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丨李庆霖发表讲话
前言
20世纪中期,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在全国掀起了“上山下乡”的热潮,全国上千万的知识青年插队到农村,接受教育和锻炼。在这场运动中,有一位小学教师为了解决自己孩子在下乡过程中的困难,毅然给毛主席写信反映情况,结果不但改变了上千万知青们的命运,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为什么毛主席要号召城市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这位敢于“告御状”的小学教师又是什么人?
他的命运因为一封信又受到了怎样的改变?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解决城市中青年学生的就业问题,加强农村农业生产,国家开始号召城市青年“下乡上山”。1955年9月,毛主席提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指示,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仅仅1956年这一年,就有近20万城市青年加入到下乡上山的队伍中。
图丨青年学生上山下乡
毛主席和国家提出这一号召,其实也是效仿“老大哥”苏联。上世纪50年代我们国家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粮食短缺现象,对于粮食这个民生问题,毛主席深感焦虑,在团中央代表团访问苏联的时候,看到苏联在1954年开始的大规模垦荒运动,彻底解决了就业问题和粮食问题,可谓是“一箭双雕”。
当时苏联以城市青年为垦荒的主要人群,在两年的时间中动员了27万城市青年移民垦荒,代表团回国后,将苏联的这一做法向中央汇报,认为这种做法在当时可以解决就业和粮食两大问题,毛主席对此做出了肯定。
1955年8月,北京率先组织60名青年组成垦荒队,到黑龙江省垦出1200亩荒地,第二年就生产出大批的粮食和蔬菜,而且还盖起了宿舍和食堂。随后大批青年垦荒队去往河北、山东等地,受到北京方面的影响,南方很多省市也随即组成垦荒队,去往海南、青海等省份,拉开了城市青年下乡上山的序曲。
图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整个50年代,中央都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来对这些下乡上山的青年进行统筹管理,基本上都是由地方上自行组织安排,直到1962年农垦部才成立了安置办公室,开始进行有计划地组织青年下乡上山。1968年12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毛主席的最高指示: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这一指示立刻受到全国范围内的热烈响应,数以百万计的城市青年学生涌向了农村,全国上下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在这期间就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很多青年在下乡之后吃不饱饭,医疗得不到保障,甚至还出现了很多的不正之风。但这些问题在当时都没有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直到一名小学教师给毛主席写信,才彻底改变了这些下乡青年的命运。
李庆霖给毛主席写信哭诉
这名小学教师名叫李庆霖,出生在莆田县城关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他的祖父曾经当过乞丐,父亲很小就在首饰铺当学徒,在首饰铺关门之后,也曾经到乡下乞讨,后来由于精神上出现了问题,虽然年纪不大,却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的负担就压在了李庆霖母亲一个人身上。
图丨李庆霖在会议上发表讲话
李庆霖的母亲依靠在别人家当保姆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尽管家里生活非常困难,李庆霖的母亲还是坚持让李庆霖到学校接受教育,而李庆霖的妹妹就没有这么幸运,8岁的时候就被送到了草编店学习编织草帽草席。
1944年福建省一所师范学校到莆田招生,不但能够免费上学,而且还提供食宿,李庆霖听说之后立刻去报考,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开学的那一天,李庆霖的母亲挑着行李,和李庆霖一大早就从家里出发,走了一天的路才走到了学校。
李庆霖知道这次上学的机会非常难得,在进入学校之后,李庆霖发奋读书,4年之后顺利毕业,被分配到家乡的一所小学担任老师,每个月有140斤大米作为酬劳,虽然日子已经很艰苦,但总算能有一口饭吃。
图丨晚年李庆霖
解放之后,他继续留任在学校中,1951年他在当地找了一个农村姑娘结了婚,婚后五年生下了三个孩子,之后全家搬回到城关老家居住。后来李庆霖由于所教授的毕业班成绩不理想,没有一个同学考上初中,被当做了典型,同时被免去了教导主任的职务。
这些经历并没有打倒这个文弱的书生,反而让李庆霖的内心更加坚强,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了解到儿子上山下乡遇到困难之后,李庆霖敢于向上级领导写信反映情况,在毛主席看过他的信之后,曾经当着八大军区司令员的面夸奖他的信“写得相当好啊”。
