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伍雪梅 摄影报道

位于宜宾市长宁县龙头镇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主要开展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种质资源研究、增殖放流及评估、开发利用与保护 、资源调查及监测等工作。这里是农业农村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基地,是保存鱼类种质资源“基因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基地一景。

为何被称为“基因库”?目前有哪些保护成果?6月27日下午,“访长江首城 看宜路精彩”一月一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长宁县,聚焦长江上游名特优水产种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

“长江鲟的‘老家’就是宜宾。”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周波介绍,这里是长江上游唯一的部省共建保护基地,已培育了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中华倒刺鲃等十余种珍稀特有鱼类。

封面新闻记者来到保护基地的核心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驯养救护中心繁育车间看到,几名工作人员正在为一尾全长约1.3米的长江鲟亲鱼打超声波标记。周波说:“这尾长江鲟至少养了15年,为它们打标记,有利于长江鲟放流野外后的监测、追踪轨迹等。”在苗种培育车间,培育池里是已培育一年的成群的长江鲟,全长约50厘米每尾,体重约1斤每尾,条件成熟时,它们都会被增殖放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作人员正在为一尾全长约1.3米的长江鲟亲鱼打超声波标记。

记者注意到,该保护基地内还有去年新投用的亲鱼和后备亲鱼培育区。周波介绍,该区域有17个亲鱼培育池,每个池子面积约150平米,总共培育了约1500尾长江鲟亲鱼。“该区域的投用,让基地的培育能力明显上升。之前我们每年最多能培育1万尾20厘米以上的长江鲟规格苗,现在每年能培育约10万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苗种培育车间的长江鲟。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全国仅有19尾长江鲟原种,其中18尾就在宜宾基地。周波称,该18尾长江鲟原种都捕捞于上世纪90年代左右,为恢复长江鲟种群作出了巨大贡献。历年来,宜宾增殖放流至长江水域的长江鲟,均来自该基地长宁中心、宜宾中心及合作机构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亲鱼和后备亲鱼培育区。

按照周波的说法,保护基地选址长宁,是因为这里水量充沛、水质较好。而对于当地人来说,如何利用好优质的环境和科研机构技术,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也是他们思考的问题。为此,依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打造长江上游名特优水产种业园区,成为龙头镇的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头镇打造的长江上游名特优水产种业园区一景。

龙头镇党委书记杨卫平告诉记者,龙头镇以前是长宁县最大的工业镇,近几年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进行产业转型,以冷水鱼养殖抓水产、以温泉发展带动文旅产业。根据规划,长江上游名特优水产种业园区将以技术带动产业发展,规划总面积约8900亩,目前园区项目正陆续投用。

据了解,近年来,四川省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总体稳定,水生生物资源恢复趋于向好,2023年,四川共监测到土著鱼类168种。其中,宜宾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绩,“野外灭绝”的长江鲟在长江宜宾段天然水域野外繁殖试验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实现天然水域自然繁殖,长江鱼类种群监测数量由2022年67种增加至2023年92种,还监测记录到7种宜宾鸟类新纪录以及极度濒危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丰都车前。

除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所在的“中国竹子之乡”长宁县,通过全力开展“天府森林粮库”示范基地建设、全力推进示范园区创建等,打造美丽竹林风景线,加快建设美丽四川建设先行试点县,不断彰显美丽长宁“生态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长宁县铜锣镇的竹林。

据长宁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燕介绍,长宁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统筹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通过开展水质提升工作,今年上半年,长宁县楠木沟大桥省控断面水质为Ⅱ类,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强化水生态修复,总投资25.3亿元,规划实施淯江河(碧玉溪)综合治理、淯江西岸生态治理等18个生态修复项目,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确保一江清水永续东流。下一步,长宁县将进一步树立上游意识,扛牢上游担当,加强生态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擦亮生态底色,绘就美丽长宁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