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俗称“鬼月”,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俗称“鬼节”,民间相传从初一起阴间就大开鬼门关,放出禁锢在那里的孤魂野鬼到人间来接受祭飨,人间为免受邪祟的干扰伤害,就举办“中元普渡”,设祭、唪经、放水灯、焚法船,甚至演唱“外台戏”来讨好这些野鬼孤魂,使他们不再为害,这个习俗,南北通行,只是祭典有丰有俭而已,佛教徒称为“孟兰盆会”,道教徒认为七月十五日是中元地官赦罪之日,都要举行法事,这个习俗始自唐代,宋代以来就渐渐普及民间,如今仍然未歇,算来也将近千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明了堂:明了先生--在外发生意外没有亲人在身边

古人说:“楚人信巫而好鬼”,这话到今天仍然具有几分真实性,就拿我们的经验来说,小时候在北京老家过中元节,家家都要祭祖,城里城外各大寺庙都要举行“中元法会”,白天唪经,晚上放“焰口”施食,然后把一条纸糊的“法船”送到水边焚化,就算完了。一进七月,街上小贩就卖纸糊的“莲花灯”给孩子们做应时的玩具,还有小贩从河里采来长柄的大荷叶,在大如翠盘的荷叶中心插上一支小蜡烛卖给孩子们玩,七月十五日晚上街头巷尾,孩子们手里拿着“莲花灯”或“荷叶灯”,一面走一面唱“莲花灯
莲花灯,今儿个点了明儿个扔”,据说“莲花灯”是为孤魂野鬼照明之用,过中元节之后要立即烧掉或丢掉,否则就会招引鬼崇回家,家里养得娇贵的小孩,七月里一到黄昏就不许他到大门外头去玩,也为的是防止他碰到邪魔外祟的。
中元节大家祭祖也很简单,时常用新上市的瓜果为祭,就是古礼说的“以时新蔫”,向祖先报告秋成之意,并没有像台湾那样盛大的“中元普渡”,杀猪宰羊,饮食若流的大排场。后来我在南京做事,偶然在走过的巷子墙上看到“中元打醮”的“明心清单”,详列这个地区的里巷人家大家合资举办“中元平安醮”的账目,当时我也曾把它抄下来留作研究资料,可惜屡经搬迁,这个单子已然找不到了。不过我还记得那清单所列用项比北京寺庙中元法会繁杂,比台湾中元普渡就节省多了,可见越往南越迷信,花在祭拜祈禳的钱也越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检讨“中元普渡”的起源实在就是古代的“厉祭”,“厉,恶鬼也”,人们怕横死凶亡的“强魂厉鬼”来作票,就烧些纸钱,洒些浆水来贿赂他们,叫他们不要干扰人们,也由于这种怕鬼的心理,才有了这些各式各样的祭祀祈禳。
“鬼”是什么?人为什么“怕鬼”?这真是由来久矣,累积数千年的习俗和传说,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纠正人们的迷信怕鬼的心理。
根据古书的解释是“人死为鬼,鬼者归也”,“鬼有所归,即不为厉”,所谓“有所归”就是他死后能够入土为安,又能按时享受子孙的血食祭祀,自然不会为崇,使人不安;若是“阳寿”未终,竟然横死,他死得不甘心不瞑目,就会“为厉”复仇。冤有头债有主,害人的凶手即或逃得了国法的制裁,也逃不了冤鬼的追踪,所以许多鬼戏就在舞台上扮演出来,虽是人为的“舞台效果”,可是那昏暗的灯光,凄厉的鬼哭却也使人看得毛骨悚然,对社会也收到一些吓阻的效果。
鬼是什么样子?谁也没有看过,照传统说法如果一个人真的见了“鬼那就“危矣”,俗语说:“少年见鬼不出三年,老人见鬼就在眼前。”
