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米

(本文写于2020年。)

先说我的结论,网飞最新台剧《谁是被害者》才是近年来最佳的一部台湾电视剧,比大热的某些剧更能体现水平。

除了刑侦推理、鉴证解谜等刺激元素,它也延续了台剧近期在亚洲剧集中独树一帜的社会写实风格,加上水准之上的中生代演员阵容,以及能和韩剧比肩的视听审美,可以说代表了当今台湾电视制作的最高水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是被害者》

之前网飞的原创剧《罪梦者》表现不如预期,但《谁是被害者》并非其原创剧,网飞只是取得了独家首播权。

制作方瀚草影视这些年俨然已经成了台湾类型影视作品的行家里手,之前的《麻醉风暴》和《红衣小女孩》都在艺术和社会话题性上出众。

本剧所依据的推理作家天地无限的原著《第四名被害者》也是热门IP,电影项目两年前入围过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韩国电影版也已被卖出。

自从网飞首创了同一时间放出全部集数的播出模式之后,电视剧的收视传统被彻底打破,变得跟一本小说一样,翻到哪一页开始看起都可以。一般悬疑剧不按顺序看是忌讳,除非每一集都有一个独立案件,但《谁是被害者》是那种即便真相大白,也无妨从头再看一次的那种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是被害者》

下文恐怕无法做到百分之百不剧透,但尽量不会比官方剧情简介透露更多案件核心信息。

从这个出发点总结来说,《谁是被害者》带出的话题其实是无意义的生和有价值的死,以及谁有权替我们的终极选择做决定。

剧中的涉案人员,都感到生命没有意义,唯一的意义也许只有死亡能带来。 他们对生命的观感并非得自于抽象的哲学思考,而是因为具体的际遇,在事不关己的外人看来,也许觉得他们井底之蛙,事不关己的外人却常常作为媒体上所谓的的主流声音,媒介和舆论这也是这部剧的议题之一,精心布置案件的人以为创造的是重要的死,有责任的是死,是一种抗议,是对现世最后的重要意见,但结果只不过制造了三分钟热度的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是被害者》

但这些人也是幸运的,因为有人在他们蝼蚁一般的生命尾端看见了他们,看见了他们的痛苦、悔恨、不甘,等于承认了他们的价值。哪怕这个人看起来不过是一个生命无意义论的散播者,让人无法判断是不是在贩卖歪理邪说。

这样一个民间弥赛亚式的人物,竟然由林心如来演,实在让人大跌眼镜。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她竟然合格地完成了,不能不说是她演艺生涯的真正突破。虽然她的戏份只能算作主要客串,但她的每一次出场都带着神秘的气氛,难能可贵的是编导让她就这样带着谜团退场了,她提出的生死观是这部剧最让人回味不已的地方。

过瘾的悬疑剧有时会为了精妙的核心梗牺牲人物塑造,不能说《谁是被害者》里每个人物都立得起来,但有那么几个特别触动人心。除了上面说的林心如,还有许玮甯饰演的女记者徐海茵,她是剧中三个寻找真相的人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是被害者》

没有伦理,只有头条的台媒女记者形象因为贾静雯在《我们与恶的距离》里的演绎深入人心,徐海茵一开始也是所谓「嗜血」女记者,但她并不是冷血,相反还非常懂人心,有本事马上让采访对象放下心防,获取最多信息,整部剧里没有她搞不到的消息。

看她快速调整妆发衣着,随意撒谎是本剧为数不多的轻松时刻。她的背景故事也是所有人物当中最有用的补充情节,幼年的她是全家自杀事件的幸存者,这一点和她这次接触到的新闻大有关系,很好地解释了她为什么会愿意义无反顾地参与进来。她最后的积极转变也相当自然,甚至和母亲的和好也不会让人觉得太过煽情,许玮甯举重若轻的表演风格起了很大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是被害者》

另一个查案者刑侦队长宽哥也可圈可点,我对王识贤的印象还停留在电影《角头2》里的帅流氓,他这次演活了一个严厉又温柔,潇洒又窝囊的警探。他的家庭情况交待得略为刻意:有个身障儿子,只顾工作不顾家庭,但也没有展开,他精彩的戏都在工作的时候。

另一个演了不少混混类角色的郑人硕这次再度出手不凡,一人分饰两角对他来说不难,难的是收敛太过浓烈的个人风格,他的戏不多,有的也比较刻板,但看他演油腻的成功人士最终撕破脸,或者没成功时的百折不挠,都能让观众看到他不同于外表的脆弱内心。

电视剧版和原著最大的不同之一是新的主人公:张孝全演的法医鉴证人员方毅任。虽然看张孝全摆弄通风柜、取指纹挺像回事,他也的确演出了阿斯伯格症人不合于世的细节,比如无法直视他人,眼部神经性抽动,讲话囫囵等,问题出在方毅任的角色设计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是被害者》

他从情感表达障碍的法医学生到有了家庭,再到抛弃妻女,又再转为不顾违抗职责保护女儿的后悔父亲,这些转变被淹没在一波三折的查案情节之下,到最后也有点欠缺说服力。

同样的,张孝全女儿的角色也有点前后矛盾,如此有生命力,能扛起一个家还有余力鼓励他人的女孩不大可能走绝路,之后也不会那么轻易原谅。倒不是演员本身的问题。

群像人物当中,季芹扮演的无条件支持丈夫的妻子,以及丁宁扮演的过气歌手完成了催泪的使命,但也有让人失望的角色,看卡司名单时,我本来很期待黄河扮演的角色,这个男儿身女儿心的角色很有话题性,结果却是最蜻蜓点水流于表面的一个人物,有点可惜。

以推理剧来说,《谁是被害者》是一个无案之案,古典得让人想起希区柯克的《火车怪客》,以法医剧来说,也没有用上什么黑科技,相信有刑侦迷觉得不够劲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是被害者》

但这部剧不会让人有追不下去的感觉,层出不穷的被害者,不断推倒重建的死者身份,加上解谜者有三方,两个是初衷不同的警务人员,一个是旁门左道的记者,「红鲱鱼」不断,加上媒体、政界的势力加插进来,观众不得不一再跟着重新拼图。而且跟法医日剧《非正常死亡》比起来,尸体的呈现已经相当「有诚意」了,毫不吝啬特写时间。

不过这部剧的侧重点还是在台剧最擅长的人情味,推理悬疑剧让我们以零成本释放内心的黑暗物质,《谁是被害者》当然有这方面的乐趣,但并没有在真相大白之后就结束。

这部剧做得更好的是一种情感确认:失去的亲情会得到弥补,付出过的爱会被铭记,无情的人会找回真心,这便是那股熟悉的台剧味道了,简单却有效的治愈系说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是被害者》

台剧里不乏大胆探讨生死大题目的,比如《出境事务所》《灵异街11号》等。《谁是被害者》涉及了轻生这个颇有争议性的话题,不便用廉价的温情强行遮盖社会上对这个问题的多种看法。

当然,创作者的立场还是很明确的。记者徐海茵代表的「活下去」一派的观点被安排在了剧终,她的意思是只要活下去,生命困局就算不会出现转机,也会获得某种希望,苦等不开的花会开,会收到亲人的礼物,会看到小孩出生。自然也只有活下去才会知道她说的话对不对。

活下去也等于剧集层面的发展下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谁是被害者》的故事获得了无限延展的可能。这也是它作为一部悬疑推理剧,在叙事层面为我们营造的无尽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