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围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

近年来,我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准确领会和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因地制宜在农业领域通过先进技术加持、数字化赋能、网络直播“带货”等举措,走上了发展“快车道”,让新质生产力在“希望的田野上”形成生动实践

先进技术加持 ✦

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化“春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前,记者来到兴寿镇农业废弃物综合处理站,看到数台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设备上正在井然有序地进行回收处理作业。通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设备,全镇21个村的秸秆、尾菜、瓜秧等被按照一定比例调配,再通过加入发酵菌剂等步骤,化身为滋养农作物茁壮成长的“春泥”,成为了田地里价值极高的土壤改良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些设备中,一体式秸秆发酵处理机是兴寿镇农业废弃物综合处理站新引入作业机械中的“亮点”,在业内具有较为领先的水准。处理站工作人员介绍,采用这台设备之后,原本需要5名工作人员协同作业的任务,现在只需1人就可以解决了。工作人员只需发动机器并将农业废弃物放在Z型输送带上,其余工序操作可全由机器完成,作业时间比先前的半集成设备也节约了50%左右。

“该设备集成粉碎、搅拌、加热、自动控制等功能于一体,具备硬件集成度高、占地面积小、处理能力强、处理效率高等特点,其每小时可处理农业废弃物大于1吨,年处理农业废弃物可达1200余吨,生产土壤改良剂800余吨。”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农艺师郭文杰告诉记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了解,传统农业堆肥方式处理农业废弃物大概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在冬季甚至需要更久的堆肥发酵过程。目前,我区主要涉农镇建成的10个处理站,多数都引进了类似的优新技术设备,相比传统堆肥方式,“高科技”处理机可将堆肥过程缩短至20天左右,大大节省了工作时间,简化了作业步骤,又节约了劳动力,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效率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高科技设备的加持之下,农业废弃物的末端处理更加便捷高效,但农业废弃物的产生状况掌握不准确、运输不及时等前端问题依然存在。为此,区农业服务中心牵头开发的“农资宝App”上线了农户下载安装后,只要在App上面“下订单”,就会有对应镇处理站的工作人员来“接单”,并在约定时间上门回收废弃物,核实农业废弃物的重量后,还会按照2∶1的比例为农户免费兑换成土壤改良剂再送货上门。

周先生是兴寿镇的一名农户,在工作人员的宣传、帮助下,他也在手机上安装上了农资宝App,“我们家果园的农业废弃物通过农资宝App进行了回收,兑换的土壤改良剂用于自家果园生产使用。果园环境变好了,作物品质上升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也提高了。”农户周先生高兴地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农资宝App”,我区探索建立起了农业废弃物运行的数字化管理模式,让变废为宝的绿色循环之路更加畅通了。据区农服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农资宝App的运行,为广大农户、社会化服务组织、综合利用站点与农业农村管理部门提供了服务和管理的平台,实现了昌平区农业废弃物“约、收、储、运、产、换”六位一体全流程循环利用运营

截至目前,农资宝App已在百善镇、流村镇、兴寿镇等7个镇得到推广应用,累计注册人数450人,完成订单643单,回收处理农业废弃物5万余吨,生产并兑换土壤改良剂约1.8万吨,有效推动绿色发展蓝图在我区持续扩大。

下一步,我区将发挥好各个农业废弃物综合处理站作用,围绕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等,积极回收处理区域内产生的农作物秸秆、果林枝条和尾菜藤蔓等多种农业废弃物,大力生产土壤改良剂等“财”料,为农业发展插上“绿色翅膀”,奋力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数字化赋能 ✦

昌平草莓“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前,全区五千栋草莓温室2023-2024年昌平草莓季迎来完美“收官”。在今年的昌平草莓季期间,我区发布了促进草莓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预计到2026年,昌平草莓种苗基地将达3000亩,优种率保持在90%以上,年产量可达600万公斤,农文商旅体融合带动综合产值将突破4亿元。

十余年来,“昌平草莓”作为昌平区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凭借出色的品质被收录到“北京优农”品牌目录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作为昌平区强农兴业的“金字招牌”,每一颗小小的草莓背后都离不开强大的科技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期,记者来到北京万德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采访,看到成排的日光温室坐落有序,颗颗草莓个大饱满、点缀棚内。据农技人员介绍,要想草莓品质好,其生长与收获时期的各项管理至关重要,管控是否精准到位直接影响着草莓的产量与品质。

