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高山。嵩溪——高山上流下来的溪水。

金华浦江!浦江属钱塘江水系。

浦江多山,每一座山峰都被溪水环绕。每一道溪水都有好听的名字:檀溪、茜溪、溯溪、深溪、洪公溪……大小溪流32条。

嵩溪古村,地处嵩溪上游广阔平坦的谷地,位于浦江白马镇。古人先祖择水而居,千年的嵩溪村以嵩溪得名。陪同我们采风团一行人走访嵩溪的浦江文旅局局长张华,早些年是白马镇镇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 傅忠生

明暗双溪

初见嵩溪,是在嵩溪村村口。眼前是两座石门,东边门楣上书“临水轩”,西边门楣上书“栖云处”。东边门为方形门,寓意为出门走四方,平平安安;西边门为圆形门,寓意为回家团团圆圆。进门后见一石拱桥沟通东西,桥上有亭,桥曰“利济桥”,亭曰“桥亭”。早在南宋就有这座石拱桥存在,清光绪年间,村民同助资建造水榭三间于其上,并立石凳休息纳凉。源源不尽的一条大溪,从桥下欢畅地流过,蜿蜒往南注入浦阳江。

其实这并不是一条溪,而是双溪:一条在明一条在暗。正南的大源、东南的东坞源双流,终年溪水潺潺。明溪澄碧、暗河清粼,隐匿在一座座拱桥之下的暗溪和明溪相映成趣。村口的桥亭下,正是前溪(明溪)与后溪(暗溪)汇合之处。浦江以低山丘陵为主,又有河谷、盆地,地形比较复杂。神秘的明暗嵩溪,为嵩溪最有特色的景观之一,是浙江省独一无二的河流——嵩溪村,一个神奇的村庄。

溯源而上,明溪两岸是商铺、茶屋、民居……门前是樟树、桃树、乌桕树、花坛,花木成荫。门前还有村民晾晒的霉干菜,散发出乡村春天的气息。明溪犹如一条透绿的玉带,蜿蜒流经整个村庄。

整个村落因势而建,分布密集,错落有致,随地势转变,房屋的朝向与外观也为之变换,马头墙与门头不断变换构图,宗祠、台门、戏楼和大殿,其雕刻、漆绘、彩塑无不透出艺术神韵。名门富绅的清代老宅,青砖粉墙黛瓦,古朴雅致。各类建筑结构精巧,山墙、门楼、窗楣、房梁、天井、古井、壁画,各具风采,展现其设计匠心独运。

古村落经历了几百年风风雨雨,婺派建筑风格的房屋,水系、街巷仍完整地保存下来。有40多幢、1560余间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其中的徐氏宗祠、邵氏宗祠等43幢尤为精美。

沿溪一路往上,两侧的房屋皆为百子石山墙,一种比拳头略大的鹅蛋石或其他碎石垒砌,墙体带有多种颜色,以暗红色为主。嵩溪自北宋起即出产石灰,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造房所用的百子石,多数为烧石灰所剩下的废渣。经过高温煅烧,废渣既轻又硬,多孔且带有不同颜色,为砌墙的好材料。“百子石”化百石为“百子”,赋予山墙以灵性。

忽见一蓬明艳的紫藤花架,从半壁残垣上跳出来。

长长的石板路,陪伴溪水一路铺排过去,像是明溪的卫士。千年的长条石板,竖向拼接,斑驳的石面上留着岁月的痕迹。石板周围镶嵌规整的小石块,每一条小巷地面都由一块块小石头垒成,被一代代嵩溪人的脚印打磨得光滑。嵩溪村犹如一座迷宫,石板路百转千折,只要踏上石板路,就像拥有了引领的导航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暗溪入口

在村北一株古老的香樟树下,我终于见到了暗溪的入口。

春天新发芽的嫩叶,覆盖了古老的樟树冠,巨大的绿荫遮蔽了半条溪水,就连白色的浪花都变成了绿波。溪水从上游的梯级石坎上奔腾而下,打着漩涡,急急地发出瀑布般的哗响。

倏忽,溪水流速变得缓慢,在树下一方平静的水池里停下来,像一个休止符。水池是汇聚的溪水,游动着悠哉哉的小金鱼。旋即,溪流悄悄地钻入了一座拱形的石桥洞,不声不响,像一个沉默的秘密。源自鸡冠岩的嵩溪上游,在此“分道扬镳”,形成了一条明溪,一条暗河,在阳光与石洞下各走其道。桥洞侧面覆垂着厚厚的青苔,散发出湿润的水汽,桥洞幽暗,两侧湿漉漉的石壁,环抱着清澈见底的溪水,浅浅一层,静静流淌。在黑暗中,流向前方如同天井般的亮光处。

