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科普中国消息,你们有没有这些无法控制的小动作?

喜欢咬指甲,长出来一点就咬掉一点;

习惯性扯头发,每次总能扯下好几根;

爱抠脸上的痘痘,一定要挤出点东西才安心......

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养成的习惯,我动不动就喜欢抠头皮上凸起的小颗粒,抠完感觉还挺爽的。内心总有一种莫名的冲动,驱使我一定要这样做。但后来我发现,我居然忍不住抠起了头皮,这让我开始感到害怕......

我同事则经常无意识地撕咬自己的指甲。有一次,我转头看到他正在“沉浸式”咬指甲,甚至没发现手指已经被咬的破损了。我吓坏了,赶紧喊停,才发现他十根手指头的指甲,都是凹凸不平的。

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不少人都说自己沉迷“拔毛”,并为此感到苦恼:

“特别喜欢拔唇毛、汗毛,对于那种疼痛感,有种上瘾的感觉!这是不是一种心理疾病啊?”

“我的头发快被我薅秃了,怎么才能控制这种行为?”

究竟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带着这个疑问,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这些表现很可能与一种心理疾病相关——以身体为中心的重复行为(BFRB)。

今天这篇文章,壹心理想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BFRB”,希望能对你以及身边的人有所启发和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BFRB

一种隐秘的心理疾病

一位网站 up 主红红(化名)曾在视频中自述:

“有一天晚上,我从九点开始拔自己的头发,就一直不停地拔头发,拔到了凌晨 2 点。”

让我惊讶的是,红红经常这样做。不像我们日常扯几根头发,她的这种行为,已经属于心理学中的“拔毛发障碍”。

“拔毛发障碍”和“咬甲癖”“抠皮障碍”一样,都属于以身体为中心的重复行为(简称 BFRB)。

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简称 DSM-5)中,BFRB 被归为强迫及相关障碍的类别,属于强迫症的一种。但要被诊断为 BFRB,必须满足以下 4 条标准:

· 重复行为导致身体受到损伤(如脱发、皮肤破损);

·对人际和工作等社会功能造成显著损害;

·患者本人一直在尝试减少或戒掉这种行为;

·其他类型的生理疾病(如皮肤病),或其它精神障碍(如药物滥用)没办法更好地解释这种行为。

也就是说,如果你平常有拔头发的行为,但没有达到一天拔5次以上、一拔就停不下来的严重程度,可以不用过度担心。

但如果你符合以上 4 个症状,建议你前往正规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那么,“BFRB”到底是一种什么感受呢?

这种感受相当矛盾。一方面,人们在拔头发、啃指甲的时候,会体验到满足感和奖励感;但另一方面,这样做完以后又会觉得内疚和自责。

这种疾病在青春期较为高发,很多患者甚至从儿童期就开始。

BFRB 到底会

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

一般来说,BFRB 会同时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1

给个体造成身体伤害和低自尊

为了让你更直观地了解到 BFRB 对人产生的真实影响,我想请你看一下,“拔毛发障碍学习中心”的受访者 Naonail 的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 Naonail 日常给人看到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 Naonail 摘掉假发后的真实样子。

拿“拔毛发障碍”来说,经过反复不停地拔,患者的头发、眉毛、睫毛都有可能会被拔掉,头发变得稀疏,甚至形成一块块秃斑,头皮等部位也会有所损伤。

而对于“咬甲癖”患者来说,可能会造成甲板变短、变形,甚至手指受伤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另外,同个患者可能会同时存在拔毛发障碍、咬甲癖和抠皮障碍。

除了对身体的伤害,BFRB还 容易使人变得“低自尊”。

Naonail 把拔头发的秘密对老公隐藏了 13 年,直到几年前才告诉他。她觉得,“如果让他知道我拔头发,他一定会离开我。”

很难想象,每天照镜子的时候,Naonail 的内心有多么煎熬。

2016 年,有研究者观察了 94 名有拔毛发障碍和抠皮障碍的青少年,结果发现:抠皮障碍确实降低了人的自尊。

2

人际困难和社交焦虑

一个小朋友在接受采访时,苦恼地说道:“同学看到我在拔头发,上课时她就告诉了所有小孩,然后每个人都在课后不停嘲笑我。”

