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系AI生成

6月27日晚间,太极集团(600129.SH)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收到董事长李阳春提交的书面辞任函,后者因达法定退休年龄,申请辞去公司董事长等职务。

2019年,李阳春从执掌太极集团20多年的老董事长白礼西手中接任该职,主导混改,终结了公司“十年九亏”的局面。5年之间,公司盲目投资、粗放经营、管理组织混乱的顽疾得以改观,太极集团在2022年、2023年终于实现大幅度盈利。

可以说,在“混改先锋”李阳春治下,太极集团改革初期确实颇有起色,但另一面的惨淡现实是,太极集团“重销售、轻研发” ,“重规模不重利润”、产品迭代滞后的低效状态并未根本改观,完成改革头年订下的“十四五规划”已经极为困难,虽然已实现盈利,但2020年-2021年累计亏损高达12.53亿元,依旧负债高企,分红有心无力。

以上种种,才是留给公司下一任掌门以及“实干派”CEO俞敏的真正考验,这也是市场最大的问号所在。

“混改先锋”退休离任

在《关于董事长退休离任的公告》中,太极集团对李阳春提出了高度评价:“促进公司转型升级,顺利完成公司与国药集团央地合作,公司营业收入和经营性利润均创出历史新高,为公司经营质效提升作出了重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太极集团公告

接任董事长之前,李阳春在集团内已经有近20年的工作经历:1986年进入重庆桐君阁药厂工作,1989年进入涪陵制药厂工作,历任涪陵制药厂供销科科长助理、销售部经理,太极集团有限公司南方公司总经理,太极集团有限公司销售总公司总经理,太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2021年国药集团入主后,太极集团的混改进入大刀阔斧时代,董事长李阳春、总经理俞敏两大“混改先锋”功不可没。

太极集团2021年报显示,总部的职能部门从29个精简为20个,工业及中药资源和商业等板块子公司减少班子成员合计92人,全公司减少300多人,与其配套的还有涉及聘任、薪酬绩效、销售及业务调整等一系列制度的重建,整体上包括回归主业、优化组织结构、控费、发展大单品等等措施。

2022年,太极集团成功扭亏,实现净利润3.5亿元,2023年扣非净利润达7.74亿元,同比增长约 111.23%。

“十四五规划”谁能接力完成?

2022年年初,太极集团提出力争“十四五”末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将“科技创新列为企业发展战略之首”,如今仅剩两年不到时间,去年营收增长11.19%至156.23亿元,达成业绩指标的可能性无限趋近于0。

更何况,其近几年的业绩爆发包含一个特殊因素:2021年,公司旗下的藿香正气口服液被列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至第八版医学观察期推荐治疗中成药。

或许从这个角度看,李阳春的混改成绩很难说达成预期。在扭亏为盈背后,太极集团仅2020年-2021年累计亏损就高达12.53亿元,超过近两年利润之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choice数据

同时,公司负债依旧高企,去年底短期借款余额32.84亿元,长期借款3.42亿元,不受限的货币资金仅16.5亿元, 资产负债率超过74%,一年的利息费用就高达1.4亿元。

而其销售费用率依旧居头部中药企业之首,高达33.08%,2023年达到创纪录的52.3亿元。过去5年累计销售费用达到215.36亿元,累计研发费用仅6.07亿元,“重销售、轻研发”、产品迭代滞后等部分“老国企”通病仍存,年报中可窥其一二:

太极集团2012年年报称,“近10年来,公司科研成果丰硕,成功研发新药40个、获国家新药证书32个、生产批件65个、临床批件16个。”

太极集团2023年年报称,“近20年来,公司科研成果丰硕,成功研发新药40余个、获国家新药证书30余个、生产批件70余个、临床批件 20 余个。”

因而难免有投资者犀利评论,公司新药研发进度“宛如躺平打太极”。

以上状态不难看出,公司“十四五规划”流产几无悬念,这将是继任者面临的第一道现实性难题。(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黄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