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日军第六师团在松井石根谷寿夫等人的指使下,对南京城内的军民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规模屠杀!

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多达30余万同胞在日寇的屠杀中殒命,成为国人心中难以释怀的伤痛。

在这场惨绝人寰的屠杀中,最为令人发指的是日寇第六师团中有两位军官在前往南京的路上进行了“百人斩竞赛”。

从淞沪会战结束后,向南京进攻途中,19旅团第9联队第3大队的两名少尉军官向井敏明野田毅,以一瓶葡萄酒为注,发起所谓的“百人斩竞赛”,并以“谁先杀满100名中国人”为胜利进行杀人比拼。

最终,野田毅杀害中国人105名,向井明敏杀害中国106人,两人不分胜负。

事后,日本媒体《东京日日新闻》对这两位“禽兽”的暴行进行了大肆报道,时间、地点、杀人数及杀人过程报道得清清楚楚,并配备照片。

照片中两名刽子手手拄凶器,面对镜头,峥嵘而笑,正为自己的“杰作”而洋洋得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殊不知,善恶之报,若影随形。

1947年,沾满数百名中国同胞鲜血的野田毅向井敏明以及另一位杀害三百余名中国军民的田中军吉从日本押往中国,经南京审判后,在雨花台被执行枪决,走完了他们罪恶的一生,在南京大地上以死向他们曾经杀害的中国人民谢罪。

然而,事实到此就真的结束了吗?在南京大屠杀中“进行百人斩”的凶手全都伏法了吗?

在南京大屠杀过去的58年后,一位南京记者在一次拍摄任务时,意外发现了一把日军指挥刀,由此牵出了第四位在南京大屠杀中进行过“百人斩”的凶手。

这位记者是如何发现的?凶手是谁?他有没有为自己的罪行付出应有的代价呢?

跨过海峡采访,意外发现一把“血腥”的日军指挥刀

1995年5月,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前夕,南京电视台记者吴建宁奉命拍摄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纪录片。

由于一些经历过南京大屠杀的当事人、历史见证者和相关原始档案远在台湾,吴建宁为了获得一手的史料和对当事人的真实采访,在征得南京电视台台长周福龙同意后,决定率领摄制组远赴台湾,进行实地采访。

临行前,摄制组成员、时任南京市台湾事务办公室宣传科科长倪志亮在南京大学图书馆查询台湾资料,为台湾之行做准备工作时,意外在一本名叫《广角镜》的杂志上发现一则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信息,文中简要地提到在台中县的“军史馆”里,展示着一把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的日军指挥刀,疑似是当年进行百人斩的凶刀

这则短讯仅有短短数语,并未提及甚多,即使这样,它还是引起了摄制组的注意。

起先,吴建宁等人认为这把指挥刀是当年制造“百人斩惨案”的野田毅向井敏明田中军吉这三个人中的某个人使用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以往记载的史料中,大都是介绍了日军的罪行,但是都没有见过杀人刀,如今有一把参与过“南京大屠杀”的重要凶器出现,吴建宁认为它是揭露日军暴行的最有力的物证,便决定带着摄制组前往台中的军史馆进行拍摄。

不料到了台中才发现,那本杂志报道错了,日军指挥刀并不在台中的军史馆中,而是被收藏在台北的“国军历史文物馆”中,据说收藏等级还是挺高的。

为此,吴建宁又带着摄制组匆忙赶回台北,在“国军历史文物馆”举办的抗战胜利五十周年特展中看到了这把“血迹斑斑”的日军指挥刀。

这把军刀陈列在“南京大屠杀事件”专展的一个长方形玻璃展柜内,此刀长约70公分,是一把标准的九四式军官佩刀,于昭和九年(1934年)列装部队。

就在吴建宁带着摄制组对这把重要的历史物证进行拍照时,他们赫然发现这把日军指挥刀的刀柄处镶嵌着一个铜块,上面用日文刻下一行“南京の役殺107人”的小字,即“南京之役杀107人”!

107,这个数字引起了吴建宁等人的注意。

在拍摄南京大屠杀纪录片之前,摄制组的所有人都做过相关功课,对于当时南京大屠杀事件十分了解,在参与制造“百人斩惨案”的三个凶手中,向井敏明杀害了106人,野田毅杀害了105人,田中军吉杀害了300余人。

107人,与这三个臭名昭著的刽子手的杀人数不同,这让摄制组感到十分不可思议,这根本就不是他们三个人中某一个人所使用的军刀,也就是说当年参与南京大屠杀百人斩中,除了这三个人之外还有一条漏网之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把沾满了中国同胞鲜血的军刀,107名中国人民的生命,一件日军进行南京大屠杀的重要铁证,这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吴建宁十分清楚。

后来他在自己的纪录片《跨越海峡的寻访》中,曾这样感慨过:

“我们传看着这把缺了刃的军刀,仿佛屠刀下的冤魂在呼喊,沉甸甸的军刀,沉甸甸的心境......”

那么这把军刀的主人究竟是谁?现在又在哪里?他有没有得到正义的审判呢?

这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吴建宁,看来只有了解这把军刀的来历,才能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就这样,吴建宁为了找到心中的答案,解开历史的谜题,带着摄制组在台湾展开了调查。

吴建宁查阅“台北国军历史文物馆”的捐赠记录发现,这把日军指挥刀是由原国军第16军的副军长魏炳文中将的亲属于1985年捐赠的,而魏炳文早在1971年时就已经去世了。

寥寥数语的记载,并没有透露出其他过多的资料,自从1985年开始到现在,这座历史文物馆中的工作人员早已经换了一批又一批,再加上馆内收藏众多,没有人能够将“军刀”的来历说清楚,更不用说找到魏炳文的家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那个通讯极其不发达的年代,一个外地的记者在岛内找人,无疑是困难重重,为了能更快找到一些能用的线索,吴建宁拨通了台北黄埔军校同心会的电话,希望能从他们那边得到一些关于魏炳文及其亲属的消息。

结果,同心会的回复让吴建宁傻眼了,他们告知这个魏炳文是黄埔一期的毕业生,陕西西安人,家庭情况、家属后人所在地等信息一概不知。

刚刚摸索出来的一丝线索,就这样被打断了。

而此时留台期限日益临近,吴建宁只得带着摄制组先行返回南京,再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