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编号 240627

全文共有 3600 字

如果觉得页面很长

那是因为留言很多

今天的文章,我想分享5个简单的思维技巧。

它们非常简单,只需要稍微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视角;但同时又非常有用,给了我许多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启发。

我把它们分享给你,希望它们也能为你提供一些帮助。

1. 反向思维:站在自己的对立面思考

我经常说一句话:我们最需要完成的功课,就是这么一个问题: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但可能有人会说:这个问题太抽象了,我自己也不知道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怎么办?

其实,一个很有效的做法,就是反过来思考:既然我不知道「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有没有哪些东西,是我一定不想要的、一定可以排除掉的?

比如:我不希望在未来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做什么样的事情、交什么样的朋友、摄取什么样的信息、被别人如何认识和打标签……

像这样,一步步排除掉自己「不想要的东西」,那么剩下来的,很大概率就是可以去尝试和探索的方向。

这个办法既简单又有用。当你面临多个选择、不知道从何入手时,就可以问一问自己:这些选择里面,有没有哪一项带来的结果,是我所不想要的?

「想要」不一定是自己真心想要的,但「不想要」往往不会骗人。

进一步,用这个思维方式来驱策自己,相当于给自己一种激励,让自己在陷入懈怠和懒惰的时候,能够有一个推动自己向前走的动力。

「幸福」可能显得有点虚无缥缈,但「痛苦」永远可以驱使我们努力去避开。

不仅如此,这个思维方式,还可以用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许多细节上。比如:

写文章、报告、方案时,问一问自己:如果我是阅读者,这些内容能不能看得下去?会不会有太多的废话和无意义的内容?有的话,果断砍掉。

收藏文章时,问一问自己:这篇文章一定需要收藏起来吗?它对我的作用是什么?我能不能立即把它用起来,而不是留在收藏夹里吃灰?

买东西时,问一问自己:这件东西对我真的有用吗?它对我起到的实际帮助是什么?如果全世界除了我没人知道我买了它,我还愿意买它吗?

查理·芒格也说过类似的观点:我可以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事情,但我知道哪些事情是错的,我只要不去做这些错的事情,就已经比许多人做得更好了。

不妨试一试。这也许会是一个更容易发现自己内心、更容易找到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的「捷径」。

2. 简化思维:我能否减去什么东西来完善它?

2021 年有一篇特别有趣的论文,发现了这么一个结论:

当人们需要解决一个难题时,人们往往更倾向于采取「添加东西」的策略来尝试,而不是采取「减少东西」的策略。尽管很多时候后者更简单、也更具性价比。(Meyvis & Yoon, 2021)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比如你已经有了一套知识管理的方案,现在发现它不太满足你的需求,那么你会怎么做呢?

很多人下意识的习惯,是往上面「增加东西」,比如:找更多的工具,学习更多的方法论,找更多的技巧,采取更复杂的步骤……

但很多时候,也许其实减掉一些东西,采取更朴素、更简单的做法,反而能够更好地满足需求。

比如,有位朋友向我咨询知识管理。经过交流之后,我发现他其实没有那么大的需求。他是做创意产业的,最紧迫的需求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点子记录下来,归总到一个地方,方便查找和发展。那我可能就会建议他用苹果备忘录就行了,并不需要什么太复杂的工具和体系。

再举个例子:许多人都会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流程。随着工作任务的增多和复杂化,很多人的习惯都是「添加东西」,比如:增加新的步骤,采用不同的模板,引入新的工具,新增一个环节……

但其实有没有可能,采取「减少东西」的做法,同样也能解决问题,并且更能够节省时间和成本呢?

比如:如果两个模板大体相似而局部不同,有没有可能把它们统一起来?

这几个步骤最终都有一个确认的环节,能否把这几个环节统一成一个?

有些工具也许只用到它10%的功能,有没有可能改用更简单的工具?

诸如此类。

不妨经常反问自己:我想通过做这件事情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有哪些步骤是必须的,有哪些步骤可能是不必要的,是可以简化掉的?

很多时候,这可以帮助你另辟蹊径,又能避免无谓的精力和时间浪费。

3. 概率思维:用概率视角看待好事和坏事

一个对我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是:一切都是概率。

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由许多因素影响的,每个因素都会影响这件事发生的概率。这些因素,有的是正向的,亦即概率为正;有的是逆向的,亦即概率为负。把所有的概率加总起来,就是这件事发生的概率。

但在这些因素里面,有许多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它们可能取决于其他人,可能取决于大环境……而有些是完全随机的,我们一般把它们叫作「运气」。剩下能够被我们控制和干预的,很可能并不会很多。

随便打个比方:一件事情可能受100个因素影响,其中可能只有10个因素是我们能够控制的,它们加起来可能只占了20%的概率。也就是说,即使我们把能做的做到最好,我们也只能决定20%的概率。剩下的80%,可能由其他因素和运气决定。

