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27日讯6月27日上午,济宁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树品牌 促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3场)。介绍济宁市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成效和亮点经验,并回答记者提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在济宁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济宁市生态环境局坚决扛牢生态环保政治责任,扎实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险废物五大类固体废物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开创了全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新局面。

坚持高位推动,凝聚治理合力。济宁市成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无废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建立“1+1+6”组织领导体系,领导小组下设无废办及工业固废、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险废物、“无废窗口”六大专班,工信、农业农村、城管、生态环境四个部门牵头负责、统筹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也进行专题研究、安排部署“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并纳入市领导批办事项和重点工作台账。市人大、市政协连续两年以“无废城市”建设和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为主题开展视察、协商活动。

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加快能源结构调整。2023年关停煤电机组8台、62.6万千瓦,淘汰生产线(设备)30套(台),推广清洁煤3.67万吨。强化政策扶持,促进企业绿色发展。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2023年全市147个项目累计获资金1.28亿元。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全市筛选237个项目建立“济宁市重点支持绿色项目清单”,创新推出绿色产业贷等30余种绿色专属信贷产品。聚焦打造绿色制造先进典型。2023年,全市新增各级绿色园区4个,绿色工厂52家。实施新一轮园区改造,支持邹城市纳入国家级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名单。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加强“两高”项目管理,严格项目审批;强化清洁生产审核,2023年实施清洁生产企业74家;全面落实工业固体废物信息化管理,全市582家企业实现工业固体废物信息化申报。

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稳步推进。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2023年全市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43110亩,商品有机肥施用量22.3万吨,配方肥应用面积670万亩;强化重大病虫防控用药减量控害,发布农作物病虫草害预警预报19期,积极推广应用新农药、新药械、新用药技术。推动农业秸秆利用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构建了农作物秸秆多元化利用格局,秸秆处置利用率在96%以上。设置存储站18个,回收点2919个,累计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51.2吨,扎实开展农用地膜专项整治,排查农膜生产、销售企业82家。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建成国家首批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2个、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2个、省级种养结合样板基地9家、农牧循环畜禽养殖示范场45家,争取国家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制项目10个,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初步形成。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机制,建立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全市40余万人次参与“垃圾分类齐点亮”活动,营造生活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市配置垃圾分类桶38.34万个,建设分类垃圾房亭2478个、垃圾分类分拣站133个,分类设施覆盖率95%以上;建成运行垃圾焚烧发电厂10座,餐厨废弃物处理厂5处,完成6家燃煤电厂/垃圾焚烧厂改造,城市生活垃圾、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均100%。加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合理布局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分拣中心建设,持续推进供销系统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全市再生资源体系日趋完善。建成运行1家电器电子产品拆解企业,年拆解废弃电器电子产品21万台/套,有效增强全市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能力。

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审管一体化”模式。实施住建、城管、审批三方联合备案制度,建立“审批助理监管、监管带动审批、协同保障线上、信息双向推送”的工作模式,推进建筑垃圾的全过程监管。推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应用,保障利用处置能力。支持再生材料的应用及再生材料技术的研发;建成运行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4处、消纳场所1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3.3%。

危险废物领域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深化工业源管理,巩固规范化建设成效。持续推动工业企业规范化建设,创新实行产废口、危废库口、厂区门口“三卡口”视频监管模式。市环委办、市安委办围绕化工、医药、农药等重点行业危险废物贮存和利用处置,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工作联动机制。细化实化社会源管控,补齐危废管理短板。生态环境等7部门联合强化学校实验室、有害垃圾贮存、机动车维修、机动车拆解、医疗卫生机构等社会源危险废物的管理,出台具体管理制度,有效提升了社会源危险废物管理水平。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开展危险废物“百日攻坚”、利用处置设施专项整治、黄河“清废行动”等系列行动,整治化解环境风险隐患。强化联勤联动,生态环境、公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60余次,立案查处涉危险废物刑事案件15起。邹城、金乡查办的危险废物违法案例入选生态环境部执法典型案例。

济宁特色“无废窗口”建设初现成效。率先在景区、商场、体育场馆、港口和党政机关开展“无废细胞”建设,首批52家“无废细胞”单位完成建设。在省定的10类场景基础上,探索港口、体育场馆、煤矿、非煤矿山等4类具有济宁特色的“无废细胞”场景,荣信港、龙拱港、市科技馆已初见成效。编制了中心城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和建设导则,高标准打造“光储充”和休闲服务一体化示范充电站7个,今年新建公共充电桩3367台。全市6006辆公交车均为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国三及以上和新能源机械占比达到79.94%。全民共建“无废城市”的氛围不断浓厚,成效也初步展现。

闪电新闻记者 杜宗浞 报道