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青海频道

“行进中国”调研行

活力青海|“天线宝宝”猞猁的高原情缘:人与自然共舞的青海传奇

人民网“行进中国”青海调研采访团

巍巍雪山,清清河水,眼前广袤无垠的青海大地上,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绿色生机在草原上勃发,自然之歌在风中悠扬。

而在这青藏高原的壮丽画卷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绿意盎然的草原之上——那便是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以下简称“救护中心”)。这里见证了无数生命的奇迹,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舞的动人篇章。

“天线宝宝”猞猁的感人故事曾在这里上演。

时间回到2021年4月6日,一只名叫“天线宝宝”的雄性猞猁成为这个救护中心的特殊“房客”。它独特的毛簇像天线一样引人注目。然而,命运却给它开了个玩笑——仅11个月大的“天线宝宝”猞猁因角膜水肿导致右眼失明,加之捕猎技能未成熟和长期营养匮乏,竟选择了偷食牧民家的羊只,最终被捕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线宝宝”猞猁得到了专业的救助与妥善安置。受访者供图

幸运的是,它遇到了救护中心的专业团队。经过近一年的精心照料和治疗,“天线宝宝”猞猁的右眼视力逐渐恢复,身体也日益强壮。

为了避免“天线宝宝”猞猁对人产生过多依赖,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笼舍玻璃上贴上薄膜、饲养员进笼喂食时避免交流……一切都是为了让它能重新融入自然。

为了在放归之后及时掌握“天线宝宝”猞猁的生存状况和活动轨迹,以便在发生各种意外情况后可以开展二次救护,救护中心联系学者为其设计、定制合适的卫星定位项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线宝宝”猞猁放归前进行身体检查。受访者供图

2022年4月10日,在最后一次体检结束后,救护中心工作人员为“天线宝宝”猞猁佩戴卫星定位项圈。随后,“天线宝宝”猞猁被放归至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令人惊奇的是,它没有选择深山老林,而是定居在祁连山国家公园旁的山坡上,这里距离村庄和高速公路不远。

“天线宝宝”猞猁仿佛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和谐共处的。这一选择无疑给救护中心副主任齐新章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它或许已经习惯了救护中心的烟火气,对于深山中的冷清感到不适应。”齐新章告诉记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线宝宝”猞猁佩戴卫星定位项圈。受访者供图

同年7月,齐新章一行人上山回访“天线宝宝”猞猁的定居地。在一处岩石上,佩戴卫星定位项圈的“天线宝宝”猞猁和齐新章对视三分多钟。就在他逐渐靠近时,“天线宝宝”猞猁却突然转身隐入草丛。齐新章因此停下脚步,猛然看到脚边的落崖,冥冥中是“天线宝宝”猞猁救了他一命。

在齐新章抓着灌木丛的树枝艰难行走时,“天线宝宝”猞猁停留的岩石上留着一根山生柳树枝。这种植物在山上很常见,既结实又不扎手,对于走山路的人来说是极好的辅助。他感慨万分:“顺利下山后才恍然大悟,好像是它在告诉我抓着这个就能安全下山。”

更为令人动容的是,齐新章一行人离开后不久,“天线宝宝”猞猁竟然追了上来。它一路跟随齐新章等人下山过河,并在高速公路旁的山坡上停留数小时直到凌晨才离开。为纪念这段传奇经历,齐新章执笔写下小说《一只猞猁的重生》,将于今年出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线宝宝”猞猁放归自然后,齐新章拍摄到其珍贵影像。受访者供图

“天线宝宝”猞猁的报恩故事不仅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感,更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最直观的体现。

青海,这个生态环境脆弱却地位重要的省份,长久以来努力在保护生态与促进发展之间寻找平衡。记者注意到,青海省85%的野生动物物种已被纳入自然保护地,管理范围的部分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面对这场“生态大考”,青海破题之路仍在实践中探索,而这一切,冥冥之中早已有了答案。(万世成、熊旭、白波、许维娜、赵敬菡、霍雨佳、马天翼、李依环、甘海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