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尤其是顶尖研究型大学,不仅承担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担,同时也在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的发展上发挥重大作用。就拿每一届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来说,高校单位一直都是“国家三大奖”最主要的得主。
刚刚新鲜出炉的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共同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而“国家三大奖”共授予250项成果,其中通用项目202项,专用项目48项。
就通用项目而言: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45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40项;10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93项,创新团队1项。
在所有获奖的202项通用项目中,有135项为高校所得,占比高达66.8%,由此可见高校在“国家三大奖”中的主导地位。
特别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奖,高校的表现尤为抢眼。本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共授予49项成果,其中有37项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为高校。
以下我们就来细细分析一下哪些高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奖中获得优异表现。
国家自然科学奖
作为国内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最高荣誉,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科学家。
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奖项分为一等奖和二等奖两个级别,对做出特别重大科学发现或者技术发明的公民,可以授予特等奖。不过,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授予过国家自然科学奖特等奖,如果有,那必定是取得“诺奖”级别研究成果的科学家。真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评审十分严格,对于一等奖的授予更是慎之又慎,每届一般授予不超过2个项目。从199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进行改制至今,“国家三大奖”共颁发了22届,有9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为空缺,仅有14个项目获得这一荣誉。
2023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方忠院士,奖励其在“拓扑电子材料计算预测”研究所取得的重大突破。这是继2013年之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第二次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一次,物理所的赵忠贤院士与中科大的陈仙辉院士并列第一完成人,而方忠院士为第五完成人。
高校占比超七成
国内研究型大学充分发挥在人才、平台等方面的优势,继续引领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虽然无缘一等奖,但48个二等奖项目中,有37项的第一完成人来自高校单位,占比达77%。
(1)25所高校榜上有名
本届共有25所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除了清华、北大这两所国内“龙头”高校表现突出之外,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传统强校也有不俗表现。这些高校,大部分是综合实力或者在理学、医学等基础研究领域有突出优势的高校。
值得一提的是,陆军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这三所院校,尚未入选“双一流”工程,但是其研究团队却能凭借在医学领域的学科优势获得重大突破,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可见,这些院校同样卧虎藏龙。
(2)清华北大高居榜首
作为国内“龙头”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顶尖人才荟萃,活跃在基础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也是“国家三大奖”的常客。
北大向来以“理学”为傲,堪称国内理学最强大的院校。在本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北大以4项二等奖再次证明了其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强大实力。
向来以“工科”最为突出的清华,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实力同样不遑多让,本届斩获4项二等奖也让清华与北大并列榜首。
不过,迄今为止,北大还未斩获过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而清华已经有2次问鼎这一荣誉,想必北大也是心有不甘的。北大究竟何时能够稳定“自一”,我们都在拭目以待。
(3)多所顶尖研究型大学共同发力
除了清北之外,南大、中大、浙大等传统理学强校,同样有3个或2个项目获奖,而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华科、西工大等“工科”强校同样榜上有名。
略为遗憾的是,以“理学”见长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实力不俗的武汉大学、兰州大学等院校,却在本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中遭遇“滑铁卢”。
毋庸置疑,能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固然是强大实力的表现,但对于本届没有获奖的院校也没有必要“上纲上线”。有些研究成果的产出需要时间的沉淀和检验,有些成果的体现需要数年的时间,相信这些实力强大的院校在未来的研究中能有更多重大突破。
高校成国家自然科学奖主力
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得主,通常来自高校或研究院所,其中以高校最多。
确实,研究型大学汇集了大批行业领军人物,坐拥顶尖的研究设施,同时有良好的学术氤氲,一心专注于学术研究的科学家们,能在这里引领学科前沿发展。这些都是孕育前沿研究成果的绝佳条件。
从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改制至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14个项目中,有10个项目的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是高校,其中清华、中科大以2次并列第一。这也充分说明了,高校成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主力,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看到,在基础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我们的高校与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还有一定的距离。期待我们的高校在未来能有更突出的表现,毕竟,谁不想看到更多“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诺奖”级别成果的诞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