1968年李庆霖的大儿子李良模初中毕业之后,根据政策李良模离开家乡,被分配到距离县城几十里外的贫穷山区插队,当时规定每一个下乡的知青每个月有口粮三十六斤,生活费8元,结果口粮和生活费没发了几个月就暂停了,知青们在山区劳动非但没有收入,连吃饭都成了问题,还需要家里贴补才能生活下去。而且很多知青原先生活在城市,到了农村之后有很多困难根本得不到解决。
图丨李庆霖写给毛主席的信
作为孩子的家长,李庆霖对于孩子面临难以解决的困难,心中自然不好受。随着李良模生活的困境越来越严重,李庆霖开始想办法找上山下乡的领导解决这一问题。从儿子下乡的公社,到莆田地区民事组,李庆霖一级一级向上反映问题,结果都石沉大海,丝毫没有回应。最后李庆霖没有办法,决定直接给毛主席写信反映情况。
李庆霖趁着学校放假,将自己关在家中,花了两个钟头写下了一封两千多字的长信,写好之后还反复推敲,将自己没有把握的内容删去,只客观地描述了自己孩子下乡之后的情况,然后将信的内容誊写在稿纸上,信封上写着“毛泽东主席收”,然后就拿出去邮寄。
图丨毛主席与王海蓉合影
李庆霖拿着信走在去往邮局的路上,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打鼓,担心自己写的这封信毛主席收不到,因为之前李庆霖曾经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就毫无音讯,突然李庆霖想到了一个好想法,原先他经常看到有关于毛主席接见外宾的报道,外交部王海蓉同时也会在场,自己何不将信改寄给王海蓉,由她转交给毛主席。
想到这些李庆霖心里一阵激动,立刻返回家中将信封上的收信人改为“外交部王海蓉先生收”,同时也给王海蓉写了一封短信,信中说自己家碰到了天大的困难,请她一定将信转交给毛主席,然后将两封信放在一起一同寄了出去。
一封回信改变了李庆霖的命运
1973年4月初,毛主席在中南海看到了由王海蓉转来的一封人民来信,读到信中描述的悲凉情景,毛主席潸然泪下。李庆霖在这封长达2000多字的信中客观陈述了下乡知青遇到的生活困境,同时也揭露了一些地方干部的不正之风,在信的结尾处,李庆霖哭诉自己实在是走投无路,只好冒昧地给毛主席写信,实属不该。
图丨晚年时期的李庆霖(中)
读完这封信之后,毛主席派出几个调查组到全国各地进行调研,了解知青下乡的真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结果这些问题比李庆霖在信中描述的还要严重,毛主席在听取汇报之后,亲自给李庆霖写了回信:
李庆霖同志:
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让统筹解决。
毛泽东
1973年4月25日
毛主席让汪东兴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300元,连同回信一起寄给李庆霖。5月6日,李庆霖收到一封来自北京的信件,在牛皮纸的大信封上印着“中共中央办公厅”的红色字样,李庆霖拿到信之后心里“咯噔”一下,看来自己写的信毛主席收到了。
他哆哆嗦嗦地将信纸展开,里面是毛主席复信的打印件,在读了一次又一次之后,李庆霖泪流满面,始终不敢相信毛主席真的给自己写了回信。直到第二天,李庆霖才清醒过来,将信拿给县委书记刘功看,刘功看过之后激动地高呼“毛主席万岁”。
图丨毛主席给李庆霖复信(复印版)
5月10日,李庆霖收到了毛主席寄给他的300元钱,周围邻居听说之后纷纷来到李庆霖家,争相抚摸着用大红绸悬挂在房梁上的300元钱,同时还嘱咐李庆霖说千万不能乱花,要用红纸包起来留给后代。后来李庆霖将这300元钱存入到储蓄所,一直舍不得取出来花,每年只取一次利息。
就在毛主席给李庆霖写回信的第二天,周总理主持召开了高层会议,专门讨论知青问题,会议从晚上九点一直开到了第二天凌晨一点多,在会上,周总理宣读了李庆霖的来信和毛主席的回信,号召大家“一定要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项工作做好,不能再让毛主席操心。”
在听取各部门负责人的汇报之后,大家着重研究了知青们下乡之后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会后,毛主席写给李庆霖的回信被印发全国,国务院农村部按照周总理的指示,组织了一支七十多人的工作队,分成12个调查小组,奔赴十二个地市了解情况,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召开做准备。
莆田县委随后向上级递交了检讨书,承认了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疏漏,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比李庆霖反映的情况还要严重。以毛主席的回信为契机,知青上山下乡中的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
图丨周总理正在主持会议
最初,知识青年响应号召上山下乡,跟随当地农民一起艰苦创业,同时也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但在一些错误思想的引导下,上山下乡这项运动逐渐畸变,给城市青年下乡之后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甚至有些知青的人身权利都受到了侵犯。
中央下发文件之后,各地关于侵犯知青利益的案件相继被揭发,很快就上报到了中南海。最先揭发出的恶性案件就是黑龙江建设兵团团长、参谋长两人合伙侵犯几十名女知青,周总理看到之后怒不可遏:
“公安部要速派人去,不要手软,不要畏缩,要大胆管。”
叶剑英元帅也拍案而起:“要‘杀一儆百,杀一儆千’!”李先念听说之后气愤地批判到:“这些人不是共产党,是国民党,至少是国民党行为。”
