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果敢同盟军出台了一套新政策,要求辖区居民进行人口登记,并办理户口本和身份证。

在1027战役中,果敢同盟军开辟了很多新地盘,人口激增,合理地进行人口管理,当然有利于维护辖区秩序,登记和办证都无可厚非。

但这项政策有一条奇葩的内容,似乎是专门为电诈分子开口子,为他们提供庇护。

“自愿在特区银行存入5年期无息定额存款5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外来人员”即可登记入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条政策有什么深意呢?大家不妨先想想果敢户籍有什么好处。是能入读名校?还是能领社保?或者能免签证畅游全球?还是拿了果敢身份脸上有无比荣光?

这些都没有,拿着果敢身份连下缅甸都去不了,更别说出国。除了同盟军打仗时能按户口精准抽丁外,可以说没有任何用处。

那这种情况谁还愿意加入果敢籍,甚至为了入籍不惜存50万元人民币到果敢银行?

要知道同盟军和老缅只是暂时停战,近段时间的谈判并不顺利,双方还有可能继续开战。这个银行能存在多久?将来同盟军会不会认存款都还是未知数。

存50万5年的无息定期无限接近于直接给同盟军5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到底是什么人愿意花50万去入籍?拿周边的人来说,老缅会去吗?泰国人会去?正常的中国人会去吗?很显然,通通都不会去。

只有两种人会去——那就是被中国注销户籍的电诈分子和被中国通缉的在逃人员。

根据之前观察的经验,许多做大了被通缉了的电诈分子根本没打算再回国,他们做梦都想有个当地身份。因为没有当地身份,很可能被抓住遣返回中国。

1027行动之初,白所成还在果敢时就大肆搜捕,只要是中国人员一律抓捕遣送回国。后来同盟军进来了,卡住清水河出口,中国人敲诈光后放走,没有钱的直接遣返,果敢人则抓去当兵。

就是到了现在,缅北几大华语区也在大力抓捕电诈分子。但有了果敢身份后,就不会被遣送回中国,而是送去果敢,到时候再花钱点通融一下又出来了。

其实很早以前,这些电诈人员就花大价钱去买缅甸身份,但很多人被骗,被收买的往往是基层人员,真查起来说注销就注销。再有你是不是果敢人,果敢本地人一眼就看出来了,拿缅甸身份证也没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能有人会说,电诈分子真舍得花这个钱办果敢身份吗?

你们真是小看电诈分子了,这些不法分子,只要能做得下去的,哪个不是腰缠万贯。1027行动期间,他们从老街出逃,光车费就花了40万-60万不等。

50万办个户口,等于找到了靠山,以后只要接着给钱,基本上就能在果敢立足,接着干老本行。同盟军设立这个门槛,其实也是过滤掉那些渣渣,吸引“电诈精英”回来共同开创事业。

还有人会问,同盟军不是华人吗,他就敢得罪北方大国吗?他们不是打电诈的吗怎么还会保护这些人?

问这些问题,只能说你太单纯了,别人喊几句口号,你就信以为真。1027行动只是为了夺回地盘,打电诈只是附带效果。1027行动之前,同盟军的总部在小勐拉,他们总部旁边就是电诈园区。目前,网上也在传,同盟军一些地盘上的电诈园区又开始活动了。

1027行动期间,同盟军大规模扩编,很多在那时被抓去当兵的,到现在还不让回家,据说现在兵力已经有数万人了。这么多人要吃饭,每天得要多少开支?

再想想下缅甸一直在打仗,边境的货都过不去,果敢又没有什么矿产,同盟军去哪里搞钱?在老街多收点税,老街人已经哭爹喊娘了,那点税钱根本就不够花。

同盟军会搞生意吗?对此果敢大毒枭罗星汉深有体会。当年彭家声背叛缅共自立门户,建立了同盟军,并与缅甸政府签订和平协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星汉建议同盟军利用边境搞贸易,并愿意拿钱出来支持。后来同盟军搞了7卡车土特产到清水河,结果最后亏本了。

罗星汉感叹道:“这些人只会做山上的事,不是做生意的料。他们搞惯了山上那套,连合法手续都不会办。他们没有这个水平,只会在山上打打杀杀,做生意不行。”

果敢的支柱产业,只能是黄赌毒骗,谁来了都一样。

这是由军阀本质决定的,因为国家不认可其身份,战争早晚还会爆发。不搞钱就养不活军队,不养军队就要丢地盘,丢了地盘啥都没有了。对于军阀来说,为了保持手中的权利,冒点风险,低调点搞,总是值得的。

同盟军出台这条政策,一方面说明他们真的很缺钱;另一方面也是正式卸下伪装,彻底不装了。这条奇葩政策,仿佛在向那些“电诈精英”喊话——快回来吧,果敢需要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