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毛泽东乘坐着“洛阳号”军舰,从南京出发前往武汉。这次出行,由中办主任杨尚昆同志和公安部长罗瑞卿陪同,目的是考察长江流域的防洪防汛以及北煤南运等问题。2月20日夜里九点多,军舰行驶到安徽安庆一带时,毛泽东询问陪同人员,到了哪里。得知是安庆后,毛泽东沉思片刻当即下令停船靠泊。

安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近代以来的著名历史事件在这座城市中多有发生。太平天国时期,这里是主战场之一,英王陈玉成在此饮恨沙场;辛亥革命时,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在这里刺杀了臭名昭著的安徽巡抚恩铭,给予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沉重一击;解放战争时,安庆又是人民军队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渡口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安庆这座城市,毛主席想到的不仅是兵马交接的战场、历史悠久的古城,更是他曾经的战友,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者陈独秀的故乡。作为我党早期最主要的领导人,陈独秀的一生可以说是褒贬不一,既有早年的辉煌,又有晚年的凄凉,但是他对我党的贡献却是不可抹煞的。

毛主席在视察安庆途中时,突然向当地的领导问起了一位搬砖工的情况,这位搬砖工究竟是谁?毛泽东又是因何批示要给这名搬砖工特殊照顾的?

1953年2月19日,时任中共安庆地委书记的傅大章正在紧张地处理工作,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声在安静的办公室中突兀地响起。傅大章像往常一样拿起电话,不料对面传来的一个信息让他身躯一震,挂掉电话后急忙放下手头的工作跑了出去。

原来,这通电话是安徽省委打来的,告诉他毛主席正乘坐军舰在长江视察,明天将到达安庆。收到通知后,傅大章又惊又喜,当即投入到迎接毛主席的准备工作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20日夜里九点多,毛泽东乘坐的“洛阳号”军舰停靠在安庆港的江面上,早已经等候多时的傅大章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登上军舰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汇报工作。

登舰之后,毛泽东热情地邀请他坐下,听着窗外长江的波涛声,一番亲切的交谈后,毛泽东打开了话匣子,率先问道:“你在安徽工作这么长时间,考考你,安徽为什么简称‘皖’啊?

这自然难不倒傅大章,他解释道:“主席,安徽安徽,得名于我们安庆还有徽州。至于‘皖’的简称嘛,我想是因为安徽境内有一条皖江和一座皖山吧!

说完,傅大章望着毛主席。本以为这是个满分回答,然而博古通今的毛主席却有自己的看法:

“你说的不太全面。要是按照《通典》的记载,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候,这里就一个诸侯国,叫做皖国了。《前汉书》上面,也有记载这个国家。康熙元年的时候,设置了安徽省,一直到抗战为止,你们安庆都是安徽首府呢!我以为,这才是安徽简称的由来,大章同志,你说是不是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席,您比我博学,对安庆的了解比我都要多,我该只顾着工作,对安庆历史了解不够,今后一定要多向您学习。”傅大章有些面红耳赤,心里却由衷地佩服毛主席,天下之事,还有什么主席不知道的呢?

干革命工作,不懂得历史怎么行?只有了解安庆的昨天,才能建设好安庆的明天。地方上的负责人,所在地方的历史懂得浅薄,怎么能做好工作呢?所以我向来主张你们,多学一点历史。”毛主席语重心长道。

傅大章点着头,毛泽东继续发问:“刚才你说的安徽的皖山,还有一个独秀山吧?是陈独秀因山得名,还是此山因为陈独秀得名啊?

