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访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王德忠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孙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于7月15日—18日在北京召开,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民生系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当前,民生领域改革的重点有哪些?如何平衡好民生领域改革的速度、力度和质量?如何进一步提升百姓的满意度?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上述问题专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王德忠。

01

以百姓需求作为改革立足点

中国经济时报:在您看来,当前加强民生领域改革的重点有哪些?哪些领域的改革更为紧迫?

王德忠:改革创新无止境,民生改善无终点。当前,依然要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变化,推进民生领域改革,从全面认识和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手,以百姓需求作为民生改革的立足点。

要始终把解决群众多样化、多元化的刚性需求摆在民生领域改革的突出位置。随着民生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在收入、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还很突出。因此,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民生痛点,聚焦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健全就业促进和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化教育、医疗、养老等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只有通过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和改革力度,才能有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特质。

同时,还要看到,民生领域改革要以人为本、因人而变,既要把握眼前的百姓需求,也要看到未来百姓需求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要把握好我国人口结构变动等长周期、慢变量因素,加强前瞻性研究,建立长效机制,推进改革创新。比如,当前人口增速放缓和老龄化程度加深交汇叠加,有必要着眼于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在生育、户籍、社保、人才、养老等方面创新政策体系,作出制度安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应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等领域统筹层次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在民生领域改革中还存在哪些难点?应如何解决这些难点?

王德忠: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省区市之间、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阶段、居民生活水平、公共财政能力、收入消费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距。这种差异化决定了当前我国民生领域改革中还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难点。

一是民生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当前,我国依然是以行政等级、户籍人口、城市导向为主的民生资源配置模式,造成了省区市之间的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民生资源普遍面临着不均衡或空间错配的难题,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公共服务可及性形成挑战。接下来,要进一步探索实施以常住人口为主、城乡一体的新型配置方式,坚持补齐短板和提升服务相结合,统筹推进公共服务软硬件建设,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

二是民生服务治理的碎片化。长期以来,城乡、区域之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叠加中央与地方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等多方面关系,历史积累的矛盾问题与改革发展中新的矛盾问题相互交织,造成了民生供给和治理地方化、碎片化的态势。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医疗健康、养老、住房等领域统筹存在层次低、标准不一致、数据不互通,不仅影响了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也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养老服务等领域的统筹层次,建立健全适应流动社会的数字化跨区域共享共治机制,为全国各类群体的跨地域生活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民生支撑保障。

03

平衡好改革的速度、力度和质量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平衡好民生领域改革的速度、力度和质量?

王德忠:民生领域改革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有些改革还存在福利刚性效应。要切实从中国国情出发,加强民生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确定合理化目标,平衡好改革的速度、力度和质量。一是要统筹把握,调控好改革速度。民生领域改革进程的快慢,不能脱离经济基础,改革过快、过慢都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常态化发展,甚至会引发一些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在推进民生领域改革时,要充分考虑经济承受力、社会的接受程度和适应能力,明确民生领域改革目标和规划实施路径,避免寅吃卯粮、急躁冒进。二是要循序渐进,控制好改革力度。改革力度过大可能引发社会反弹,过小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要聚焦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最期待的领域或环节,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率先打通民生领域的堵点痛点难点。同时,人民群众对生活条件的理解和标准也是不断变化升级的,要积极回应群众需求,适时调整改革力度。三是要问效于民,确保改革实效。民生领域改革质量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在改革进程中,要建立完善的评议评估机制,重视民意征求工作,对改革成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予以解决,并把民意的“最大公约数”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据,确保改革措施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可行性。

04

要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

中国经济时报:民生领域改革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如何确保民生领域改革效果,进一步提升民众的满意度?

王德忠:关键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的建议和诉求纳入民生领域改革决策的过程中,使得改革和政策更能贴近现实、更能体现民意。一是注重广纳民意,增强群众对改革的参与度。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关切,搭建公众参与平台,让人民群众更深入参与到政策制定和落实的全过程。二是注重政策评估,增强群众对改革的接受度。建立健全民生领域改革的社会监督机制,加强改革成果的科学化评估,开展民众满意度调查,公开透明发布改革进展和成果,让老百姓有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三是注重政策宣介,增强群众对改革的知晓度。从受众视角出发,把民生政策讲透彻,把办事流程讲清楚,提高公众对改革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本文图片:摄图网授权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邹 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