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年,本来被袁绍借何进之口,喊来震慑宦官团体的外将董卓,一看有机可乘,立刻带人向东汉的首都进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过程之中,他遇到了逃难的大汉天子刘辩,此时的刘辩只有14岁,当董卓和刘辩交流的时候,董卓感觉这个小皇帝不怎么样,然后他又和当年仅有9岁的陈留王刘协进行了交流。

因为刘协在和董卓交流的时候,表现的不错,且刘协背后的太后和董卓算是本家,于是董卓就动了废立皇帝的心思,最后,他也真的完成了这项壮举。

但这里面有几点值得一提:

第一,董卓废立大汉天子的原因,应不是因为刘协比原天子会说话,而是因为刘协的年龄小,而且各种背景也不如刘辩,所以董卓为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才想亲手换大汉天子的;

第二,董卓的出身并不高,而当时的东汉,已经是皇帝和世家大族一起治理天下了,而每一任皇帝的继位,都会又更方势力的角逐和妥协,因此董卓突然冒出来换皇帝的这个动作,是会严重伤害很多同志的感情的;

第三,董卓篡权的速度很快,当然他也不敢慢,因为当时的各方势力,根本看不上你个新来的,人家根本不屑和你谈利益分配,而且董卓还想拿绝对的大头,因此他只能快刀斩乱麻,而且下手还要又狠又黑。

董卓这样做虽然有他自己的道理,又的确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见效,但是老话说得好,事缓才圆,你这么着急,你是会留下很多隐患的,政治不是打打杀杀,还要有足够的人情世故;

第四,当年人家袁绍之所以敢让你董卓来,早就留了后手,所以董卓最初的实力,是不足以控制京城的,但是,董卓脑子很活,他通过撬动吕布这个并州军的二五仔,拿下了并州军的控制权,然后才具备了和袁绍掰腕子的实力。

但是等到董卓控制住京城以后,他在给同志们分发红利的时候,却厚此薄彼了,他那些西凉的嫡系吃肉吃到撑,而并州等方面的人,则只啃到了骨头喝到了汤,这个漏洞后来被一个叫王允的人看到后,董卓随后就被吕布给办了;

此外,当年的袁绍在面对董卓这个突发事件时,也并非毫无办法,因为在挑唆外戚和宦官内斗之时,就留下了后手。

据《三国志》等书记载,当年有一个叫鲍信的人,他是泰山地区的大咖,他曾被何进拉拢,但幕后真正拉拢他的人应该是袁绍,何进和宦官内斗是,他曾被何进封为骑都尉,然后按照何进的布置到泰山地区招募当地的兵勇。

等到鲍信回京的时候,何进已经挂了,董卓那个时候刚进京城,当时明眼人都看出了董卓的野心,于是鲍信就劝说袁绍早点动手,要不然董卓就会有大麻烦。

但是袁绍是很希望京城乱起来的,因为那样他的目的能更快实现,于是他就拒绝了鲍信的建议,打算等董卓把京城祸祸完之后,他再来捡便宜,结果他最终也没等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要不是董卓误以为袁绍这样的人还能拉拢,袁绍可能都没法活着出京城。

而鲍信呢,一看袁绍不接受他的建议,人家也没多待,直接跑回自己老家泰山去了,后来他成了曹操的人。

董卓和袁绍属于两种类型的人,董卓是出身于草根,对笼络基层的嫡系有一手,但是对于上层政治有点懵懂,而袁绍是精于算计,高层次的人情世故这块,袁绍有一手,但是他缺乏决断,尤其是关键的时候,最后他之所以会败给曹操,也是这方面的原因。

这两种领导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如果你遇到这两种类型的领导,你就要小心了,第一种领导在创业之初还行,但是盘子越大,翻车的风险越大,第二种领导,往往起点比较高,日常的情况,没有他们摆不平的,但是一到了关键时候,他们可能就会因为想得多,而犹豫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