当然,上述的数字都是我随便一说的。但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能够控制的都不会超过60%。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单线程」的幻觉,只是因为我们看不到那些无法控制的因素而已。

因此,一个更好的思路是:把「我做了A,一定能得到B」的想法换掉,用「我做了A,它能提高B发生的概率」来替代它。

我努力学习,并不意味着我一定能够通过考试,只是在我能控制的范围内,尽可能提高「通过考试」的概率。但是否通过考试,可能还受很多其他因素影响。

我做了很多安排和准备,并不意味着我一定能够规避掉风险,只是在我能控制的范围内,尽可能降低「发生坏事情」的概率。最终结果如何,并不是我的行动能够决定的。

我好好锻炼、注意饮食和作息,并不能百分百确保我不会生病,只是降低了我生病的概率。我改掉熬夜,生病的概率可能降低2%;不喝含糖饮料,生病概率可能降低1%;每天锻炼身体,生病概率可能降低4%……

诸如此类。把自己的行为、思考和最终的结果松绑,用概率的视角去看待一切。

我们并不需要追求100%,这是不现实的。我们能做的,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增加好事发生的概率,降低坏事发生的概率。并最终在结果发生时,无论是好是坏,无论是大概率小概率,都去接受它。

4. 积极思维:构建事物的积极联系

大脑有一个底层需求,那就是喜欢稳定。因此,当面临一些未曾预料的问题或挑战时,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好麻烦,为什么我会遇到这种事?怎么样才能摆脱它们?

但实际上,当你抱着这样的念头时,当你对这个问题感到烦躁、厌恶、排斥时 —— 它就已经对你造成伤害了。

对我们造成伤害的永远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面对事物的心态。如果你抱着负面的心态去行动,结果好坏暂且不论,这个过程你是一定不会感到开心的。

既然无论自己是否开心,问题都在那儿,那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带着更加积极的心态去行动呢?

所以,一个有效的建议是: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问题。一个问题发生了,它的确破坏了我们稳定的生活,但与此同时,它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疏漏,有机会去把这个疏漏堵上;

同样,它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挑战,无论我们处理得好还是不好,我们都增长了经验值,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就能够更有底气,也更有把握。

这个心态可以用到许多地方。一句话概括就是:把你不喜欢做的事情,跟能够令你快乐的事物绑定起来,让后者帮助你去影响前者。

举几个例子:

许多人喜欢熬夜,不愿意上床睡觉。那么,一个有效的方法是:试试给第二天留下一个期待的事情,让自己把「结束这一天」变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样,就不会舍不得睡觉了。

许多人不喜欢坐高铁、汽车、飞机,那么,不妨给自己准备好一个清单,可以是影视剧,也可以是游戏。这样,长途跋涉对你来说就不是苦差事,而意味着「我可以有时间,好好地看我喜欢的电影/玩我喜欢的游戏」了。

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得不处理一些简单而繁琐的事务,那么,不妨试试一边听播客一边做(注意别让自己出错)。这样,下次再面对这些事务时,你的第一反应就不是「好烦」,而是「可以把上次的播客听完」了。

这可以让自己用更具弹性和韧性的心态面对生活,为自己松绑。

5. 行动思维:把行动作为默认选项

我们经常执着于去做一些很复杂、很麻烦的事情,但却常常忘了:要做好一件事,许多时候并不需要那么复杂,只需要专注于最简单、最直接的目标就好。

就像写作。使用什么工具写作,建立什么样的流程,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论,这些重要吗?可能也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什么?可能就是最简单的做法:多写。

同样,读书、学习、建立知识体系,市面上有大量的方法和教程,它们可能也很有用,但更重要的是什么呢?同样是最简单的做法:多看。

你想让身体保持健康,不需要去做太复杂的锻炼,只需要多起来活动,做做拉伸和伸展,不要一直久坐,就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想让情绪保持健康?那就多晒晒太阳,投入到你手头上在做的事情,平静地接受脑海中的念头,不要胡思乱想就好。

想让大脑保持健康?那就多出门散步,闲暇时读点需要动脑的书,多跟朋友谈天说地,就差不多了。

我想说的是什么呢?我们往往囿于「思考」,经常会陷入分析、思考、决策……的怪圈里面,企图把一切都想清楚、想明白,找到最优解。

但很多时候,更有效的做法是什么?往往就是立刻去行动。

动起来,从行动中获得反馈,再根据反馈来调整——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可能就比许多思维技巧和方法论都有用。

因此,我想对你说的是:请把行动作为默认选项。

当你陷入犹豫和徘徊的时候,当你不知道如何抉择的时候,当你发现自己陷入过度分析和准备的时候……请立刻让自己动起来。

不论做什么都好,从最简单的行动做起,让自己保持行动的手感和状态。

这可能比想得再多都更有用。

欢迎你分享,留言,在看

以及,欢迎将我星标

这样才能第一时间看到我的推送喔

这是近期的其他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THE END

- 晚 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