由于目前了解 BFRB 的人比较少,所以患有 BFRB 的人,通常很难得到他人甚至是父母的理解。

有的父母会认为,孩子明明可以不拔头发、不啃指甲,但就是不听劝,所以对孩子又打又骂。

但就像一位朋友描述的:“一旦开始拔头发,就像开一辆速度很快的汽车,很难停下来。”

BFRB 还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社交。比如女孩头上有秃斑,所以要戴着假发,不方便去游泳,也不方便和人打闹,只好逃避社交。

3

学习、工作效率降低

一旦开始拔头发、咬指甲,就很难停下来。比如红红整个通宵都在拔头发,无法做其他事情。

还有小朋友自述,上课期间也控制不住地咬指甲,以至于无法专心听讲。

存在 BFRB 的人,学习和工作效率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还没发展到严重的 BFRB 时,如果你发现自己有类似的倾向,一定要引起重视,积极寻找办法进行控制和改善。

BFRB的产生

可能与这 5 个因素有关

BFRB 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研究给出了 5 个可能存在的因素,供大家参考:

1

神经质人格

多项文献表明,BFRB 患者身上表现出了更高的“神经质(neuroticism)”人格特征。

神经质水平高的人,具有更多焦虑、压力、冲动、自我意识、敌对和脆弱等特质。

神经质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情绪不稳定。

神经质和 BFRB 之间的相关性是确定的,但尚未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

不过有多篇文献推测,神经质和 BFRB 之间有可能是“因果循环”的关系。即当你情绪不稳定时,更容易做出抠指甲、拔头发的行为;而当你这么做了以后,负面情绪又会增加。

2

家庭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可以从“关怀”和“过度保护”两个维度,分成四种类型:最佳养育、忽视养育、深情约束和无情控制。

有学者对 184 名有“拔毛发障碍”和“抠皮障碍”的成年人进行了调查,发现:BFRB 患者接受的最常见的教养模式,是父母的无情感控制(低关怀+高保护)。

这一结果,在国内的临床现象中也得到过印证。

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通过病例信息和电话随访,分析发现:有 66.7%的患者确实经历过不良的教养方式,尤其是受到父母的严格要求,做错事或成绩不好时会受到严厉的批评或打骂。

可见,家庭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3

躯体习惯

2024 年 3 月的一项最新研究证明:躯体习惯有可能诱发 BFRB。

例如,在抠皮肤之前不喜欢皮肤和皮肤杂质,在咬指甲之前不喜欢指甲和脆指甲等。

4

压力和负面情绪

多项文献表明,BFRB 出现的一大原因就是:压力和负面情绪。如无聊、焦虑和紧张。

这类原因,是生活中最常见、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好解决的原因。

比如对于学生来说,随着考试临近和学习难度增大,发生 BFRB 的频率也会增加。而上班族在遇到工作压力时,也更常通过咬指甲、扯头发等行为来缓解焦虑。像红红提到的,她每次想拔头发的时候,都是因为遇到了困难或者挑战。

这些行为能让人短暂地舒缓一些压力,因此一时间很难戒掉。

5

家族史

一项研究对265名BFRB患者进行了临床和神经认知评估,结果发现:77 人(29.1%)有一级家庭成员患有 BFRB,59 人(22.2%)有一级家庭成员滥用药物的情况。

此外,就临床严重程度而言,有一级亲属滥用药物的患者,每天花在拔头发或者抠皮肤的时间更多。

这些结果表明,家族史在 BFRB 的原因分析中,也值得我们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我们该如何应对 BFRB?

