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校方供图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3月31日下午,2023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人文交流活动在广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正式启动,学生演唱民心港人子弟学校校歌。校方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校方供图3

采写/南都·创享湾区记者 莫郅骅 见习记者 吴文伟

5月13日,《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第二批)》对外发布,“南沙创新与港澳教育衔接机制”成为16个典型案例之一。这指向的是2022年9月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同步投入使用的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通过采用香港学制,实现与香港本地课程无缝衔接,如今在读香港学生占比已超过90%。

在“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个法域”的粤港澳大湾区里,打破制度壁垒、实现规则对接,对于支撑港澳人士“勇闯”大湾区尤为关键。民心港人子弟学校代表着广州南沙与港澳民生“接轨”的一大跨越。

2019年,南沙率先建立了全国首个常态化粤港澳规则对接平台,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此后,创建内地首个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引入香港规划标准打造港式国际化社区、率先建立“湾区通”企业登记互认机制、推进“跨境理财通”试点落地……南沙以规则融通贯通为关键抓手,开展规则对接先行先试,推动要素跨境流动,涌现了诸多典型案例。肩负着“打造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高地”的新使命,南沙正积极联动港澳,让“规则经脉”畅通国际。

城区多了“港澳味”“国际范儿”

放眼南沙北部,一座“最香港”的未来之城正逐渐成型,它是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庆盛枢纽区块。5条轨道交通、3条高快速路规划交会于此,让庆盛枢纽TOD项目成为南沙与港澳“硬联通”的佼佼者。

作为《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中的三大启动区之一,庆盛枢纽区块更是南沙探索与港澳规则机制“软联通”的集中地。

从香港西九龙站搭乘高铁,35分钟可达庆盛高铁站。出站打个车,约5分钟车程就到了民心港人子弟学校,再花5分钟车程,就能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下简称“港科大(广州)”)。围着这些地点的1平方公里区域,就是“港式国际化社区”。

2021年,南沙开始在庆盛枢纽区块规划建设港式国际化社区,全面对标香港设计标准和规范,邀请香港本土设计机构参与规划设计,并借鉴香港城市运营经验,引入粤港澳双创产业园等港澳元素项目,为港澳人士提供国际化城市空间环境。

这不得不提到港澳专业人才跨境发展的问题。2020年,南沙就选取了庆盛枢纽站场综合体项目,作为广州首个香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试点项目,试行香港工程建筑领域专业人士备案、全过程工程咨询管理和“分段报批”模式。次年,南沙顺势出台了《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港澳工程及相关咨询企业资质和专业人士执业资格认可管理办法》和《广州市南沙区建筑和交通工程专业港澳人才职称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及配套文件。

这意味着,经南沙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取得港澳工程及相关咨询资质的企业和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士可在自贸区南沙片区范围内直接提供服务。南沙也正式在全国首创港澳工程专业人才职称评价“1+3+4”机制,畅通港澳专业人才申报内地职称的渠道。这更有利于支持港澳建筑企业及人士在南沙发展,落实更多的粤港澳合作项目。

近些年,南沙新区的规划建设增添了更多“港澳味”“国际范儿”,港澳专业人才参与的重点项目并不少见。今年3月,南沙街道大涌桥芯公园升级改造项目正式启动。项目负责人、梁黄顾建筑师(香港)事务所有限公司董事陈天扬介绍,香港建筑经验具有现代化、国际化的特点,公共基础设施和滨水景观空间设计经验突出,在高密度发展背景下开展精细化设计,将更多的空间、景观交还给市民。“我们希望将两地经验相结合,更好地满足这里的居民生活需求,让不同年龄的居民都有机会聚在一起,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氛围。”

陈天扬观察到,在全国范围内,南沙已成为香港建筑规划人士参与度最高的城区之一。2023年,南沙发布了《广州市南沙区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覆盖了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金融、会计税务、法律服务、规划、建筑、文化旅游、社会工作、休闲体育、航运物流等产业的146项境外职业资格证书。经过相关程序,陈天扬很快也取得了高级工程师职称。得益于规则衔接,这样的“人流动”案例正在南沙不断发生。

港澳居民也能享“市民待遇”

随着越来越多的港澳居民定居南沙,融入内地社会保障体系的需求日益增长,如何让他们更便利地在内地参保缴费?

“你看,像这样在网上点几下,就可以在内地参保缴费,实在太方便了。”今年3月底,在南沙举办的一场“体验便利港澳居民参保缴费新举措”活动上,香港创业青年陈迪峰演示了社保申报缴费全过程。现场与香港视频连线,多位香港创业青年仔细观看,并适时提出疑问。

在南沙,港澳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在线上完成参保缴费,无需事前向征收机构递交资料和办理手续。这是落实《南沙方案》,积极推动粤港澳三地社会保障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一次新探索,极大便利了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工作。

今年1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对于在南沙从业、已在港澳参保的港澳居民,免于在南沙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一政策避免了双重缴费,实实在在增强了港澳居民的获得感。

“对于我们在南沙的港澳初创企业来说,已经参加港澳社保的员工可以不用重复缴费,能有效减轻企业负担,更有利于企业今后的发展。”陈迪峰说。他是首批在内地享受免缴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政策的港澳人员之一。

基于现有政策,南沙大胆突破,打出了富有南沙特色的社会保障服务配套“组合拳”,如港澳居民参保缴费、待遇标准、财政补助与南沙居民一致,“三窗三站”个性化社保服务体系,“湾区社保通”网上服务专区……让港澳居民充分享受社保政策的“市民待遇”。

同样在《南沙方案》的支持下,“港人港税”“澳人澳税”优惠政策已在南沙落地实施近两年。据官方统计,截至2023年12月,南沙港澳居民享受南沙个税减免税额超3000万元。加之南沙港澳青创“新十条”政策,为在南沙就业执业的港澳青年所提供每月最高5000元薪金补贴,让他们能保持与香港相当的薪酬水平。

