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聚焦实施四川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发展改革委指导,人民网四川频道开展了“向‘新’而行 五区共兴—人民网全媒体四川10城行”主题调研采访活动,并从今(21)日起,陆续发布成都、自贡、攀枝花、泸州、绵阳、南充、宜宾、广安、达州、甘孜10市(州)的领导专访和新闻纵深。在此基础上,同步推出四川国企、交通、住建、金融、能源、卫健领域主要负责人专访。敬请关注!

人民网南充6月28日电 (记者李平、王波)近日,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指导的“向‘新’而行 五区共兴—人民网全媒体四川10城行”调研采访活动走进南充市。

南充市委书记张冬云接受了人民网专访,分享在全面融入、全面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南充抢抓“建圈”机遇,做好“融圈”文章,加强与川东北、渝东北城市的战略协同和发展协作,共同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的实践和成就。

人民网记者:感谢您接受人民网专访。今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5年。请您介绍一下南充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实践和成效。

张冬云:首先,感谢人民网长期以来对南充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南充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有2200多年建城史,是四川第二人口大市、第五经济大市,孕育了辞赋家司马相如、史学家陈寿、天文学家落下闳等历史名人,是春节文化、丝绸文化、三国文化的发祥地,开国元勋朱德、民主革命家张澜、共和国大将罗瑞卿、“为人民服务”光辉典范张思德诞生于此,是红色革命老区,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入选中国“十大舒适之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川东北金融中心。南充市委宣传部供图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支持南充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省委印发的《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明确支持南充建设成渝地区北部中心城市。近年来,我市抢抓“建圈”机遇,做好“融圈”文章,加强与川东北、渝东北城市的战略协同和发展协作,共同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

一是加快推动基础建设互联互通。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前提,统筹抓好水利、能源、交通等融入成渝的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升钟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哈密-重庆特高压直流工程(南充段)等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南充-潼南、阆中-营山、成南高速扩容等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南充港至重庆港、北碚港、广元港班轮航线和南充-万州粮食水上运输“保障线”成功开通,南广铁路前期工作扎实开展,成达万高铁加快推进,巴南高铁建成通车,阆中古城机场建成通航、我市成为全省第四个“双机场”城市。目前,南充已基本形成“铁公水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与川东北、渝东北通达水平大幅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吉利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南充市委宣传部供图

二是加快推动产业发展协作协同。坚持把产业协同发展作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支撑,以省级南充临江新区等为主要承载地,全面加强与成都、重庆主导产业的配套,与川东北、渝东北城市的高效分工、错位发展、相互融合。在制造业方面,组织企业参加成都工博会、重庆西洽会等活动,推动吉利汽车、天喜空调等40余家企业与成都大运、重庆长安等企业建立配套合作关系,南部县经开区、营山县经开区成功创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在农业方面,联合绵阳、广安等4市成功申报国家级川中北蚕桑产业集群,与资阳和重庆秀山、永川、巴南等地共建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带,目前全市晚熟柑橘种植面积达80万亩,生猪存出栏量、禽蛋产量、粮食播面均排全省第1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连续15年排全省第2位。在文旅方面,主动融入巴蜀文旅走廊建设,与成都、重庆、德阳、绵阳、广元等地联手打造三国文化游、红色研学游、生态体验游等精品线路,牵头组建嘉陵江文化旅游联盟,共同建立了旅游市场互惠机制,实现共推资源、共拓市场,互送客源、互宣产品,去年全市接待游客9561.3万人次、增长19.5%,实现文旅产业产值1320亿元、增长13.8%。

三是加快推动改革开放同促同进。坚持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动力活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在改革方面,全面落实双城经济圈建设“放管服”改革4大类58项重点任务,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南部县域集成改革试点,组建人才联盟赋能乡村振兴等改革经验入选国省典型案例。在开放方面,先后与四川天府新区和重庆丰都、合川、黔江、潼南等县(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合作机制,定期召开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联席会议,中国(四川)自贸区南充协同改革先行区、中国(南充)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高效运行,中欧班列、中老班列常态开行。近年来全市进出口总额保持快速增长,今年1-5月增长71.3%,排全省第3位。

四是加快推动生态环保联防联治。坚持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点任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与绵阳、德阳、遂宁、资阳、巴中等10个城市签订《嘉陵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与广元、广安签订《嘉陵江流域突发环境事件联防联控框架协议》,与达州签订《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嘉陵江跨界流域污染治理和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危险废弃物管理、联合执法检查、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共同筑牢嘉陵江生态屏障。近年来,我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今年1-5月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第30位、同比上升25位,8个国考断面和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100%,中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率99.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充城市全貌。南充市委宣传部供图

五是加快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最终目的,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全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就业方面,建成川渝(南充)人力资源产业园,促进人力资源流动和就业19万人次。在教育方面,依托南充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办学优势,与川东北城市探索组建跨区域学校发展共同体,联合共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加强区域教师联合培养,推动川东北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在医疗方面,加快北京安贞医院南充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省医学中心和市中医医院等项目建设,与川东北区域医疗机构深化“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加强诊疗合作和人才培养交流,健全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协作机制,不断提高川东北医疗服务水平。在便民服务方面,设立“川渝通办”服务专区,5年以来共办理便民事项6万余件。

人民网记者:我们了解到,省委对“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作出战略部署后,南充结合实际做了许多探索实践。今年1月,省委、省政府又印发了《关于支持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意见》,请您为我们分享南充推进“五区共兴”、与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具体考量。

张冬云:“五区共兴”是省委着眼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做强支撑更有力的次级增长极”,赋予了南充与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使命任务,支持我市建设区域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嘉陵江绿色生态经济带示范市。

