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焦敏龙

“距离养殖户越近越好”

“白医生,我家母牛难产,能不能来看看?”5月10日晚10时许,接到养殖户的电话,白婳快速穿好衣服,一路开车疾驰,前往养殖户家。

当夜西海固地区气温十几摄氏度,背阴的牛棚冷飕飕。牛犊卡在盆骨,母牛无法顺利分娩。看到母牛痛苦地嚎叫,养殖户急得团团转。白婳眉头紧锁,经仔细检查发现母牛宫内胎位不正导致难产。

牛被放倒在地上,白婳戴着一次性长胶手套,将大半只手臂伸进牛的子宫内检查。在场的人都屏住呼吸,注视着白婳的一举一动。

随着白婳一声令下,大家齐喊“一二、一二”,竭尽全力拽出了牛犊,一个鲜活的生命保住了。刚出生的牛犊挣扎着起身,踉跄地走到妈妈身边。看到母牛俯身舔舐孩子,白婳这才放心地离开。

白婳从事兽医工作并非心血来潮。她生长在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一户农民家庭,父母以养牛为生。

幼年时,她见过父亲给牛看病的艰难过程。当时开城镇没有兽医,离家最近的兽医站在原州区城区。兽医要服务多个乡镇,平时大多守在店里坐诊,很少出诊。家里的牛生病了,父亲要去借农用三轮车,大清早带着牛奔波20里路去看病。没有交通工具的养殖户,只能徒步赶牛进城看病。

因为给牲畜看病不容易,白婳的父亲自己买兽药,给牛看病。有一年,因为药不对症,陆续死了7头牛。

“当时父母特别伤心,我下决心以后要学兽医技术。”2012年,白婳进入固原市职业技术学校兽医班学习。毕业后,兽医专业两个班17名女生,大多去了养殖场和宠物医院就业,只有她还坚持在基层给牲畜治病。2021年10月,她在开城镇街道开设乡村兽医服务站,“距离养殖户越近越好。”白婳说。

西海固地区养殖户把牛看得很重。他们找兽医很谨慎,会互相推荐靠谱的人选。从业初期,很多人不知道白婳是个年轻女孩,拨通电话会问她:“你家大人呢?让大人接电话。”有时白婳已经到了牛棚,养殖户觉得她太年轻,打发她回去。她并不生气,“干这一行,要用技术说服人”。

有一次,白婳为一头母牛接产,决定进行剖腹产,围观的村民质疑:“牛还能做剖腹产?看把你能的!这牛怕是活不了了。”她顶着压力给母牛麻醉、备皮、开刀,最终拉出了小牛犊,报了平安。村民的态度变了:“这女孩子真有‘两把刷子’。”

白婳给牛看病的移动操作台就是她的汽车后备箱,里面放着16格的粉色药箱,两个塑料桶一只装着兽用针管等器具,另一只用来收集医疗垃圾。

需要给牛做手术前,白婳会郑重其事地和养殖户进行术前谈话,请对方签一份手术告知书,详细告诉对方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

一些中老年养殖户不擅长用手机交流,天一亮就带着牲畜去兽医站上门问诊。行医3年来,白婳每天清晨7点开门营业,最忙的一天诊治过20多头牛,跑遍了西海固绝大多数乡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12月,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白婳在乡村兽医服务站准备出诊。受访者供图

给牛看病采用最经济实惠的治疗方案

行医时,白婳能明显感受到西海固老中青三代肉牛养殖户的观念差异。很多年轻养殖户具有科学养殖意识,愿意给母牛补充微量元素,让牛犊更健康地成长。一些中老年养殖户还是老思想,“家里有啥就喂啥,只要牛活着就行”,习惯于凭直觉判断牛的病情,经常不等白婳确定病因,就让用某种药。遇到这种情况,白婳总会耐心地讲解病灶的形成过程。

白婳说:“兽医出诊看病,不能简单地指出病症、开药打针,还要询问养殖情况、喂养方法等细节,给予足够关切。”

每次接到养殖户问诊电话,白婳从不主动谈费用,都是现场出诊后根据病情和养殖户商量,采用最经济实惠的治疗方案。

白婳接诊的“患者”不会说话,要用知识和经验来作判断。牲畜接触人时,容易有应激反应。2023年7月一次出诊时,她被一头牛踢了肚子,去医院检查发现腹腔有积液,治疗了一周,她一直没把这次“工伤”告诉那头牛的主人。

白婳的工作也有得不到养殖户理解的时候。一天傍晚,她接到养殖户的求助电话:一头牛3天不吃不喝不排便。她趁着夜色出诊,查体后刚把牛放倒在地面,想做进一步治疗。养殖户认为这对牛造成了伤害,对她恶语相向。那次出诊,她没收到诊费,回到家已深夜12点多。她当时觉得很委屈,但还是能够理解对方的情绪,“对于很多养殖户来说,牛不只是家畜,更是一起生活的‘家人’”。

她感受更多的是来自养殖户的尊重和善意。一头老牛得了瘤胃炎,几天不吃不喝不排便,躺倒在地蹬着四蹄。在3位大叔的协助下,白婳给病牛插入胃管,排出了腹部积水。结束后,白婳刚要上车离开,养殖户一路小跑着赶来,送给她一个哈密瓜。

