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启功先生作为近代知名的书法名家,凭借一手精妙的启功体,深受大家的喜爱,在近代书坛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启功大家都比较熟悉,可是,启功的老师是谁你知道吗?他的书法又是什么样子呢?

据传,齐白石、启功均是张伯英的弟子,虽未查阅实证,但二人与其皆有非同一般之情谊。启功自小便仰慕张伯英,后与张伯英之子张慈宇是好友,继而经常求教于张伯英,是否执弟子礼不得而知,但在启功89岁时曾撰文中忆其与张伯英的深情厚谊,“启功十岁以前,即闻先祖称勺圃先生大名,稍长在小学中又从同班学长白志铭兄得闻勺圃先生书法之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启功 行书 元微之岁日一首

又云,“先生已仙逝50余年,追忆教言,尤有理解未足处,其愚钝可惭,而求教未足,仰叩未尽为可深惜也”。齐白石在张伯英去世后,曾专门为其赋诗一首,“写作妙如神,前生有夙因,空悲先生去,来者复何人”。

张伯英,字勺圃,别署云龙山民,生于1871年,是清末民初知名的书法家、金石鉴赏家、以及诗人学者。其曾总篡《黑龙江志稿》,编辑《徐州续诗征》,著有《阅帖杂咏》《法帖提要》(七卷)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伯英

张伯英学习书法,初期从唐楷名家颜真卿入手,后来又着重于魏碑的研习,最后才形成了这种笔力厚重且不失洒脱,结体收敛而又落落大方的个人书风。

启功曾在文中道,“其后洛阳北邙魏志出土益多,精美之书,视龙门造像记又有进者,勺翁复以素纸临之,魏志精品,临写又若干通。其时为人书墓志,厂肆时有拓本,折叠露其一角。功阅肆见之,以为新出魏志,展之见款字乃知为勺翁书迹。北朝书家八法之妙,已融于勺翁指腕间有如此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伯英于碑学避开李瑞清、曾熙之影响,不刻意描摹魏碑之刀圻方意,而是去方取圆,以圆融、苍劲、迟涩之用笔,呈现雄强、开张、浑朴之个人风貌。

观张伯英手稿《阅帖杂咏》,即是纯正地道的融《龙门二十品》《石门铭》等造像题记、墓志碑刻于一炉之魏碑风格,工稳醇正,雍容典雅,不激不厉,一格一字,气息畅达,收放有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楷书笔笔饱满有力,沉稳大气,古拙之中带着几分自然飘逸,呈现出极为高古的气韵。启功的书法虽然高妙,但和张伯英先生比起来,还是张伯英的楷书更加耐看一些。当然了,这只是小编个人的看法,并没有非要分出高低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张伯英,不得不提起著名的彭城书派。明清以来,江苏徐州的书法界人才辈出,大都以雄浑的魏碑为根基,方硬有力,古拙大气,形成了风格突出的彭城书派。

张伯英的楷书正是延续了彭城书派的传统,并且在其基础上加入了属于自己的理解,这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楷书面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伯英研习魏碑,并不是一味的局限于追求那种方硬的刀痕,更多强调的是引碑入帖,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开辟出了一条崭新的取法魏碑之路。

对于我们书法爱好者而言,在面对魏碑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只是看到用笔的方硬,重要的是透过刀痕见笔痕,广收博取,深入总结,才能正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请联系 QQ:95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