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抄写《心经》,除了虔心向佛、安定心绪的目的之外,也与人们抄经赠予亲人与朋友有很大关联。沐浴焚香,怀着虔敬的心灵,在明净的房间,安静地抄写一遍《心经》,祈愿亲人朋友吉祥安康,委实是一份特殊且又珍重的心意。

说到书写心经的故事,

就要谈到曾经差点当上皇帝的

一代旧王孙溥心畲,

他曾刺血化墨为他的母亲抄写《心经》,

其孝心可谓至矣尽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溥心畲(1896年9月2日~1963)原名爱新觉罗·溥儒,

初字仲衡,改字心畲,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

北京人,满族,为清恭亲王奕訢之孙。

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

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溥心畲刺血为母亲而书的《心经》(1)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溥心畲抄写的《心经》,

由欧柳笔法写成,字体端庄劲健,风格清净雅正,

尽显虔诚与忠信,毫无草率之意。

此卷《心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为稀世珍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溥心畲刺血为母亲而书的《心经》(2)

溥心畲主张树立骨力,

强调书小字必先习大字,

心经笔法,意存体势,

如此书法方能刚健遒美,秀逸有致。

其小楷作品用笔意境高古,

气韵生动,堪称绝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细心的人会发现,

这卷《心经》与其他抄写版本有一个明显的不同,

那便是通篇字迹呈红褐色,

而非司空见惯的墨黑色。

这源于抄写者溥心畲刺血为母亲而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局部1

但是,他为什么不用墨而非要用自己的血来抄写心经呢?

为什么非要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佛的虔敬、对母亲的孝心呢?

归根结底,还是留存于心底的母亲的那份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局部2

溥心畲之父载滢为奕欣次子,嫡母马佳太夫人,本生母项太夫人。父亲载澄贝勒去世,溥心畲由生母项太夫人抚育,并延请欧阳镜溪、龙子恕二师督课。清帝溥仪下诏退位,贵胄法政学堂并入清河大学,溥儒遂入清河大学就读。春仲,欧阳镜溪南归。居北京西山戒台寺,由项太夫人亲授其读书习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局部3

项夫人打点细软携溥儒兄弟避于乡下一个小村子。她泪流满面地训勉溥儒:“汝祖恭王,以周公之亲,辅翊中兴,泽及于民,子孙必昌;汝其畜德修业,无坠厥绪。”她激励儿子一定要有自力更生的信念。

当发现溥儒一时学未尽力,母亲哭着说:“汝弟更幼,吾惟望汝,汝学不成,吾将何望,不如死。”溥心畲深感愧疚,遂励志向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局部4

当时在农村,没有塾师,项夫人亲自教他《周易》及春秋三传。出时仓皇,没携书籍,项夫人尽典簪珥,向书肆租书,让他抄写背诵,训练出他良好的记忆背诵能力。

项夫人不仅在学业上督责溥心畲,也很讲究在德操上对他的培养。这个孩子喜欢并善于打猎,居山村期间的冬日,猎雉鸡献给母亲,不料反遭训斥:“孔子弋不射宿。袭而取之,非仁也。是雉方寒求食,奈何射之?”非但如此,连村民送的猎兔、雉鸡,她也不愿收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局部5

溥心畲的祖坟位于秋坡村。某年饥荒,项氏叫儿子破财赈济村民,并谢绝回报,并说:“凶年饥岁,以粟食乡里之饿者,粟不足也;与其德不足而粟有余也,不若粟不足而德有余也。”卢沟桥事变后,灾民饥寒为盗,西山一带坟茔被掘一空,唯溥心畲家祖茔无恙。这使他极为佩服母亲的宽厚仁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溥心畬与原配夫人罗清媛。虽然是包办婚姻,但婚后二人书画相得,琴瑟和鸣。

溥儒终年在书房苦读,常挑灯夜战,每年只在父母生日和自己生日,才放假一天。他15岁入贵胄法政学堂。1914年毕业于法政大学,次年考入柏林大学,主修生物学。1918年毕业后遵母命回国与罗清媛完婚,翌年又赴柏林大学研究院深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8年,32岁的溥心畬在日本东京。雍容俊逸,一身皇族贵气。

当年溥儒获双博士学位归来,不免志得意满。项夫人当头棒喝:“你不要以为得了两个博士,就算功成业就了,这不过是学问的开始。

学问无穷,聚辨不尽,须知自满即自封,你不要太得意了!”并谆谆教导他:“为人处世要以立德、立言为上,切勿贪图一时功利,损及德业。”伪满洲国成立,溥儒写《臣篇》告庙,坚守原则。日军占据北平后,他为守节,断然辞去教职,说这都是从母训中得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局部6

正是母亲的悉心教导与宽广仁义的感化,

才让溥心畲成为动荡民国中独标一格的君子与才子,

而非沦落为玩物丧志的纨绔子弟。

这让他终身感念于心。

项夫人去世,溥儒十分悲恸。

为办丧事,他将珍藏半生的无价之宝

——陆机《平复帖》

卖于张伯驹,与此宝就此绝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局部7

信佛敬佛的溥心畲,为求母亲稳度西天,溥儒还以金箔贴在母亲棺盖及四周,蝇头小楷书《金刚经》,刺臂(一说刺舌)出血,调成紫红色颜料,写《心经》,画佛像,捐赠给名山古刹,为亡母祈祷。1960年,其母过世已24载,灵厝在北京广化寺后园,不得安葬,又无法拜祭。他请医师从臂中抽血调和朱砂写《大悲咒》、《心经》,画《观音》一本,以荐冥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服丧期间,他令子女到灵前念经。

子女行礼时稍有不恭即遭训斥。

次子跪灵不及时,寒冬腊月,

他把一壶冷水倒在儿子被窝里。

可见他对母亲的尊敬与爱戴之深之切。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请联系 QQ:95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