目前,对 BFRB 最成功的治疗方法是“习惯逆转训练(Habit reversal training)”。

有实验对 12 名拔头发、啃指甲、抠睫毛等行为的患者进行了“习惯逆转治疗”。结果显示:第一天,12 名患者都消除了这些习惯,并且经过长期随访发现,其中 11 人在遵循了后期指导后,再没有发病。

习惯逆转训练,主要分为 3 个步骤。

1

带有自我监控的意识训练

BFRB 分为两种类型: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

想要减少这种行为,就要有意识地去监控自己的这种行为。

一种方法是每天记日志。记在本子上,或者手机便签里,可以定个闹钟提醒自己,记录每次拔头发或啃指甲的详细情况。

最好在这些行为发生后,就尽快进行记录。以拔头发为例,记录的细节可以包括:

· 拔之前的时间和情况;

·任何相关的身体状态(如疲劳);

·情绪(如焦虑、无聊)或想法(如头发的颜色);

·拔后立即出现的想法或感觉(如解脱、释放);

·拔了多少头发、从哪里拔的以及拔的持续时间。

这样记录的一大好处,是帮助你辨别是紧张还是无聊的情绪状态下拔头发的,这样有助于“对症下药”。

例如,如果每次都是在焦虑工作的状态下拔头发,或许你需要考虑换个压力小一点的环境。

如果是在没事做的情况下咬指甲,你可以培养一些别的兴趣爱好,比如打球、逛街、做手工等,让自己忙碌起来,慢慢克服这种行为。

另一种办法是保存头发、指甲等。将它们保存在密封袋里,这样做也可以对照日志,看自己是否记录得足够准确。

或许对有的人来说,留下这些头发、指甲是很尴尬、痛苦的。但没关系,你可以到后期症状好转后再这么做。

2

刺激情境控制和提供竞争性反应

当一个人经常在特定情境下(如看电视时)有 BFRB,那这种特定情境往往会成为一种触发因素。

首先,尽量去避免这些情境,这可以减少 BFRB 的发生。

另外,要创造“竞争性反应”,去代替有害的 BFRB。

举个例子,下次你想用手拔头发时,试着在手里握住一个东西,比如小玩偶;

下次想啃指甲时,让嘴里啃个东西,比如甘蔗、杨梅、鸡爪......

形成竞争性反应,不仅能取代当下的不合理行为,还能让人树立一种信心——想要拔头发或者啃指甲的冲动,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消退,却不需要真的去做这种行为。

3

发展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指的是,周围人对自己的正向支持。社会支持系统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放松、缓解紧张情绪;另一方面,积极评价和鼓励也可以增强我们改变的动力。

另外,除了上述的“习惯逆转训练”,你还可以运用“情绪调节策略”。

研究证明,负面情绪会加重 BFRB。所以,在这里跟大家分享 3 个由学者格罗斯提出的情绪调节技巧:

1

情境选择策略

红红分享说,在玩得很开心的时候,她就想不起来拔头发。

而另一位朋友说,上一家公司紧张、高压的工作氛围让她症状变得严重。但换了一份工作后,症状就减轻了很多。

我们平时可以多注意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多进入那些让你觉得开心、有成就感、内心平静的环境,远离让你感到无助、压力倍增的环境。

2

注意转换策略

一旦你觉得焦虑了,要去拔头发、啃指甲了,可以先去洗澡、睡觉或者跑步。

一旦你觉得无聊了,就赶紧给自己找个事情做,比如整理衣柜、擦桌子,做饭、拖地.....

总之,尽量让自己转移注意力。

3

认知重评策略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受——回过头看,你之前担心的很多糟糕的事情都没有发生。

比如,明明有一些存款,还是忍很久都不敢辞职,结果发现自己的开支并没有想象中的多。

学者埃利斯认为,很多沮丧抑郁、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的发生,是因为我们像透过“哈哈镜”一样,对世界形成了有点扭曲的认知。

所以,同一件事情,改变一下认知和理解,情绪状态就会变得积极一些。

比如,从“我只剩下半杯水”变成“我还剩下半杯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BFRB 不是不治之症,所以不要太沮丧,通过合理的办法纠正,会好起来的。

也不要担心因为有这种行为,别人就会讨厌、嫌弃自己。你没有错,也不是怪胎,你可能只是生病了。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无法控制的行为。只是当这种行为对我们造成伤害的时候,就要勇敢去寻求改变。

如果你身边也有人有 BFRB 的倾向,请试着理解和帮助TA们,给TA们科普正确的知识、提供必要的鼓励和支持。

最后,希望每一个人都健健康康的。最重要的是,在不舒服的时候,别忘了停下来,好好照顾自己。

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