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澎湃新闻记者调查多个平台发现,不少票务公司在其社交平台账号或短视频平台发布可为“限高”人员出票的推送或视频。记者以“限高”人员身份咨询,相关公司均表示可出票。

为何“限高令”下“限高”人员乘坐飞机屡禁不止?知情人透露,虽然法律明令禁止,但目前确实有漏洞可钻,票务公司往往会通过使用护照、境外订票系统等方式为“限高”人员躲避系统限制,实现购票出行。(据6月26日澎湃新闻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调查聊天记录截图(图源:澎湃新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被执行人违反限制高消费令进行消费的行为属于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行为,经查证属实的,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予以拘留、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可是,对于一些有一定执行能力的失信被执行人既想逃避执行,又想享受高铁、飞机等高消费,采取规避措施就可以绕开“限高令”的现象,由来已久。2023年6月14日,“民主与法制时报”的文章报道称,一些“黄牛”,投其所“需”,做起了帮失信被执行人购买飞机票、高铁票等高消费交通票证的生意,为他们提供规避执行的便利。

这种服务合谋或交易合谋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限高令”,弱化了“限高令”的制约力、惩戒力,对司法执行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老赖”通过“黄牛”规避“限高令”的操作向社会释放了消极的信号,助长一些失信被执行人的侥幸心理。

对此,2023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曾经召开新闻发布会,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负责人答记者问时表示,被限制高消费的被执行人通过“黄牛”购买飞机票高铁票,属于典型的规避执行行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逃避执行、规避执行、妨害执行等拒不执行行为,严重侵害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严重损害司法公信和社会诚信,是切实解决执行难道路上的“拦路虎”,必须依法严厉打击。

不过,从“澎湃新闻”的报道看,“限高令”及最高法院的打击措施,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惩戒效果。有媒体称,近期,在多个互联网平台上,一些针对“老赖”如何规避“限高令”乘坐飞机的攻略悄然兴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些攻略的存在,不仅让一些本应被限制高消费的失信被执行人有了可乘之机,也对社会的诚信体系构成了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极目新闻:需要堵上相关漏洞,决不能让“限高令”成为一纸空文

6月25日媒体报道,两名老赖拖欠他人170万元债务被“限高”,却在视频平台发布其出国、出境、入住高档酒店、进出赌场相关内容的短视频。他们不仅公然炫富、直播带货,甚至将突破“限高”经历拿来炫耀,引起网友的不满。后来,法院对他们依法采取司法拘留措施。

老赖搭乘飞机来去自由,甚至出入高消费场所,是公然对法律法规的挑衅。老赖又是如何突破限制乘飞机来去自由的呢?据媒体报道,一是票务公司利用老赖的新护照,通过国外的订票系统给他们购买机票;二是,有些境外订票系统只需要提供姓名的拼音就可以订票,连护照都不用。

这里就有两个关键之处。票务公司岂能绕过“限高令”给老赖提供经营服务?据记者调查,在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上搜索“限高机票”,能搜索到不少自称可以为“限高”人员购买机票的视频。

这样明目张胆地违法违规,应该好好管起来。票务公司钻空子给老赖卖飞机票,赚取高额佣金同样是违法行为。让老赖出行处处受限,就需要堵上相关漏洞。如果发现票务公司有违法行为,平台应该及时作出处理。总之,决不能让“限高令”成为一纸空文。

新京报:法院也应依法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提升违法者的风险成本

“限高令”下“限高”人员乘坐飞机屡禁不止,逃避“限高”的各种攻略也一搜可得。在一些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上,为“限高”人员出票的推送或视频,几乎是“公开的秘密”。

“限高”即限制高消费令,是民事司法程序中用来约束那些拒绝履行法院判决的债务人(常被称为“老赖”)的一种信用惩戒机制。虽明令禁止,但目前确实又有漏洞可钻。用网友的话说,这等于“限了个寂寞”。

被执行人违反“限高令”进行高消费的行为,属于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行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网络平台公然纵容各色逃避“限高”攻略,无异于帮助违法、教唆犯罪。当然,解铃还须系铃人。“限高”在票务上的漏洞,还需在信息共享、关联限制等方面打牢制度补丁,方能避免“老赖”绕开“限高令”。

对使用护照购买机票等故意违反“限高令”的“老赖”,以及协助其逃避“限高”的票务公司、网络平台等,法院也应依法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提升违法者的风险成本,切实维护“限高令”的法律严肃性、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