图丨学习李庆霖精神的中央文件
在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下,各地开始大规模整顿,就上山下乡中出现的问题统统做出整改。随后国务院成立了专门的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同时要求各地也成立相应的办事机构,在上山下乡的规定上也做出了调整,知青们的生活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这一切应该说李庆霖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让全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和下乡的知青们受到了益处,也正因为如此,李庆霖从一名默默无为的小学教师,一时间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成了大众眼中的焦点人物。
李庆霖大起大落的人生
1973年6月,韩先楚派专车将李庆霖接到了福州,赞扬他给毛主席写的信非常好,同时说中央有交代,工作生活上的困难尽管提。当时李庆霖就提出了两个要求,撤销当年因毕业班成绩不理想给予自己的处分,同时恢复他妻子的正式工作。这两件事在韩先楚的帮助下很快被解决,李庆霖被调到莆田县最好的一所小学担任副校长,补发这些年被降低的工资,妻子也被安排在莆田一所中学当正式职工。
图丨韩先楚军装照
李庆霖因为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一下子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被一些“有心人”加以利用。在一些错误势力的推动下,李庆霖借助自己当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到处表态作报告,也为他之后的牢狱生活埋下了伏笔。
李庆霖被推举为福建省高校招生办主任之后,负责在高考招生工作中严格把关,抵制各种企图为子女“开后门”的不正之风。工作人员向他汇报说有几位将军打了招呼,希望给他们的子女留几个名额,结果遭到了李庆霖的拒绝,他认为自己是在执行毛主席的革命教育路线。
1976年卷入政治漩涡的李庆霖被隔离审查,次年宣布正式被捕,法院将其判处为无期徒刑,对于这个判决,李庆霖始终不服气,认为自己虽然干了一些错事,但绝对不应该被判处无期徒刑。随后他被那派到农场进行劳动改造,一些曾经是知青的犯人,了解到李庆霖的身份之后,都亲切地称他为“李老师”,管教人员也只会安排他做一些烧开水之类的轻活。
图丨李庆霖(中)和知青围坐在一起
有一次一个刑事犯将李庆霖刚刚准备好的开水提走,准备洗个澡,李庆霖上前阻拦,结果被这个刑事犯一把提了起来,准备对他动粗,正巧几个年轻人收工回来,见到这一幕立刻将刑事犯团团围住,将李庆霖救了下来。这几个年轻人都曾经是知青,对于当年李庆霖给予他们的帮助一直心怀感激,因此自觉地保护李庆霖。
20世纪80年代,一些到福建旅游的知青了解到李庆霖在当地农场服刑,自发买了水果糕点,走了十几里的山路到农场看望他,这些知青的行为感动了劳改支队的领导,破例允许他们同李庆霖见面。这些未曾谋面的知青们围在李庆霖的身旁,激动地听李庆霖给他们讲述当年给毛主席写信的经过,同时也希望李庆霖能够保重身体,早日恢复自由。
从1983年开始,李庆霖的家人就被允许前来探望,在劳改支队的会见室中,李庆霖见到了多年未见的孩子们,激动地拉着他们的手,亲切地叫着他们的名字。从此之后,李庆霖的孩子们就经常看望父亲,给他带去生活的希望,李庆霖也因此决定认真服刑,争取早日恢复自由。
图丨晚年李庆霖(中)
李庆霖因在狱中表现良好,被法院多次准予减刑,1993年,李庆霖的母亲病重,老人在弥留之际,最大的愿望就是再见儿子李庆霖一眼,李庆霖的孩子们为了满足老人的愿望,尝试同劳改支队沟通,劳改支队收到电报之后,特批给李庆霖三天的假期,还派了两名干部陪同李庆霖一同回家。
1994年李庆霖提前出狱,回到了莆田县城,他对这17年的时间无限感慨,从入狱到恢复自由,真是不堪回首。出狱之后李庆霖没有了收入来源,多次给上级领导写信反映自己的困难,县里也很快回复了他,每个月给他发放210元救济金,李庆霖和老伴靠着这点钱勉强生活。
1997年李庆霖的老伴去世,当年在他入狱之后,他的老伴受牵连被开除公职,之后就一直没有恢复,老伴的离世令李庆霖悲痛不已,当地百姓听说之后自发捐款,不但帮助他还清了医药费欠款,还让他的老伴顺利下葬。
这么多年中,全国各地的知青都没有忘记李庆霖,在知青们心中,李庆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人,广大的知青们一直在关注着他的命运。上世纪90年代,全国出现了知青文化的热潮,很多有关于知青生活的文学作品问世,作者们在文章中高度评价了当年李庆霖给毛主席写信的壮举,认为这封信是上山下乡的重大“分水岭”,很多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
图丨李庆霖晚年照
许多素不相识的人纷纷写信给李庆霖,表达自己对于这位老人的问候,还会寄钱给他治病,1998年知青作家卢荻专程到莆田采访李庆霖,采访期间打开了李庆霖的情感大门,李庆霖还挥毫赠送了卢荻两帧墨宝。
李庆霖的三个孩子都已经成家立业,还给他添了两个孙女和一个外孙,给李庆霖的晚年带来了温馨。在李庆霖去世的前几年,经常会有记者登门采访,都被他一一谢绝。有人问他是否后悔当年给毛主席写信“告御状”,李庆霖说:
“不后悔,我当年反映的都是实际情况,没有夸大,至于我个人,问心无愧,功过任由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