因此,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以实现“数字农业”为目标,从“以人为核心”向“以数据和人并举”转变,在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应用上下足了功夫,数字菜田设备就是其中之一。该设备以数据采集器为主体,可采集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6项指标,帮助莓农准确掌握作物生长发育周期性环境数据及农业设施空间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使用数字菜田这套设备之前,我们在平时的田间管理更多的是依靠于莓农师傅的经验。但是由于园区棚室较多,所以在标准上很难达到一致,每年都会有几个棚室的植株的长势不是很理想。”北京万德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楠告诉记者。针对这些问题,在区农技推广站的帮助、支持下,园区顺利引进了数字菜田设备并成功投用,如今,每个棚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一目了然,园区工作人员只需在电脑、手机上动动手指,便可实现对棚室小环境的及时察看和轻松管理,莓农的劳作时间和劳动强度降低了,草莓的种植栽培也变得精准可控了。“通过使用数字菜田设备,我们发现所有的棚室的植株生长状况都非常好,产量比往年提高了大概21%左右。”李楠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要想真正实现昌平草莓的高质量发展,只有生长环境的精确数据是远远不够的,种植细节上的把控尤为重要。其中,土壤温度作为重要的生态因子,不仅直接影响草莓根系和茎叶的生长,而且最终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日光温室冬季室内地温偏低,而低地温对草莓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非常大,同时我区草莓园温室灌溉用水常以温度较低的地下水为主,浇水后地温迅速下降,容易造成低温障碍,抑制植株对养分的吸收积累,成为制约草莓冬季生产的重要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多次调研和考察研究,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牵头研发的灌溉水加温系统成功解决了这个难题。该加温系统在原始灌溉系统首部额外安装蓄水桶和太阳能加热设备,利用太阳能进行加热后再灌溉,可实现简单、有效、低成本地提高灌溉水温的目的。

“使用灌溉水加温系统后,水温能够提升2-3度,草莓的产量随之得到提升。据测量统计,每亩草莓的产量大概可提升5%左右。”区农技推广站助理农艺师李晨雨说,此外,加温灌溉的草莓相比未加温灌溉时,低温季节单果质量可提高约11.12%,果实糖度显著提高了1.24%,水分生产效率提高了13.8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区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祝宁表示,下一步,区农技推广站将以提高草莓品质、提升产量、保障安全等为目标,不断地进行优新技术的探索、示范和推广工作,做好全区草莓的技术服务保障,促进昌平区草莓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昌平草莓“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借助网络直播 ✦

昌平苹果产业高速健康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苹果产业是我区农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区苹果产量总体稳步提升,生产区域布局趋向稳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苹果产业对助力全区乡村振兴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直播带货”作为互联网时代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当前已强势崛起,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各行产业链上一道独特风景。那么,这二者的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去年12月,首个昌平农林产业直播基地在乐多港奇幻乐园内建成,顺利举办首场直播带货活动。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观众朋友们请看来自我们大美昌平的优质苹果……”直播间内,各色苹果琳琅满目,掰开多汁脆爽的苹果,咬上一大口,在主播的展示下,不由让人垂涎三尺、欲罢不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了解,该直播基地由北京昌金圣营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我们一直致力于昌平‘农文旅’里面农业部分的线上宣传推广,直播基地预计平均每年完成不低于180场的线上直播宣传售卖活动,主要是协助做好苹果、草莓等应季林果销售,为农户们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合作社负责人丁权昕告诉记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市民消费理念与消费方式的变化,昌平苹果也在顺应着时代作出改变。在区园林绿化局和北京昌金圣营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不断摸索与共同努力下,全区各类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通过风风火火的“直播热”,让不小的苹果以更加“符合潮流”的方式绽放出了更大的光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宣传带货外,昌平农林产业直播基地还设置有科普课堂、探索体验、科技示范、文创展示等内容,全力助推“产学研”“农文旅”融合发展。

据统计,截至目前,昌平农林产业直播基地共计举办80余场次直播活动,平均每场直播浏览量达到5000余人次,高者可达10000余人次,直播账号粉丝量达到30000余人,完成农产品销售800余单,涉及苹果、草莓、樱桃、西瓜等多种昌平农林产品,发布农文旅融合相关图文、短视频浏览量更是达到20万人次以上。

区园林绿化局产业发展科负责人耿军介绍,下一步,我区将进一步整合区内更多林果产品资源、政策资源、合作社资源,逐步丰富直播基地建设内容,发挥好网络直播优势,为昌平林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牢牢占领直播宣传阵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系列报道

相|关|内|容|

更多视频,尽在北京昌平视频号,欢迎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张宜恬、徐括

微信公众号:beijingshichang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