独秀山一直都有,比陈独秀要早。”傅大章回答说。

陈独秀原名叫做陈庆同,一生用过30多个笔名,“独秀”这个名字是影响力最大的一个。最早的使用应该是在1914年,那时候陈独秀旅居日本,帮助章士钊打理《甲寅杂志》,还在杂志上发表了两篇文章,分别署名为“独秀山民”和“独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轻时的陈独秀

“独秀山民”就可以看出来,陈独秀是以取安徽境内独秀山下的百姓之意起的名字。曾经有友人致信陈独秀,信中开玩笑似地质问他:“世间怎的只有你一人独秀?太不客气了!”陈独秀回信解释说:“安庆有座独秀山,我乃是山下之民。”后来陈独秀回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而他“独秀”的笔名从此响彻九州,深深镌刻在近代历史上。

谈及陈独秀,毛泽东想起了当年他与陈独秀相处的往事。彼时他从湖南抵京,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助理员,而陈独秀时任北大文科学长,手头正在筹备《新青年》杂志。向往新思想的毛泽东是陈独秀李大钊的学生,被马克思主义思想深深浸染。他既是《新青年》的忠实读者,又是《新青年》的特约作者。

毛泽东还记得当年陈独秀开辟《每周评论》专栏的时候,毛泽东写过一篇文章给陈独秀审阅,希望能将自己的文章在专栏上发表。对于毛泽东的这篇文章,陈独秀连夜看完并且做了多处修改。第二天,毛泽东来找陈独秀取稿件,发现文章被改得连自己都快认不出来了,于是有些不快:

“这些地方,我看还是不要改的好。你这样一改,文章就没有多少味道了。”

陈独秀还在伏案工作,听见这话,摆摆手说:“你拿走吧,我就改了几句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独秀创办的《每周评论》

陈独秀虽然是文章大家,但是毛泽东那时也是个年轻的作家,他早前在湖南创办的《湘江评论》也颇有影响力。自己写出来的文章,自然能保证水平,但是却被陈独秀按照他的意思给做了修改,偏离了文章本意。

“我看还是改回来更好。”毛泽东很尊敬陈独秀,“改完之后,文理欠通,意思也变了。

就这样改,耽误了出版怎么办,快去刊印吧!”陈独秀坚持己见,语气有些独断。

几天以后,陈独秀翻阅着最新一期的《新青年》,发现毛泽东发表在《每周评论》上面的文章,竟然又原封不动地印在上面,大为恼火,将杂志摔在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轻时的毛泽东

陈独秀性格的执拗,为他悲剧的后半生埋下了伏笔。正是因为他身居高位却又固执己见专断独行,后来也给党的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以致最终不得不离开党中央。

1932年,陈独秀遭到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一直拘押在监牢,直到抗战爆发才被释放出狱。此后他寓居江津,和三子陈松年一家住在一起。

陈独秀的一生中共育有四子两女,在众多子女中最为出名的当属长子陈延年和次子陈乔年了。1919年底,陈延年和陈乔年兄弟俩赴法勤工俭学。法国邮轮从黄浦江畔起锚,在海上颠簸了足足40天,才抵达法国马赛。次年2月3日,兄弟俩进入巴黎,在凯旋门附近租了一个房间,开启了异国求学之路。

法国是新思想的起源地,在法期间陈氏兄弟积极参加各种理论社团,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相继结识了赵世炎、蔡和森、周恩来等一大批优秀的共产主义者,思想深受触动。

1921年,周恩来陈毅等人因抗议驻法公使陈篆克扣留学生补助款遭到法国当局的驱逐。亲眼目睹事情经过的陈氏兄弟俩逐渐对无政府主义者失去信心,思想方面逐渐向马克思主义方向转变,于1922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延年

回国后,陈延年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中,不仅协助周恩来组建了叶挺独立团还派出一大批我党的优秀党员进入黄埔军校深造,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

1927年,中央任命陈延年出任江苏省委书记。此时正值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戮我党党员和进步群众。在白色恐怖笼罩之下,各地的共产党组织都危如累卵。就在中央代表王若飞开会宣读任命决议的时候,突然接到密报,有一个交通员被捕后叛变,供出了会场地址!王若飞当即宣布散会,让大家尽快撤离。

不过陈延年还是低估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狡诈残暴。就在他们撤离后,陈延年和几位同事在附近的一个茶馆中喝茶,等到下午时分,看到外面已无军警搜捕,他们就返回省委机关所在地转移机要文件。结果只有一根烟的工夫,大批军警迅速包围了屋子,陈延年同其他几位同事遭到逮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