“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同的病症、都有不同的事发生,每次出诊我都有收获。”她说:“透过忙碌的兽医工作,我能看到西海固的勃勃生机。”

西海固需要更多“白一针”式青年兽医人才

西海固地区的农民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家畜患病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会直接影响到农户家庭收入。

创办兽医站后,为了更好地给牲畜治病,白婳自费6万元到黑龙江学习了3个月,熟练掌握了动物剖腹产和瘤胃切开手术技术,以及肠吻合、脐带炎治疗法。她还学习到很多理论知识,比如怎样与养殖户打交道、处理医患关系、开展养殖保健知识科普、带领兽医团队服务乡村。她给牛输液,隔着皮毛一针就能扎准静脉血管,获得了“白一针”的称号。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90后养殖户刘伟从两年前开始通过短视频平台,关注白婳的出诊日常,从中学到了不少肉牛养殖知识。

“白婳的出诊视频里,有些场面很搞笑,有的惊心动魄,让我感受到这个职业的不容易。”刘伟说。

行医3年来,有更多年轻人加入白婳的兽医工作团队。30岁的大姐白娟学过护理专业,现在协助白婳主理兽医服务站。

服务站还有6名年轻人。今年27岁的白峰,2022年加入,开朗健谈,容易和养殖户打交道,主要从事种牛繁育业务;邓阳和王玉明都是白婳的同学,王玉明医技扎实,统筹指导团队里的技术服务工作;00后马金燕是团队里年龄最小的,2023年5月加入团队,和白娟一起负责销售兽药。出诊外勤,由白婳和邓阳、白峰、技术员海立鹏负责。

在白婳看来,兽医出诊,要有吃苦耐劳、胆大心细的职业素养,“面对牲畜不能恐惧,要通过细节精准判断病症”。

行走在西海固的田间小道,绿油油的田地、绵延的山峰、蜿蜒的公路、熟悉的老乡面孔,都是白婳喜欢的家乡风景。见到那辆粉色小汽车经过,很多村民会说:“看,那是网红兽医白婳。”

“我不是为了成为网红才当兽医。我只是想干好这份工作,让天下的牛不再难养。”白婳觉得自己赶上了职业发展的好时机,创办兽医服务站那年,农业农村部制定《“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提出,在产业安全目标上,实现“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大幅提高,兽医社会化服务发展取得突破,饲料、兽药监管能力持续增强”。

在她看来,从事乡村兽医工作,需要掌握动物医学理论、畜牧兽医技术,还有动物营养与饲料、防疫与检疫、家畜环境卫生等知识。西海固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更多青年兽医人才。“我认为乡村天地广阔,年轻人都能有所作为。我把自己的工作发在短视频平台上,是希望更多人了解这个行业,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乡村产业发展。”白婳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4月,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和泉村,白婳给一头患有子宫炎的成年母牛输液。受访者供图

记录给牛看病,不是为了当“网红”

给消化不良的牛插胃管催吐,用吸铁石从牛胃中取出误食的铁钉,给产后瘫痪的母牛做火疗疏通经络……从2022年开始,白婳常常在短视频平台分享出诊日常。

白婳青春的外形、地道的西海固乡音、娴熟的医疗技术操作,让视频充满了“反差感”和吸引力。她的短视频账号很快“火”了,截至目前,粉丝数量超282万。

白婳和团队出诊时,经常三人一起,她负责诊断和治疗,两名小伙伴辅助,兼顾拍摄。牛不上膘怎么办、母牛产后瘫痪怎么治、头胎难产怎么处理、牛误食异物怎么取出来、怎么给老牛去牛角……团队发布的一条条工作视频,吸引了全国各地网友观看、点赞、收藏。

很多网友从这些短视频中了解西北地区乡村兽医的日常生活。有网友说,“学到了有用的养殖保健知识,纠正了一些不科学的养殖方法”,也有网友表示,“通过短视频,开始了解乡村兽医这个传统行业”。还有一些遇到问题的养殖户,通过短视频平台“隔空”向白婳请教或预约出诊。

近3年来,白婳和同事通过短视频,呈现了乡村兽医工作的方方面面。她说,这样做不是为了当网红,而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理解兽医这份职业。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吴菲认为,返乡创业青年作为“新农人”,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短视频这种新媒体形态让乡村更好地“被看见”,成为推进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式。短视频给了返乡创业青年更多机会,可以在“前台”展现、表达自己,为助力乡村振兴开拓了新渠道。

短视频里,白婳经常一身粉色,身穿粉色工作服、脚蹬一双粉色防水靴、脖子上挂着粉色听诊器。这个95后女孩儿喜欢粉色,认为“粉色很有治愈感,让人感受希望和生机”。

随着短视频账号粉丝量的不断增长,经常有商家找白婳直播带货,白婳都拒绝了。在西海固地区工作了3年,白婳观察到,西海固的肉牛产业,正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但小而散的养殖户比重仍然很大。养殖户掌握的技术有限,乡村兽医是保障牲畜健康的主要力量。“乡村兽医行业急需真心实意帮助养殖户解决问题的年轻人才。我想稳稳当当、一步一个脚印,在这个行业持久地走下去。”白婳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