因此鬼”是什么样子?具备什么特点?大概都是人们想出来的,比如古老的鬼故事,定伯卖鬼(见于晋干宝《搜神记》)这故事就讲出鬼的特征和惧怕鬼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说南阳人宋定伯年轻时有一次晚间赶路,遇到鬼,定伯问他是谁?他说我是鬼。”鬼回问定伯,定伯说:“我也是鬼。”于是两个就结伴同行到宛市去,走了一会儿,鬼说:“这样步行太慢了,不如你担我走一段路,我担你走一段路,轮流走就不会疲乏了。”定伯说:“你的主意太好了!”于是定伯放下肩头上的担子,坐在担子里,由鬼担着,走了几里,鬼说:“你太重了,一定不是鬼,你骗我!”定伯说:“我是新死不久的鬼,身子才是重的,你既觉得重,你休息我来担你好了。”定伯担起鬼来,觉得轻如无物,一面走就跟鬼闲聊,他说:“我是新鬼,许多事都不懂,希望你指教,做了鬼有些什么该躲的事?”鬼说:“别的还好,最可怕的就是壮年男人向我们唾口水。”走着走着就到了一条河边,必须涉水过去,定伯就让鬼先过,仔细听一点声音也没有,定伯涉水时听河水哗啦哗啦的响,鬼又说:“你过水怎会有声音?你不是鬼”。他说:“我告诉你,我是新死的鬼,过水有声音也是常事,你不要怀疑”。
这时候一人一鬼已然走了大半夜,定伯算计路程也快到宛市了,他就对鬼说:“你坐着,我担你好了。”走着走着已然要天亮了,鬼要下去,定伯就抓住不放,鬼大叫,他仍然不理,一直来到宛市,天已破晓,在晨光之下再看担子里的鬼已然变成一头羊,他怕鬼再变化,连连对羊头唾了好几下,牵到市上把它卖了一千五百个钱。
卖鬼故事后来就传播开来,从此人们心目中的鬼是没有重量,走路没有声音,在月光下、灯光下没有影子的,人是阳鬼是阴,邪不胜正,阴不胜阳,照理说鬼该怕人才是,但是人为什么谈鬼色变,怕得要命呢?固然是由于人胆小,对于不可知的事物感到恐怖,另外就是所谓“时衰鬼弄人”,凡是运气不好,流年不利的人或是身体虚弱,久病缠身的人都会遭到鬼的戏弄,不是走夜路遇到“鬼打墙”,就是遇到鬼祟,全身发冷,头痛呕吐,昏迷不醒。古人认为“打摆子”生疟疾乃是由于“疟鬼”捉弄,才有所谓“送祟”的行动。有名的迷信书《玉匣记》里就有逐日查祟方法,记着初一病者在哪个方向,遇到什鬼,有什么病状,用什么东西送祟,一月三十天都写得很清楚,照书中指示去送,病者就可以痊愈,现代的人们当然不再有人信这些了。
再有就是人怕横死或自杀的鬼“讨替”,“讨替”之说不知起自什么时代,“讨寸替”的事实在是最不合情理的行为。如果是“横死”的鬼那就该去找那使他“横死”的凶手,如果是走投无路被迫自杀就该去找那迫害自己的“祸首”,不管怎样讲,也不该去拉一个无辜的第三者去做“代罪”的羔羊。
也有人说:“以邪招邪,以鬼招鬼。”如果你遇到什么拂逆不如意的事,一时想不开,觉得万念俱灰,生不如死,只要动了这个念头,就会招来鬼祟,诱你自杀。小说里常讲吊死鬼讨替,常常诱人去看窗外的仙景,当你探头去望时,绳就套牢你的脖子,必然一命呜呼矣!因此吾人必须乐观奋斗,常保持乐观奋斗的心情,不但可以转败为胜,还可以避邪避鬼,这方法实在比张天师的符还灵呢。
鬼”的形象既是人凭想象虚构出来的,画家就可以随心所欲去画鬼,因此有些画家就借画鬼来骂世,作家也借写鬼来骂人,龚圣与生在宋末元初,他是画鬼名家,他画的常是人间的活鬼,不过这些活鬼却比阴森森的“死鬼”可怕,晚明时代有名的《钟馗斩鬼传》和清末的《何典》都是借鬼骂人的作品。
人怕鬼,鬼怕什么?鬼怕的事物可多啦,鬼怕桃木、怕人手中指的血怕火,怕“易经”、怕“皇历时宪书”。由怕人中指血,进而怕红绸、红布、红纸,因此人们常用红布、红纸张贴门上,其效用据说和悬挂“八卦牌”“照妖镜”是一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死了变成鬼,鬼若死了又变成些什么呢?古人说:鬼死为“渐/耳”(此字上为漸下为耳,今打不出此字),据说用朱笔在黄表纸上写个“渐/耳”字,贴在门上,鬼就不敢进来:又有人说唐代有个术士郑渐善驱鬼,鬼看到他的签名立即远避,当时人讲:“今善驱鬼唯渐耳”(见《宣室志》),后来以讹传讹,把“渐”、“耳”两个字合写在一起就成了类似的符咒的“漸/耳”字,再变就成了“漸/耳”字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