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临泉县保护传承创新“非遗”项目走出新路子(临泉县委宣传部供图)

杂技、魔术、射箭、走钢丝、高空魔方,加上舞龙、舞狮、犟驴、旱船,一个个“非遗”项目把老街的端午时光装点得五光十色、绚烂夺目,而这只是临泉县对众多“非遗”产业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近年来,临泉县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持续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让历经风雨、饱经风霜的“非遗”项目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烟火中,着力打造“非遗”产业,点燃“非遗”的青春火焰。

2024年1月18日,在临泉二中校园里,一场别开生面的“传承非遗文化迎接龙年春节”活动正在进行,一批省、市、县级“非遗”传承人携带“非遗”项目葫芦烙画、蛋雕、剪纸、空竹等,与在校学生互动,让学生了解这些“非遗”项目的过去,现场教展示教学,引导同学们如何“爱”“非遗”、如何“赏”“非遗”、如何“玩”“非遗”。精彩的现场展示吸引大家跃跃欲试、积极参与。而这,只是临泉二中从“非遗进校园”到开设非遗课程的良好开端。自此,每个周六放学后,这些“非遗”项目就会如约而至,成为倍受同学们喜爱的课堂之一。

作为市级“非遗”传承人,董一言已经不知是多少次携蛋雕这门技艺走进校园、走近青年学生。他说:让同学们爱上蛋雕,亲自动手在鸡蛋壳上雕刻,既增长了大家的见识,又锻炼了同学们的耐心,深受大家欢迎。

无独有偶。2024年5月29日,临泉县韦寨镇实验小学迎来了一批玩杂技的人,一个个杂技小演员在简陋的舞台上闪转腾挪,做出一个个惊险动作,杂技的妙趣引得同学们欢声笑语不断。这是该校“杂技进校园”活动的一个场景。

肘阁抬阁、临泉杂技、毛笔制作、火叉火鞭、文王贡酒、张家祠堂祭祀、葫芦烙画、水晶羊蹄制作……一项项耳熟能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颗颗繁星,绽放在临泉文化的天空。

目前,临泉县拥有非遗代表性项目共78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3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7项。此外,临泉现有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3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9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70人。这些“非遗”项目,有的属于文化演艺类,有的属于制作技艺类,有的属于食品加工类。不管属于哪一类、哪一级,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都是人们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为让这些“非遗”项目重获新生、发扬光大,临泉县致力走产业化的路子,让“非遗”项目深度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通过保护措施的有效落实,让她们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绽放出别样风采。

临泉肘阁抬阁在明朝中期时就在杨桥、长官等进行演出,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该文化项目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处于传承无人、演出无市的尴尬局面,如不加以保护利用,将面临消失的危险。为此,临泉县启动了保护行动。通过政策支持、资金帮扶、传承人培育命名,肘阁抬阁演出活动逐渐重新回归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在农村传统庙会、集市、节庆活动中,大放异彩,人们对这种古老的演出方式充满了好奇。2008年,肘阁、抬阁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是临泉县首个列入国级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项目。

如今,肘阁抬阁又焕发出青春,在省市县各类文化活动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这种演出方式集音乐、舞蹈、戏曲为—体,被誉为“空中芭蕾”。她独有的“乌龙摆尾”“龙亲嘴”“秧歌”“剪子股”等民间舞步,可前后随意穿插、变换队行,在行进中演出,人们争相追随观看,倍受追捧。传统剧目《水漫金山》《二进宫》《回荆州》等让人们记忆犹新,创新剧目《柳河涫》《高山下的花环》等让人们感叹她的别样风采。2023年10月12至16日,肘阁抬阁受邀参加成都第八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深受各方好评。

临泉是中国民间杂技艺术之乡、中国杂技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临泉杂技艺术在全国全省都占有一席之地。她起于东汉时期,在临泉境内已存续2000多年。但受历史和演出形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这种演出形式慢慢远离了主流文化,成为部分农民走街串户演出讨生计的方式。为让临泉杂技发扬光大,临泉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民间杂技大放异彩。2009年秋,首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在临泉县举办,自此,临泉县成为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唯一举办地。此后,临泉县又先后承办了6届杂技节。在这个平台上,全省杂技艺术从业人员同台竞技,相互切磋,交流提高,共同推进杂技艺术的不断提升。

为做大做强杂技产业,临泉县先后建设了魔幻之都、中环格林童话世界、长官杂技小镇等旅游景区,把杂技这项“非遗”项目作为各景区展演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长官杂技小镇,专门建设了杂技演出场所,每天固定时间向游客演出,成为传播民间杂技艺术的重要平台。

2014年,临泉县还拍摄了杂技题材电影《艺魂》,讲述新老杂技艺术家在杂技技艺传承上不断创新的故事。该片作为中国唯一一部以杂技为题材的电影,填补了杂技魔术电影的空白,被中宣部确定为“中国梦”题材电影。

为让杂技艺术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临泉县创办了周末杂技大舞台品牌活动,启动“周末杂技大舞台”演出活动,“民间绝活展演”“传统节目展演”成为大舞台的亮点。该项目自创办以来,累计演出6000余场次。

临泉县高度重视杂技人才的培育,先后创办了6所杂技学校,建设了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市级非遗传习基地和杂技博物馆,鼓励杂技节目创新,一大批新人涌现出来,一大批杂技节目先后在央视亮相,走向全国演出平台。目前,临泉现有杂技团队队872个,从业人员超过28万人,杂技产业年创收入逾5亿元,杂技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为促进“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临泉县还搭建了姜尚文化艺术节、桃花艺术节、山羊美食节、樱花艺术节等一批文化节庆活动平台,把文化演艺类“非遗”项目纳入各节庆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特别是民间杂技、肘阁抬肘、火叉火鞭、唢呐等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保留节目。同时,把食品类“非遗”项目作为各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专设展销区,供游客品尝购买。把物品类“非遗”项目作为展出、展示的旅游必备品。此外,临泉县还把“非遗”项目纳入“送文化”下乡重要内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临泉县还对“非遗”项目进行分级管理,不断加大扶持力度。“非遗”项目获批后,除了获得相应级别的奖补外,还对项目日常运营进行管理考核,根据考核情况给予相应奖励。同时,对“非遗”产业化进行专门预算,专项用于支持“非遗”产业化发展,把产业化发展作为文旅工作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还着力从政策、法律法规、日常管理等方面,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使得“非遗”产业化向着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临泉“非遗”正以别样风姿展现无限青春。(赵怀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