对此,我市坚定抓贯彻、促落实,坚持在全省大局中谋划推进南充发展,根据省委部署、结合南充实际,明确了“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奋力谱写现代化南充建设新篇章”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西部绿色发展样板区、巴蜀特色文化旅游发展示范区、四川东向北向开放引领区、全国有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区“五区建设”的发展定位,明确了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文旅兴市、绿色优市、开放活市、人才强市“五市战略”的发展路径,以扎实开展“八大行动”为具体抓手统揽全市重点工作,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带动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充科创中心。南充市委宣传部供图

一是扎实开展新型工业化攻坚突破行动。省委要求,要坚持工业兴省制造强省不动摇,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步伐,扎实推动全省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市将立足发展最大短板在工业的实际,牢固树立“产业为本、工业当家”的理念,实行重点产业“链长制”和县(市、区)长直管工业机制,推动汽车汽配、化工轻纺、食品医药三大支柱性产业成链集群、提质倍增,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成长性产业加快培育、发展壮大,新材料、低空经济、氢能、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建链成势,推动工业发展势头稳步向好、规模快速增长。

二是扎实开展农业特色优质发展行动。省委强调,要做大做强“川字号”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市将坚持底线思维、系统观念、绿色理念、市场导向,一手抓粮猪生产、全力稳住基本盘,一手抓精深加工、全面提升竞争力,推动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丘陵集中发展示范区,确保全市粮猪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持稳定,力争到2026年全市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达到27万亩以上、有机产品认证总量达到320个以上、现代农业综合产值突破1200亿元。

三是扎实开展文旅产业升级赋能行动。省委提出,要全力抓好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我市将坚持立足优势、用好资源,紧跟消费大众化、出游个性化、需求品质化的发展趋势,以嘉陵江为纽带,以阆中古城、朱德故里两个5A级景区为龙头,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完善、景区景点提升、文旅业态培育,深化市直文艺院团体制机制改革,力争到2026年全市文旅产业产值突破1700亿元。

四是扎实开展商贸提质增效行动。省委强调,要全力做好消费提质扩容、外贸转型升级、商贸流通体系现代化建设等重点工作。我市将坚持把促消费作为拉动内需、稳定增长的关键举措,把稳外贸作为提振服务业的重要一环,主动承接省上“消费促进年”相关活动,扩大汽车、家具、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提振餐饮、住宿等大众消费,实施商贸流通行业“十百千”等工程,支持吉利汽车、三环电子等重点企业做大外贸规模,力争到202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50亿元。

五是扎实开展营商环境优化争先行动。省委要求,要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我市将坚持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突破,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狠抓惠企政策落实,强化水电气等服务保障,严肃查处侵犯企业、企业家合法权益和推拖绕躲、吃拿卡要等行为,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力争到2026年省级营商环境评价主要指标稳在全省第一方阵、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2100亿元。

六是扎实开展民生福祉持续增进行动。省委指出,惠民生是根本目的,必须突出为人民创造幸福安逸生活这一总取向。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我市嘉陵区之江小学学生重要回信精神,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实施30件民生实事,扎实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认真做好少年儿童工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推进健康南充建设,不断深化东西部协作,让全市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七是扎实开展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攻坚行动。省委强调,要把防风险、保安全作为底线任务,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我市将深入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纵深推进道路交通、建筑施工、“九小场所”、城镇燃气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力做好森林防灭火、地灾防治、防汛抗旱等防灾减灾工作,认真解决金融、教育等领域突出问题,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推动平安南充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八是扎实开展干部队伍培优建强行动。省委要求,要努力把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我市将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鲜明“以实干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导向,紧扣发展需要选优配强“一把手”、关键岗位、重点领域干部,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将把握好从严管理监督和激励担当作为的关系,鲜明“不干事才是最大的错误、完不成任务才是最大的风险”理念,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加大容错纠错力度,充分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激情。

人民网记者: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提出“六个坚持”。请问南充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张冬云: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充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参与者、受益者,从1999年到现在25年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57.62亿元增长到2734.76亿元、增长了16倍,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5年来,我市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成功实现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9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7.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南充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六个坚持”,为下一步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市将深入学习领会,结合南充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充智能信息产业园。南充市委宣传部供图

一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下功夫。坚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着力重点,大力促进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变革,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把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一手抓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努力让老底子焕发新的活力;一手抓新兴和未来产业培育,全力打造产业发展新的引擎。同时,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做大做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加快创建一批国省级科技研发、创新孵化、功能服务平台,引育一批以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为代表的优质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产业技能人才,持续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在南充转化运用。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循环经济,推动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建设一批绿色园区,倡导形成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坚持把开放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进一步畅通开放通道、做强开放平台、深化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大开放集聚先进生产要素。

二是在推进城乡融合上添举措。坚持以推进城乡融合为关键抓手,按照“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的工作思路,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面貌全面改善。着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按照省委做强做优县城的要求,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做好跨领域跨区域重点产业谋划、招引、建设,推动9个县(市、区)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不断提升县城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按照中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农民增收等环节大力攻坚,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扎实做好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按照省委推动欠发达县域加快追赶跨越发展的要求,认真落实结对帮扶、资金支持等措施,确保营山县2024年、仪陇县2026年阶段摆脱欠发达县域地位。

三是在抓好基层治理上求实效。坚持以抓好基层治理为重要保障,加快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健全乡镇党委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体优化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切实以高质量基层党建引领提升治理效能。着力促进文明善治,深化文明村镇建设,将现代文明、城市文化与民风民俗、乡土特色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切实强化法治保障,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统筹推动平安城市、平安乡村建设,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筑牢基层安全稳定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