宋)摩诃池、五代宣华苑、明代蜀王府、清代贡院等重要历史遗迹,是秦汉“列备五都”、唐宋“扬一益二”辉煌历史的见证。项目建设方和文物保护部门通力合作,在变电站建设期间,先将明蜀王府宫墙遗址文物保护性迁移。待变电站建成投运后,遗址将整体回迁至地下变电站之上,形成现代电力文化与古蜀文明遗迹有机融合、交相辉映的独特场景。

项目建设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30余年前的论证,到规划落地,再到建成投运,成都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召开专题会议30余次,成都市发改委、经信局、文物局等部门召开协调会议300余次,想方设法解决项目规划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尤其是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和成都市文物局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统筹下,高效协同配合,创新性采用“电网建设+文物保护”模式,最终实现保障城市运行和延续古蜀记忆的共赢。

提升中心城区供电能力7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变电站的建设不仅兼顾了文物保护,还有一系列技术创新。“为了克服成都平原特殊地理环境带来的地下水浮力,我们打下471根抗浮桩把整个变电站牢牢固定在地下,采用新工艺将单台重达200吨的主变压器吊装至地下18.7米深处,选用体积更小的室内组合电器。”国网成都供电公司项目管理中心项目经理夏榆杭表示,周边用电需求旺盛,已有15回10千伏线路正在紧锣密鼓地接入,实现投运即发挥作用。

变电站投运后,为成都二环内春熙路、IFS、宽窄巷子、文殊坊等重要商业生活区域提供72万千瓦的电力支撑,不仅提升中心城区供电能力75%,还将原有的110千伏串供线路提升为2个220千伏变电站一主一备供电模式,为成都国际金融高地、高端商务门户、天府文化中心等城市核心区域提供可靠充足的能源保障。

据悉,国网成都供电公司正全力以赴做好度夏电力保供各项准备工作,加快推动四川十陵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及其配套工程、成都电网电网侧构网型SVG、220千伏桃乡-蓉东线路工程、黄忠大道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17项迎峰度夏关键工程集中投运,确保成都电网在迎峰度夏前实现安全承载能力突破2040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