推动“税平衡”是南沙协同港澳发展、提升湾区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趋势。广东省香港商会副会长、广东省营商环境创新实践评审委员会成员、安永广州税务合伙人陈建荣指出,南沙要充分发挥税收保障和改善民生职能,逐步探索粤港澳三地在就业、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领域税制衔接,打造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生活圈。

在今年广州市两会期间,广州市政协常委、霍英东集团副总裁、香港广州青年总会主席霍启文就建议称,南沙可进一步优化“港人港税、澳人澳税”政策,例如对于“港人港税”应税收入“来源于南沙”的设定范围适当扩大,对于已在大湾区生活多年的港澳人士,其在南沙缴纳的境外所得部分个税也予以享受超过15%退税的优惠,以此为大湾区财税体制改革探路。

多类资金实现“丝滑过境”

金融是服务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活则经济活。作为全国四个首批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的地区之一,南沙从2022年起先后落地“双Q”试点,有效 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推进南沙跨境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

“双Q”即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和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 ,QFLP在于将境外资金“引进来”QDLP 在于推动境内资金“走出去”。

在南沙实施的QFLP 试点进一步放宽了企业形式、落地限制,将积极引入境外资本重点投向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产业。业内人士将其比喻为“快乐飞”机票,即对于境外投资人而言,现阶段只确定投资资金管理者,具体投资人名单及投资项目细节可后续细化补充,对于境外投资者而言具有便捷性。同样,QDLP试点也有效拓宽了境内投资者境外投资渠道与投资范围,提升境内投资者资产配置效率。

“双Q”试点在南沙落地,可谓开通了跨境投资的“双向高速路”,进一步吸引基金业态集聚南沙,助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南沙)跨境理财和资管中心。南沙区金融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南沙区累计11家基金管理企业获批QFLP、QDLP 试点资格,累计获批额度240亿元,落地了全国首个券商私募QDLP基金境外投资、全省最大规模QFLP基金和广州市首只QFLP基金利用外资案例,QFLP 基金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达3.86亿元,QDLP基金成功办理境外投资9.71亿元。

这是南沙大力推动“钱过境”的缩影。近年来,从宏观的区域投资,到微观的个人理财,从科研经费的跨境拨付,到购房时的跨境结算,资金“丝滑过境”的情况时常在“湾区之心”发生。

2021年10月,粤港澳大湾区“跨境 理财通”业务正式落地实施,南沙积极推进“跨境理财通”试点落地,为大湾区居民跨境理财提供丰富的选择。香港居民邝女士成了其在南沙住所附近的工银亚洲 鱼涌分行该项业务的首位客户。她表示,一直希望投资内地人民币产品,此次终于体验到大湾区金融互通的便利。

今年2月,“跨境理财通2.0”正式落地,对投资者准入条件、个人投资者额度、业务试占范围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将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

与此同时,《港澳居民购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房产结算支付便利化业务指引》也正式实施。当中明确,港澳居民可以选择从境外将购房款汇往其境内同名账户(人民币或外币账户)并办理相关购房资金的结算支付,也可以将境外人民币或外币资金汇往境内贷款账户,用于偿还境内按揭贷款(含月供或提前还款)。这意味着,港澳人士要在南沙购房置业,结算支付将更加便利。

创新要素流动再探新突破

在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发展日新月异,广州深入落实《南沙方案》,以全球视野谋划推动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此次发布的第二批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中,“广州探索科研用物资跨境自由流动新机制”成功入选。

广州是科技部“推动开展科研用物资跨境自由流动改革试点工作的6个试点 城市之一,以广州实验室、港科大(广州)为改革试点单位。

2022年9月,落户于南沙的港科大 (广州)正式开学,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获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由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的高等教育机构。该校通过“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办学模式,促进粤港科研成果转化,作为试点开展科研用物资跨境自由流动改革,有助于破除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并瓶颈,推动南沙强化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

也是那时,广州海关发布了“支持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48条细化措施,“支持跨境科研物资自由流动”被列为促进大湾区要素便捷流动的首要任务,明确支持开展“跨境科研用物资正面清单”试点,助力南沙建设科研设备进出口公共服务平台。

2023年,广州先后印发了两批科研 用物资跨境正面清单,包含了动物干细胞等29项物资。得益于便利化通关措施的快速出台,同年8月3日,港科大(广州)首批被纳入正面清单的科研物资,包括兔 血清和豚鼠血清等生物样本,就已实现快速通关。

试点改革让港科大(广州)早早就解决了科研物资跨境流动的主要诉求,打破港科大(广州)与港科大身处穗港两地的 “鸿沟”,有效开展科技创新和人才联合培养工作。“在‘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框架下,港科大(广州)与港科大紧密协同,已经在粤港澳之间搭建起创新创业的共享平台和桥梁。”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称。

2007年落户南沙的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以下简称“霍英东研究院”)是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一直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已有超过90位香港及境外教授的团队依托研究院开展面向大湾区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

今年3月,《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条例》(以下简称《南沙条例》)正式施行。其中规定:支持南沙跨境科研物资自由流动,并提出探索实施科研设备、科研样本、实验试剂、耗材等科研用物资便捷管理模式。

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对此表示,希望以《南沙条例》的出台为契机,涉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科研物资跨境流动的具体机制和举措能够尽快落地,推动创新要素进一步流动。据了解,在促进科研设备进出 口方面,南沙正积极向上级申请优惠进口科研设备税收等政策。

可以想象,在各项国家、省市重磅专项政策的支持下,南沙牵手港澳深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将共同以规则制定者的姿态,勇闯全球发展“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