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最热,只有更热。”

随着新疆多地高温预警持续拉响,人们切实地感受到了夏天的热情。近期的全国气温排行榜中,前几名被新疆包揽。

这难免让人感到好奇,这首高温热曲要唱到何时?今年的夏天会更热一些吗?是否与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有一定的联系?新疆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吕新生对此进行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4日,乌鲁木齐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沙依巴克区大队友好路中队民警用矿泉水降温。石榴云/新疆法治报记者 单坤摄

本轮高温与“暖高压脊”有关

夏季的气温从整体来看以炎热为主,高温是夏季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日最高气温超过35℃时即可被定义为高温天气,持续多日的高温则构成高温热浪。

6月21日至7月3日,新疆进入了入夏以来高温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高温天气过程,全疆大部分区域将有35℃~37℃的高温过程,部分区域最高气温先后升至40℃以上,吐鲁番市、哈密市局地45℃以上。

6月22日,新疆气象台发布了首个高温红色预警信号,2023年的首个高温红色预警则是在6月9日发布。由此来看,今年新疆的本轮热浪来得并不算太早。吕新生介绍,一般来说7月最热,但6月底出现这样的天气也实属正常。至于今年夏天是否会更热一些,现在还无法评定,并不能因为一个阶段气温显著偏高而判断出一整个季度的气温走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6日,在水磨沟公园,游客在树荫下避暑纳凉。近日,乌鲁木齐市区连日高温,不少市民、游客来到公园纳凉避暑,享受清凉。

吕新生介绍,本轮高温天气过程主要受“暖高压脊”的控制,在大陆“暖高压脊”控制地区,气流下沉增温,天空晴朗辐射强,空气干燥,冷空气进不来,而且垂直和水平的风速都比较小,散热慢,就像盖了个不散热的“大锅盖”,因此天气以晴热为主。

高压脊和低压槽都是叠加在中纬度西风带里的波动,往往交替出现。它们一年四季都会有,前者是北方夏季晴热天气的直接影响因素,后者则是冷空气带来雨雪降温的重要助推因素。

“7月1日以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将会替代目前的暖气团,气温将会有所降低。”吕新生说。

但是这几日,高温仍在持续中,市民需要做好防暑降温补水和紫外线防护。

6月26日乌鲁木齐市气象台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预计6月27日-29日乌鲁木齐城南和达坂城区将出现达35℃以上的高温天气,城北、米东区和甘泉堡高温将达37℃以上,火险气象等级高,建议防范。6月27日15时2分米东区气象台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预计27日白天至29日,米东区柏杨河乡及三道坝镇、长山子镇等北部区域将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

吐鲁番为高温天中当仁不让的“主角”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温和感受有着较大的差异。在6月24日的全国气温排行榜上,新疆占据9个席位。中国气象频道气象分析师信欣介绍,新疆对应的是大陆高压的干热型高温,湿度很低,而唯一上榜的非新疆站点为福建宁德,代表了副热带高压区的闷热型高温。若是从体感温度来看,宁德比吐鲁番的温度还会更高一些。

新疆的干热,或许就是人们口中形容的“走起路来感觉烫脚”“在太阳底下直晒感觉快被烤熟了”。

6月25日8时至26日8时,全疆平原区大部共953站出现了35℃以上的高温天气,吐鲁番市高昌区芒硝湖站刷新了今年的最高温,冲到了50℃。

然而,这样的高温还没有突破历史极值,可谓“竞争激烈”。新疆的最高气温出现在2023年,吐鲁番市高昌区三堡乡站达到了52.2℃,突破区域站2017年7月10日高昌故城站50.6℃的历史极值,成为全疆乃至全国观测到的最高温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学敏摄 来源:火焰山景区微信公众号

吐鲁番的高温不禁让人联想到在电视剧《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过火焰山遭遇高温,不得不借芭蕉扇灭火的剧情。现实的火焰山到底有多热?

从今年6月9日开始,火焰山景区每天都会发布高温播报。通过查看该景区微信公众号近几日地表最高温度播报:6月22日地表温度达到80℃,6月23日的81℃创造了今年最高温度。有网友说:“在地下打个鸡蛋,应该一会就熟了吧?”

日前,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最新通报,2023年至2024年造成全球气温飙升和极端天气的厄尔尼诺事件已显示出结束迹象。国家气候中心监测结果显示,2024年以来,厄尔尼诺事件已于5月结束,但其滞后性影响仍在持续,预计夏末秋初可能进入拉尼娜状态。

那么,这是否会对夏季气温有所影响?

“今年全国多地出现高温天气,从成因来看,主要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之下,影响当地的高压环流系统,造成了强高温天气。”吕新生告诉记者,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和大气环流的异常,是造成高温天气的直接影响因素。从目前来看,进入拉尼娜现象要到夏季后期,拉尼娜现象会对全球的气候间接产生影响,而不会对夏季某一场高温天气有直接影响。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监制:陈露杰

审核:王正伟

责编:曹 明

编辑:达 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