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朱某丈夫因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情况下感染新冠,在短短三天内就离世,导致朱某至今无法接受丈夫的死亡,更担心有相同疾病的女儿也会离开她。在近期,朱某有因车祸导致骨折,她心里无法承受巨大的变故。其女儿也因为父亲的丧事、照顾骨折母亲的身体。而导致压力剧增。虹桥镇社工徐叶萍运用专业方式,帮助朱某及家庭渡过此阶段:

朱某的丈夫在本身就患有严重疾病的情况下,感染新冠,在短短3天后就离世,并没有给朱某及女儿做面对亲人死亡的心理预期,首先而来的震惊和否定的情绪,家庭中紧密的关系,使她们的悲伤被扩大,无法进入下一阶段,去认同亲人死亡的事实。

社工在与朱某的交流中,发现因丈夫因新冠死亡,在身故事的处理上从简,因此造成朱某从心理上并没有完成对丈夫丧失的处理。此时社工尊重朱某家庭对死亡的宗教信仰及文化风俗,鼓励家庭去再次处理并弥补遗憾,朱某与女儿也结合自己的信仰,去完成哀悼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让家庭认同亲人的死亡。

朱某与女儿在面对亲密丈夫的离世突然性,在丈夫临终时并没有进行情感的表达,因此帮助她们进行情绪的释放尤为重要。社工也开始于朱某讨论丈夫死亡的话题,通过回忆丈夫离开时的情景,增强了丧亲的真实感,让朱某首先可以逐渐接受丧失的事实。同时在回忆的过程中,社工也通过让朱某翻看过往照片,让朱某慢慢学习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丈夫的思念,是她意识到丧失后产生的哀伤情绪是正常反应,改变她对哀伤的压抑状态,促进其情绪进行合理宣泄。

在干预过程中,朱某在追忆与丈夫的过往时,让她重新与丈夫的情感进行了宣泄,在讲到为了让行动不便的丈夫能够每天晒到太阳,她们才租住了有露台的房子时,朱某的情绪一下子释放,同时,社工也鼓励其进一步宣泄。

朱某丈夫的离世,让家庭原本的关系网产生了缺口,这种状况破坏了原先的互动模式,社工首先了解其家庭原先各自的家庭角色和功能,与家庭进行探讨。因丈夫与女儿的疾病,朱某在家庭中一直是照顾者,社工也发现朱某在照顾中,自身的心理会更加满足。从朱某的言语中,社工发掘出朱某的满足感来源与丈夫与女儿的的身体健康,因此更深入去帮助朱某澄清悲伤情绪下的真实感受,朱某担心女儿与丈夫患有同样的疾病,也会与丈夫一样,突然离世。而朱某的女儿在家庭中,因自身疾病并没有父亲严重,因此其需要得到的照顾较少,更多的时候是看着朱某照顾父亲,在平时也力所能及的支持家庭。父亲的离世,使家庭的被照顾需求者,从父亲转移到女儿上,对角色的转变不适应。

朱某家庭的系统调整,避免家庭关系的恶化,也有助于家庭走出悲伤情绪。社工与家庭进行讨论,对丧失亲人后,家庭哪方面发生了改变,而哪方面没有发现改变,以及目前的家庭如何在丧失后适应熟悉的模式。朱某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中心,但如今丈夫离世后自己的不再被需要,在骨折后,反而成为了被照顾者,者其中的角色转变使之不能接受,社工对此中表示在家庭中责任是相互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责任,朱某有责任去照顾生病的丈夫,其女儿也有责任来照顾母亲。其女儿在照顾朱某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朱某在过往照顾父亲的艰辛,家庭间的相互理解,也促进了家庭角色的转变,以及家庭关系的调整。

在家庭关系重组后,家庭的角色功能得以再次分配,弥补了丧失,让家庭生活得以延续。在社工的帮助,朱某与女儿也逐渐走出悲伤,恢复到正常的生活。

虹桥社工点:徐叶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