素以“江南坎儿井”闻名的暗溪,是嵩溪先人根据地形,在溪上架桥,桥上建房、修路,村上不少房子修建在暗溪的河道上方。从上游至下游,保存的石涵道总长一千多米,其中古石涵道近五百米。长长的暗溪有如一条“大水漫灌”的隧道,石桥利用本地生产的青石建造,又在溪底铺上了石块,隧道两侧顺势用大石砌成了拱形的石壁,还在低处垒砌了长条石凳,供人在水中纳凉。“涵洞”可抵御大水冲刷洗空桥脚,又能使小溪底部平整,可在其中踏水穿行。暗溪每隔一段留出取水口,厚重的石阶通往溪底,方便居民取水、洗涤。据说用水也有严格规定,淘米洗菜、洗衣、污净分段。每逢夏日,桥外酷暑难耐,桥内通溪冰透,村人会到暗溪的“坎儿井”,在水中放上一张小桌,聊天打牌喝茶,甚是惬意。

嵩溪先民为什么要把村中的暗溪用拱桥覆盖起来呢?民间有多种传说:一为“惜地说”:由于嵩溪村地处四面环山之境,土地宝贵,于是嵩溪先人们在溪上建拱桥,桥上修路建房,以拓宽生存空间。二为“爱妻说”:古时妇女洗衣洗菜都在溪中,风吹日晒,嵩溪村的男人懂得爱护妇女,于是修建拱桥,让妇女免受日晒雨淋之苦。三为“风俗说”:嵩溪村口左有青龙山,右有白虎山,守护着这方土地。《易经》中青龙属水,故用拱桥覆盖东边溪流,以免洪水肆虐……

路过一座悬空的桥洞,石板路临水一侧,竟然没有围栏或石墩,低头即可见桥下湍急的溪水。好奇地问:来往走动的孩童,不会跌落下去么?

有人回答:八百年都是这样,从来没有小孩掉下去。他们在溪边长大,熟门熟路。暗溪里还有稍深的水潭,夏天可以游泳玩耍……

今人已无法考证暗溪形成的确切原因,其实这并不重要。它就在这里暗自存在着、日夜奔流绵绵不绝。八百年岁月悠长,最清澈的水都在暗处,双溪始终明澈如初,江南坎儿井,流淌在诗意里的奇景,每一滴水花都溅起遥远的回响。

嵩溪人如何一直走到今天?

嵩溪历史悠久,文风素盛,文化底蕴深厚。清康熙年间村中创立了声闻遐迩的“嵩溪诗社”,到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清康熙年间,徐敬臣创立嵩溪诗社,后有徐思祚、徐思琛等人邀会诗人友好,吟咏揣摩。又有一代代徐家后人相继主事,传承嵩溪诗社书画遗风,嵩溪诗社延续了120余年。村中古墙上的画作,厅堂中的牌匾,门楣上的古训,处处遗存着文化根脉。翻卷村史,村民都工于诗书画,造诣不凡者大有人在,清朝徐子静、当代徐天许是不同年代自成一家的佼佼者。

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嵩溪水自鸡冠岩喷涌而下——嵩溪村民自发建立了“嵩溪学社”,分成诗文、书法、绘画、科技等组,村民们时常切磋诗书画技艺,举办习作展览,自娱自乐。作诗作画不为名利所累,只为颐养心性,从1986年坚持至今。

嵩溪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史。嵩溪古村因此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第一批中国传统古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等国字号荣誉。

嵩溪人是如何一直走到今天的?

北宋末期,大量中原士绅南迁,各地文化精英移居江南。南宋以降,四方人才会聚江南,共创江南繁荣。浙江由于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不仅保持着经济重心的位置,更是传统文化中心。宋室南渡的历史偶然,加上元朝统一中国后乡绅社会结构得以延续,江南既是源头也是活水——发达的科举为南宋的江南提供了优质的人才群体,而南宋科举成功的空间逼仄使得宦海上升通道拥堵,士人们被迫把重心从追求仕途转向地方、社会、民间。中国文化整体下移,流到了乡间古宅的书斋里。“士人走向民间”,确是宋元之变的内在驱动力,承载了中国南北文化融合的重任。藉此,知识人的群体角色从精英文化向平民文化转型,打开了多元格局与阔达的视野。

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从朝廷到江湖,从庙宇到民间,文化源流恰似一条明溪、一条暗溪。一明一暗,此时明暗合流,彼时明暗分流。明溪是官场、是仕途、是儒学;暗溪是乡场、是心性、是野史。无论是宋元易代、明清鼎革,中国的主流文化汇聚了万千小溪,却常把暗溪排除在外,但世上所有的水,万流归一,都会流向大海。

可曾有大胆的游客,从暗溪的上游小心踩着水中石块,一步步趟过波光闪烁的水面,穿过一座座幽暗的桥洞,一直走到村口与明溪的汇合处?在暗处行走、从暗处寻光,可否撷取别一番思绪?如今,暗溪的石壁顶部已经拉起了隐蔽的电线,装上了电灯。村民夜间亦可取水涉水,一条暗溪,却也因此成了明溪?只有白天,才能见到没有灯光的暗溪了,令人喜忧参半。

暗溪里悠悠游动的小鱼小虾,当它们进入浦阳江,终会长成一条条大鱼。但也有许多小鱼,夭折于阳光下水流凶险的漩涡里……

如今明暗两溪已成为嵩溪的标志、嵩溪的象征、嵩溪秘不可宣的寓言。

文并供图/张抗抗(作家)

编辑/王勉

排版/王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微信号|bqttf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