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又叫压崇钱,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压岁钱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一般情况下,在除夕年夜饭后,长辈将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发给晚辈,寓意是在未来的一年中,能够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度过。

压岁钱寄托了美好的祝福和关爱,有着重要的寓意,可以说是形式大于实质。然而,近年来,这一情况发生了重大改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孩子们对于压岁钱的要求越来越高。较低的数目已经无法满足孩子们对于压岁红包的期待,原本带有美好寓意的压岁钱开始“变味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其是对于一些年迈有经济压力的老人家庭而言,高额的压岁钱开始“压”向了他们,最近有网友反映,安徽农村孩子的压岁钱甚至涨到了六百,这让很多老人开始烦恼。

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一、历史悠久的压岁钱

压岁钱在中国历史悠久,已经成为了传统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一传统民俗文化形式,经历了近两千年的演变,影响深远。

早在汉代时,就有关于压岁钱的记载。不过,当时并不以压岁钱而命名,而是叫作“厌胜钱”,因“厌”字通“压”,所以也叫“压胜钱”。

《汉书·王莽传》中,有“欲以厌胜众兵”的记录,这里的“厌胜”是指镇压天下,以求平安。为了达到“厌胜”的目的,当时专门铸有相应的钱币,在钱币上有各种祈求吉祥的文字,或者代表美好寓意的图案,这也就是当时的“压胜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唐朝,这一情况发生了改变。压岁钱不止以铸钱的形式出现,而是变成了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在宫廷中最为常见。根据史料记载,杨贵妃产子后,唐明皇前往探视,赐给了金银钱,也称为“洗儿钱”。

这里的“洗儿钱”就是喜钱,除了表达玄宗对儿子的喜爱,更是寄托了其美好的祝愿,希望能帮助新生儿洗去邪魔,护佑平安。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被称为“春节”,也称“立春日”。在立春日里,给孩子们撒钱就成了传统,这也成为了“正式的”压岁钱的开端。

到了明清时期,对于压岁钱的记载更多。当时的压岁钱多以红线或彩线将铜钱串起,编为龙形,散给儿童。

二十世纪以后,这种春节时长辈给晚辈的压岁钱作为传统流传了下来,大多都是以红纸包钱,于除夕年夜或正月初一发给孩子们,所以其俗称也叫“发红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巨大差异的压岁钱

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条件逐渐转好,压岁钱的形式开始多变,而其金额更是逐渐增多。给孩子们压岁钱的金额高,大人们显得有面子,孩子们也欣喜异常。

然而,近些年来,这一原本带有美好祝愿的传统民俗文化开始走样,带起了一股扭曲的攀比之风,甚至开始成为了一些上年纪老人的负担。

曾经有相关机构做过关于压岁钱的社会调查,在这项调查中,出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案例。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在春节期间居然收到了四十余万的压岁钱,让人大跌眼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工薪家庭,辛苦一年的收入都不一定能达到四十万,而一个孩子在春节期间居然收到如此大额的巨款,实在令人震惊。

当然,这种情况仍属个案,大多数的压岁钱金额自然没有这样夸张。根据调查,有一半以上的孩子过年期间的压岁钱在一千元到五千元之间不等。

不过,现实情况也有很大差异,压岁钱的数额会因个人收入与地区状况有所不同。网上曾有一幅“全国压岁钱地图”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根据此图可以看出,东南沿海地区的压岁钱数额明显高过中西部地区。

在东南部沿海地区,江苏的压岁钱数额在一千元左右,上海在一千六百元,浙江则在三千元以上,最令人瞩目的是福建莆田,其数额竟高达万元。反观中西部地区,压岁钱的数额普遍在三、四百元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全国经济先行者的广东省,情况却非常特殊,在地图上可以看到,广东省的压岁钱数额只有五十元,实在令人诧异。

当然,这其实与广东的文化有关。虽然广东的经济发达,人均财富量居全国前列,但广东人一直坚守传统理念,认为压岁钱主要在于心意和祝福。只要祝福到了,别说五十元,一元压岁钱也是正常的!

三、避免高额的压岁钱

最近有安徽的网友留言,称其过年时走亲访友携带红包,发放压岁钱已成为常态。尤其是近几年,压岁钱的数额越来越高。因为有攀比心理的作怪,原本只有十元、二十元的压岁钱最近居然涨到了五百、六百元,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对此问题,不少人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网友称,自己父母生活在农村,此前没有正式工作,更没有退休金,年关之时的压岁钱让他们倍感压力,甚至成为了一种负担。

也有人称,现在的压岁钱已经不只是孩子与孩子们之间攀比的形式,也成了成年人之间相互攀比的表现。要知道,压岁钱是相互给的,如果别人给你家孩子的压岁钱那么多,你回给的少了,就不好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关问题一经提出,便引发热议。

要知道,压岁钱作为重要的传统民俗文化,本身承载了美好的寓意和祝福,是重要的历史文化传承。但“走样”的高额压岁钱,不仅成为了众多家庭的经济负担,也使得这一美好传统文化“变味儿”。

就这一问题,安徽省精神文明办曾给出指示,要求基层单位之间加强协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引导正确的观念,倡导合理的压岁钱数额,避免攀比浪费,树立新型的家风家训,保证优秀的民俗文化得以良性传承。

对于该问题,有专家也给出评判,其认为畸形的压岁钱攀比行为及农村老年人收支不均,会给老年人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与价值观的形成,所以这一问题必须得到合理的改善。

事实上,对于高额压岁钱的问题,很多地方早已经注意到了,有的地方早就将高额压岁钱问题纳入到村规民约之中。有记者在采访时曾注意到,有些人对该问题始终坚持原则,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不再继续给压岁钱了。

对于高额压岁钱的问题,确实需要形成全社会的正确认知,不能让原本优秀的传统文化变形走样,不能因此引起全社会不正确的攀比之风。为了形成正确的认知,我们除了建议和引导外,还要树立优秀典型,以便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